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年表》指瑕

2022-08-09 12:43
关键词:年表文学史

胡 伟

(辽东学院 朝韩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已修订至第三版(1999年第一版,2005年第二版,2014年第三版)[1]1。该教材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被全国各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广泛选用,影响巨大。袁本《中国文学史》的一大特色便是每册教材后附录有《文学史年表》,依照时间顺序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这对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均大有裨益。不过由于《文学史年表》编撰异常艰难,加之成于众人之手,其中存在疏漏就在所难免了。2011年,笔者曾撰写过《〈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年表〉辨正》一文,针对《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此类问题进行讨论[2],《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据此加以修订,采纳了拙文的许多意见。然而第三版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就此进行探讨,以供使用本教材的广大师生借鉴参考。

一、宣王四十六年己未(前782)

《诗经》之《周颂》为西周初期作品。大雅、小雅及《豳风》均为西周作品。[1]243

按:“大雅、小雅及《豳风》均为西周作品”的提法不太确切,《小雅》中有部分篇目属于东周时期的作品。《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正文部分即言“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1]55。由此可见,教材正文与《文学史年表》的说法互相抵牾。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对于《小雅》中能够推断出创作年代的诗篇专门详加考证,明确指出《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抑》《桑柔》《瞻卬》等数首诗作于东周时期[3]21-25,可见《小雅》并非全是西周作品。

二、定王元年癸酉(前468)[1]245

按:“定王”应作“贞定王”。周定王与周贞定王乃东周时期两位不同的周天子。笔者《〈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年表〉辨正》一文曾就此问题进行过讨论[2]114。周定王名瑜,为周顷王之子,继其兄周匡王之后即位,于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86年在位。周贞定王名介,为周元王之子,于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441年在位,二者一为春秋时期,一为战国时期,前后相差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史记》之中《十二诸侯年表》[4]509-683与《六国年表》[4]685-758即分别记载有周定王与周贞定王时期的史实。

三、文帝前元五年丙寅(前175)

四、文帝前元七年戊辰(前173)

阜陵侯安立,时年八岁。[1]249

按:阜陵侯即后来的淮南王刘安,他被立为阜陵侯的时间为文帝前元八年,而非前元七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4]3080《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亦云:“孝文八年,怜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5]695《史记》《汉书》均明确记载刘安被立为阜陵侯的时间为文帝前元八年,《文学史年表》当据改。

五、景帝前元元年乙酉(前156)

枚乘作《七发》。枚皋生。[1]249

按:枚皋之生年并非景帝前元元年,而是前元四年。枚皋字少孺,为汉初辞赋家枚乘之庶子,其母为枚乘在梁国时娶的小妾。据《汉书》记载,枚乘曾任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吴楚七国之乱之际前后两次上书劝阻吴王刘濞,但均未被采纳,于是便离开吴王刘濞转而成为梁王刘武门客[5]743-744。一般认为枚皋之生年,大约为吴楚七国之乱的后一年。七国之乱爆发于景帝前元三年,因此枚皋之生年应为前元四年。目前各类文学史教材多采用此种说法。

六、武帝元光元年丁未(前134)

董仲舒作贤良对策。[1]250

按:“贤良对策”应作“《举贤良对策》”。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被推举参加对策。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此为历史上著名的《举贤良对策》,又被称为“天人三策”。在其中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以及“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摘录了《举贤良对策》全文[5]777-785,可资参考。

七、宣帝神爵元年庚申(前61)

戴圣编辑《礼记》成,戴德也编成《大戴礼记》。[1]251

按:宣帝神爵元年即元康五年,是年三月改元。《汉书·宣帝纪》记载:“(元康五年)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其以五年为神爵元年。”[5]44《文学史年表》对于年中改元的情况标注并不一致,有时是单列后一个年号,有时则是将两个年号分别列出,建议全书采用统一的体例。

又按:戴德《大戴礼记》的成书年代存在较大争议。《汉书·艺文志》对于《大戴礼记》并未加以著录,如果《大戴礼记》果真成书于西汉年间,那么这种现象是难以解释的。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戴礼记》并非由戴德本人编撰,而是后学为传习《士礼》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成书时间应在东汉年间[6]215-235。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前言》对其成书时间详加考证,进一步明确《大戴礼记》“编辑成书应在东汉章帝时期”[7]3。

八、王莽天凤五年戊寅(18)

扬雄卒(前53—)。原有集五卷,已佚。今存明人辑《扬子云集》。[1]249

按:扬雄之文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汉太中大夫《扬雄集》五卷”[8]1057,后散佚。明代张溥编选西汉贾谊至隋代薛道衡的诗文作品,共计103人,命名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其中扬雄文集名为《扬侍郎集》,而非《扬子云集》[9]1。本条“明人辑《扬子云集》”似应改为“明张溥辑《扬侍郎集》”为宜。

九、和帝元兴元年乙巳(105)

张衡精思十年,作《二京赋》。[1]254

按:《二京赋》完成的时间非和帝元兴元年,而是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后汉书·张衡传》记载:“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10]1897据许结《张衡评传》,张衡生于章帝建初三年(78年),二十岁时游学长安、洛阳。和帝永元八年(96年)张衡开始收集资料创作《二京赋》,至安帝永初元年完成[11]39。张衡创作《二京赋》前后共计十余年时间,但举其成数故言“十年乃成”。

十、顺帝永和三年戊寅(138)

马融为武都太守,著《易》《书》《诗》《礼》诸传。[1]255

按:马融为东汉经学大师,其著述除了此处所列“《易》《书》《诗》《礼》诸传”,尚有多种。《后汉书·马融传》:“(马融)著《(春秋)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凡二十一篇。”[10]1971马融所作《春秋三传异同说》为汉代《春秋》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此外,马融还注释了《孝经》《论语》《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典籍。

又按:永和三年还是张衡创作《归田赋》的年份。《归田赋》在我国赋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汉代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学史》教材明确写道:“永和三年(138),张衡……上书‘乞骸骨’,并写了这篇《归田赋》以明心志。”[1]213《文学史年表》应将是年张衡创作《归田赋》补入。

十一、魏高贵乡公甘露四年己卯(259)

曹髦作《潜龙诗》,司马懿恶之。[12]386

按:“司马懿”显然乃“司马昭”之误。此事《三国志·魏书》卷四《三少帝纪》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甘露)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13]87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材料说:“是时龙仍见,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仍作《潜龙》之诗以自讽,司马文王见而恶之。”[13]87司马懿于魏齐王曹芳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去世,谥号为“宣王”。曹髦《潜龙诗》作于甘露四年(259年),此时距离司马懿去世已经多年,从时间与谥号两个角度来看,“司马文王”显然都不可能是指司马懿,而是其子司马昭。司马昭于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255年)继其兄司马师执掌魏国朝政,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去世,谥号正为“文王”。因此,从时间与谥号来看,“司马文王”都应当是指司马昭。

十二、晋武帝太康六年乙巳(285)

张载至蜀省父,作《剑阁铬》。[12]387

按:“《剑阁铬》”应为“《剑阁铭》”之误。“铭”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由金石铭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刘勰《文心雕龙》中即有《铭箴》篇,云:“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14]95。《晋书》卷五十五张载本传记载:“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曰……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焉。”[15]1517《剑阁铭》被后人赞誉为“文章典则”(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铬”与“铭”二字显然属于形近而讹。

十三、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六年辛未(371)

孙绰卒(314—),年五十八。绰为玄言诗名家,明人辑有《孙廷尉集》。[12]389

按:《文学史年表》帝王谥号(隋代以前)或庙号(唐代以后)后一般接年号和干支纪年,并不标注帝王姓名,而本条将晋废帝司马奕的姓名列出,与全书的体例不相一致。

又按:孙绰原有文集十五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等均有著录,后散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进行辑佚,名曰《孙廷尉集》[9]1,因此应当明确该书为张溥所辑。《文学史年表》下文的《谢康乐集》《谢法曹集》《鲍参军集》等也均为张溥所辑,应当予以明确。

十四、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壬子(532)

刘勰约卒于此年(465?—)。所著《文心雕龙》十卷行世。[12]389

按:刘勰之生卒年,在《中国文学史》教材正文注释中标注为“466?—521?”,而本条则认为是“465?—532?”,同一册书中前后竟不一致,颇为令人费解。依据缪俊杰《刘勰传·刘勰大事年表》,刘勰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16]296-302,此为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说法,可资参考。

十五、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丁丑(617)

王通卒(384—),年三十四。[12]386

按:“384”为“584”之误。依据常识判断,隋代人王通生年显然不可能是384年。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人,为隋代著名的私人教育家,唐初名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均为其门人。王通于《隋书》中无传,当代学者刘宽亮《王通生年考》对其生平事迹详加考证,得出王通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之结论[17]108。《文学史年表》在“隋文帝开皇四年甲辰”一条中也明确标注“王通生”[12]395。王通生于584年,卒于617年,正是享年三十四岁。

十六、唐玄宗开元二年甲寅(714)

李白十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12]402-403

按:李白十五岁为唐玄宗开元三年,而非开元二年。可以明确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18]20,按照古人以虚岁计算年龄的习惯,十五岁应当为唐玄宗开元三年。李白曾经在多首诗文中自述生平,如“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其五);“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不过李白诗文中所言十五并非确指而是泛指,将上述行为系于某一特定年份不免有指虚为实之嫌。

十七、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

刘眘虚登进士第。[12]405

按:开元二十一年癸酉科进士除了刘眘虚之外,还有元德秀等人,后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要远超前者,应当予以补充。《旧唐书》将元德秀与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同列入《文苑传》云:“元德秀者,河南人,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19]3436。《新唐书》本传也称赞道“德秀善文辞”[20]4416。元德秀还与萧颖士、李华、元结等人交游,与他们属于亦师亦友关系,可谓当时的文坛领袖。

十八、唐玄宗天宝元年壬午(742)

二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12]406

按:“洞虚真人”乃“洞灵真人”之误。庚桑子又称亢仓子、亢桑子,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庚桑楚》称其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21]339。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先秦道家的四位代表人物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为“四大真人”,将其称为道教始祖老子的四大弟子。其中庚桑子其人被封为“洞灵真人”,其著为《洞灵真经》。《旧唐书·玄宗纪》中误将“洞灵真人”称为“洞虚真人”[19]215,《文学史年表》因之,二者均应加以改正。

十九、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乙未(755)

岑参在轮台,间至北庭,作于上一年或本年的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12]408

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题脱去“封大夫”三字,应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年间担任北庭都护等职,岑参当时为其属员。封常清有朝散大夫的加衔,故岑参称其为“封大夫”。

又按:天宝十三载,封常清率军讨伐突厥,一月有余便得胜而归,该诗便是作于此时。岑参另有《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者题材与内容类似,均收入《唐诗三百首》中[22]78-81。《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两首诗创作的时间均可明确为天宝十三载。

二十、唐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乙丑(785)

八月改元。[12]413

按:“兴元元年”应作“兴元二年”,“八月改元”应作“正月改元”。《文学史年表》将784年标注为“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则785年显然应当为兴元二年。《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元年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贺,礼毕,宣制大赦天下,改元贞元。”[19]365《资治通鉴》卷二三一:“春,正月,丁酉朔,赦天下,改元。”[23]7444可见,785年(乙丑)原为兴元二年,后改元为贞元元年。而且改元时间并非八月,而是正月。《中国历史纪年表》中也明确标注贞元元年为正月改元[24]38。

二十一、唐德宗贞元八年壬申(792)

韦应物约卒于此年(737—)。[12]414

按:韦应物卒于贞元七年而非八年。韦应物卒年,之前有贞元七年、八年、九年 、十一年 、十二年等多种说法[25]111。2007年,在陕西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其中包括韦应物及其妻元苹的墓志[26]1。韦应物墓志记载:“(韦应物)贞元七年十一月八日窆于少陵原。”“窆”即下葬之意,因此,韦应物之卒年显然不可能是贞元八年之后,而应当为贞元七年。高云龙《试论韦应物元苹墓志与悼亡诗》对韦应物生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25],可资参考。

二十二、唐完宗元和三年戊子(808)

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登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12]417

按:唐代并无庙号为“完宗”之皇帝,显然应为“宪宗”之误。宪宗名纯,为唐代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元和,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唐代出现“元和中兴”的局面。《逸周书·谥法解》云:“博文多能曰宪。”“完”与“宪”二字显然系形近而讹。

又按:“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应作“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唐代制科考试名称之一,于科举常选之外不定期举行,由天子亲自主持,用于网罗特殊人才。唐代最为常见的制科考试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与“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两种。《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元和三年)夏,四月,上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湜、前进士李宗闵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23]7637

二十三、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己亥(819)

正月,刑部侍郎韩愈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途中作《左迁蓝关示侄孙湘》[12]419

按:《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脱去“至”字,应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该诗为韩愈名篇之一,乃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途中所作。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如果没有“至”字,读者会误以为韩愈被贬的地方为蓝关。《全唐诗》等总集、选集中本诗均题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十四、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

石雄率兵入潞州,泽潞等五州平。[12]423

按:“泽潞”中间应加一顿号为宜,否则易引起歧义。泽、潞等五州为泽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的合称。会昌三年,唐昭义节度使(又称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之侄刘稹割据作乱,至会昌四年,石雄率兵攻入潞州,持续一年之久的“泽潞之乱”获得平定,唐中央政府收复了泽州、潞州、邢州、洺州、磁州等五州,故言“泽、潞等五州平”。

二十五、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848)

牛僧孺卒(779—),年六十九。[12]423

按:牛僧孺卒年为大中元年而非二年。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古人以虚岁纪年龄,享年正是六十九岁。《新唐书·牛僧孺传》曰:“宣宗立,徙衡、汝二州,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如果牛僧孺卒于大中二年,以古人习惯计算则是享年七十岁,与《新唐书》本传记载相冲突。

二十六、唐宣宗大中六年壬申(852)

杜牧迁中书舍人。十一月卒(802—),年五十。[12]424

按:杜牧之生年为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而非802年。《文学史年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803)”条即言“杜牧生”[12]415。同一册书中前后竟不一致,令人费解。杜牧生于803年,卒于852年,以古人习惯计算正好是享年五十岁。

二十七、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856)

温庭筠贬隋县尉。[12]424

按:温庭筠被贬为县尉的时间为大中十三年。刘范弟《温庭筠贬谪时地辨》对温庭筠被贬的时间与地点详加考证,将其被贬时间确定为大中十三年,此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说法[27]。

又按:“隋县”应作“随县”。随县得名于西周时期诸侯国随国,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在原随国的土地上设置随县,隶属于南阳郡。北周时期,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后其子杨坚承袭爵位,杨坚称帝之后认为“随”字带有“辶”,含有国祚不久之意,故而去掉“辶”定国号为“隋”。不过作为地名,“随县”不应改作“隋县”,今随县依然存在,隶属于湖北省随州市。

二十八、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

命李昉、徐铉等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28]318

按:《太平御览》初名为《太平总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记载:“(宋太宗)诏史馆所修《太平总类》,自今日进三卷,朕当亲览。”[29]宋太宗每日阅读三卷,历时一年读完,因此将《太平总类》更名为《太平御览》。《太平总类》易名为《太平御览》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书成之后,此处言“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命李昉、徐铉等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的说法并不严密。

二十九、宋神宗熙宁四年辛亥(1071)

萧观音卒(1040—)。[28]325

按:萧观音之卒年《辽史》中有确切记载,为辽道宗大康元年(1075年),而非1071年。萧观音为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后,后被人诬陷与伶官赵惟一私通,遭道宗赐死。《辽史·道宗本纪》: “(大康元年) 十一月辛酉,皇后被诬,赐死。杀伶人赵惟一、高长命,并籍其家属。”[30]277《萧观音传》:“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钦哀皇后弟枢密使惠之女。……好音乐,伶官赵惟一得侍左右。大康初,宫婢单登、教坊朱顶鹤诬后与惟一私,枢密使耶律乙辛以闻。诏乙辛与张孝杰劾状,因而实之。族诛惟一,赐后自尽,归其尸于家。”[30]1326辽大康元年为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拙文《〈中国文学史·文学史年表〉辨正》曾就此进行过探讨,今补充材料再论述之[2]117。

三十、宋理宗淳祐元年∕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辛丑(1241)

卢挚约生于本年前后。[28]338

按:《文学史年表》中在本条的下一年“宋理宗淳祐二年∕蒙古乃马真后称制元年壬寅(1242)”又标注有“卢挚生于是年前后”[28]338。同一作家的生年竟在不同的年份反复出现,应是编撰过程中的疏漏所导致,需要进一步进行修订。一般认为卢挚生于1242年。

三十一、明太祖洪武三年庚戌 ( 1370 )

高明约卒于是年 (1301?—) ,年约七十。有南戏 《琵琶记》等。[31]460

按:高明之卒年在《文学史年表》中两次出现,而且对其生年的标注也不一致。第三卷“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 年)”条标注“高明于岁末病卒(1307?—)”[28]343。此处又标注高明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庚戌。高明之生卒年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但也不应当前后重复出现。

三十二、明武宗正德四年己巳(1509)

王守仁在贵阳书院开讲“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说,王学始张。[31]464

按:“贵阳书院”应作“文明书院”。依照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的记载,正德元年,王守仁因触怒刘瑾谪贬至贵州龙场驿栈任驿丞,后经过“龙场悟道”,开始创立阳明心学体系。王守仁龙场悟道以后,在贵州各个书院展开讲学活动。正德四年,他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主讲“文明书院”[32]1。张明《王阳明与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对于王守仁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33],可资参考。

三十三、明穆宗隆庆五年辛未(1571)

归有光卒(1506—),年六十五。有《震川先生集》。[31]467

按:归有光享年为六十六岁。据刘骏《归有光年谱》[34]10,归有光生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此时公历已是1507年1月6日[35]172;卒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为公历1571年2月7日[35]179。归有光之生卒年按照古人传统计算,享年为六十六岁而非六十五岁。刘骏《归有光年谱》便作“享年六十六岁”[34]49。

三十四、清文宗咸丰元年辛亥(1851)

俞龙光将其父俞万春之《荡冦志》修润定稿。[31]485

按:“《荡冦志》”应作“《荡寇志》”。《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冦”与“寇”两字虽然为异体字,但是依照《学术出版规范》之规定:“古籍整理图书应使用规范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因此,此处写作《荡寇志》为宜。

三十五、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

一月,中华民国成立。[31]492

按:中华民国成立之前,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历法——农历(夏历),月份以汉字数字表示。但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改行公历(西历),月份与之前的农历月份并不相同,继续以汉字数字表示,二者容易混淆。建议中华民国元年以后月份改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这样能够很好地区分农历与公历两种历法的不同。

又按:中华民国成立于公历1912年1月1日,此时农历仍属辛亥年,为十一月十三日。

猜你喜欢
年表文学史
年表
王锡良年表
黄春明个人年表
石鲁年表
现当代诗词文学史地位大家谈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弋舟主要出版作品年表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