闫琳
(聊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发展至终末阶段的表现,患者的常见症状为乏力、运动时呼吸困难等,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心脏康复运动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二级预防策略,一系列研究表明,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有助于增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降低其反复住院率及病死率[1-2]。现阶段,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运动仍处于发展阶段,临床关于其运动强度尚有不同看法[3]。为探究低、高等两种运动强度下心脏康复干预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1年8月入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为对象,进行分组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入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8~73(57.38±6.25)岁;病程2~11(5.12±1.32)年。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9~75(58.02±6.33)岁;病程2~11(5.15±1.29)年。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判定依据[4];年龄40~80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患者家属知情,且已签署相关协议。(2)排除标准:处于心衰急性发作期或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合并严重精神疾病等。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等基础治疗,同时由专科护士指导患者规律作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给予其饮食、用药等指导,叮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等。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高运动强度的心脏康复干预,即以75%的最大运动负荷量为目标运动强度。首先参照心率储备法公式“(峰值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计算出储备心率,其中峰值心率=220-患者年龄;并通过公式“静息心率+储备心率×0.75”计算出目标心率。对照组接受低运动强度的心脏康复干预,即以50%的最大运动负荷量为目标强度,通过公式“静息心率+储备心率×0.5”计算出目标心率。具体的心脏康复干预内容如下:(1)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康复运动计划:采用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德国Jeager公司,MasterSreen型,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2213278号]对患者进行全套静态肺功能检测,根据测试报告、患者耐受力等,由主治医师、康复师及护理人员等共同讨论,制定符合其个体需求的心脏康复干预计划。(2)康复运动:①运动开展前,指导患者适当进食,热身5~10 min,以免运动时发生关节损伤、低血糖等问题,嘱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小零食,如糖果、饼干等。②运动开展时,以20%最大运动负荷量作为起始运动强度,此后逐渐增至目标强度,持续40 min,再逐步降低患者的运动强度,直至其心率恢复至运动前水平,约5 min;运动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各项基础体征,若有不适情况发生,可指导其做适当休息,并为其调整康复计划,必要时终止运动。③运动结束后:以Borg劳累程度评分标准(6~20分)[5]为依据,指导患者对自己的运动劳累情况打分,以劳累程度维持在12~16分为宜,并据此指导患者合理做出调整,尽量放松全身肌肉。每周练习5次,共运动12周。
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测定两组患者的以下指标:(1)心肺运动试验:通过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定患者的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根据二氧化碳排出量、摄氧量计算)及摄氧量(峰值运动时持续30 s摄取的平均氧气量)。(2)心功能: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美国飞利浦公司,HD5G型,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231099号]及双平面辛普森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通过6分钟步行测试(6 MWT)测定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3)生活质量:通过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表[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问卷表共设有21个项目题,采用5级法评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不理想。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无氧阈、峰值氧脉搏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干预前的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及摄氧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无氧阈(mL/min)干预前 干预后峰值氧脉搏(mL/次)干预前 干预后612.48±87.59 627.38±88.36 0.785 0.434 957.42±120.58*877.54±103.25*3.299 0.001 8.69±2.48 8.73±2.39 0.076 0.939 12.52±2.91*10.78±3.02*2.720 0.007峰值摄氧量(mL/min)干预前 干预后978.48±158.31 972.55±148.79 0.178 0.858 1 488.47±239.42*1 298.52±318.75*3.124 0.002
干预前,两组的LVEF及6 MWT距离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6 MWT距离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LVEF(%)干预前 干预后6MWT(m)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33.28±5.06 34.05±4.98 0.711 0.478 42.16±5.45*39.45±3.98*2.633 0.010 274.65±68.33 275.24±71.05 0.039 0.968 419.28±83.45*378.04±78.59*2.359 0.020
干预前,两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44.31±7.35 45.82±7.92 0.916 0.362 13.32±3.26*15.28±4.35*2.364 0.020
由于心室充盈程度改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LVEF通常低于45%,故常有呼吸困难、乏力等综合征表现;而日常活动受限,加之血管弹性减弱、血液流变学变化等,极易造成下肢循环障碍,进而增加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下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7]。因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积极的临床药物控制外,实施心脏康复运动干预也具有积极意义。
心肺运动试验是目前公认评估心肺势能的金标准,能够针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状况进行一次性全面定量评估,并依据无氧阈、峰值氧脉搏及摄氧量实现对心脏康复运动强度的精确计算[8]。有研究表明,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开展的一系列心脏康复运动更科学、更精细,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促使组织血氧供应逐步恢复正常,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肌肉骨骼功能的作用[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总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干预后的无氧阈、峰值氧脉搏、摄氧量及LVEF较对照组更高,6 MWT距离更长,生活质量总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脏康复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开展可行,尤其是高等运动强度干预,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二级防控措施更为有效,可提高患者康复效果,这与张春燕等[10]的观点相似。分析原因,高等运动强度干预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氧合功能及血液循环,可提高骨骼肌氧化酶活性,增加机体摄氧量,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并保持血管扩张,多途径为患者心血管提供保护,并最终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高等运动强度的心脏康复干预,相较于低等运动强度干预可更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整体康复效果更有优势,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