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
(邹城市中医院针推科,山东邹城 273500)
肩周炎以疼痛、 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肩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肩周炎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创伤、感染、肩关节周围肌肉劳损等相关,临床常规采用手法治疗,虽能改善肩关节功能,但在消炎消肿方面效果欠佳,难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祖国医学认为,肩周炎属于“肩凝”“肩痹”范畴,寒凝筋脉证是以风寒湿邪侵入机体,寒凝筋脉,痹阻经络,致使肩部肿痛[1]。临床常采用针刺、 艾灸等中医传统外治方法进行治疗,而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结合,通过针体将艾灸的热力传入人体,以达到驱寒通络、缓解肿痛等作用[2]。 功能锻炼是常用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减轻局部水肿,从而缓解疼痛,消除粘连,提高关节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邹城市中医院收治的92 例寒凝筋脉型肩周炎患者为对象, 观察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对患者肩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的影响,为后续肩周炎治疗方案的改善提供参考。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邹城市中医院收治的92 例寒凝筋脉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4]中肩周炎相关诊断标准,经X 线检查、肩关节检查确诊;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肩痹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寒凝筋脉证:肩部疼痛,痛有定处,筋络拘急,遇寒湿疼痛加重,活动受限,舌质暗,脉弦涩;单侧病变。排除标准:合并肩部骨折;合并肩关节结核、肩袖损伤等其他肩部疾病;手术造成的肩周炎;合并恶性肿瘤;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全身炎性反应、重度感染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该研究经邹城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25 例;年龄 41~62 岁,平均年龄(52.35±4.67)岁;病程 5~12个月,平均病程(8.53±1.91)个月;位置:左侧 24 例,右侧 22 例。观察组男 20 例,女 26 例;年龄 40~66 岁,平均年龄(52.44±4.43)岁;病程 6~11 个月,平均病程(8.46±1.88)个月;位置:左侧 25 例,右侧 2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康复师对患者肩部软组织进行组织松解、按摩推拿,在辅助师的帮助下, 康复师一只手托起患者患侧肘部,另一只手按住患者患侧肩峰部,使肩关节进行逆时针环形被动运动、 肩部过屈运动。 1 次/d,10 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 (1)温针灸:取穴:患侧肩髎、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阳陵泉、臂臑及阿是穴。患者取健侧卧位,常规消毒穴位,使用0.35×40 mm 的毫针进针,进行提插捻转,得气后将1.5~2 cm 艾柱套至肩髎、肩髃、肩贞三穴的针柄上,灸1 壮,各穴均留针约20 min。当患者感到穴位局部有温热感时,用纸板将皮肤与艾条隔开,以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宜,防止烫伤,1 次/d,10 d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 (2)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头枕双手、体后拉手、爬墙等基础性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均 10~20 次/组,3~5 组/d,10 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①头枕双手: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掌心向上,十指交叉,枕于头颈后,内收两肘,再外展两肘,交替进行锻炼。②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健侧手从身后拉住患侧手腕,使患侧上肢内旋,并向上、向健侧牵拉。 ③爬墙:患者侧立于墙边,身体逐渐靠近于墙壁,将患侧胸侧方贴近墙壁,举起患侧手臂至高出头顶的位置并扶于墙壁, 迫使患侧上肢举高。
(1)肩关节功能:于治疗前、治疗3 个疗程后测量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外旋、 外展、 内旋、 前屈活动度(ROM)。
(2)疼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3 个疗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总分0~10 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6]。
(3)炎症因子:于治疗前、治疗3 个疗程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肘静脉血, 以半径12 cm, 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试剂盒由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各方向ROM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个疗程后,两组的肩关节外旋、外展、内旋、前屈ROM 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肩关节 ROM 比较[(),°]
表1 两组的肩关节 ROM 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3 个疗程后外旋 外展38.98±4.08 39.13±4.46 0.163 0.867 70.35±8.79a 63.78±7.52a 3.852 0.000 82.57±9.79 82.24±10.42 0.157 0.876 153.64±17.90a 134.63±15.77a 5.405 0.000内旋 前屈35.78±3.79 35.64±4.03 0.172 0.864 81.68±10.55a 76.22±8.30a 2.759 0.007 117.80±14.79 116.35±13.95 0.484 0.630 162.68±20.63a 146.21±17.54a 4.125 0.000
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个疗程后,两组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的 VA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的 VAS 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3 个疗程后t 值 P 值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6.22±0.84 6.30±0.92 0.436 0.664 2.85±0.42 4.30±0.59 13.579 0.000 23.456 12.882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 IL-6、TNF-α 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3 个疗程后,两组 IL-6、TNF-α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L]
表3 两组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ng/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IL-6 TNF-α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观察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3 个疗程后85.42±9.67 84.78±10.23 0.308 0.759 47.89±5.64a 55.72±6.75a 6.037 0.000 40.43±5.45 41.56±5.72 0.970 0.335 17.92±2.25a 24.57±2.89a 12.314 0.000
西医治疗肩周炎主要采用镇痛消炎类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严重者则予以手术进行松解治疗,但并发症较多,患者接受度低。肩周炎被中医归为“漏肩风”,常见有寒凝筋脉证,多因外感风寒湿邪,气血不足,经脉拘挛,气血凝滞,致筋腱粘连、经络失养,治疗应以祛风散寒、通络消肿为原则。
温针灸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针刺能疏通经络,散瘀消肿,艾绒为纯阳之物,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将针刺与艾灸结合,可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之功。研究表明,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患者能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活动能力[7-8]。 本研究所选穴位中,针刺肩髎有通经脉、祛风寒的作用;针刺肩髃能疏通经络,主治肩臂挛痛;针刺肩贞穴可治手臂不举、肘臂疼痛;曲池穴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可治上肢不遂;手三里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手臂无力;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能解手臂麻木;针刺合谷有疏风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阳陵泉有舒筋、壮筋的作用;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阿是穴有运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个疗程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外旋、外展、内旋、前屈ROM 均大于对照组,疼痛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各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为,温针灸能在刺激穴位的同时,通过温热传递增强刺激,从而扩大针灸疏通经络的效用,有效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肿止痛,进而增加活动度,提升肩关节功能[9]。温针灸使用的艾绒在燃烧时可产生温热效能,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反应刺激,缓解炎性水肿,促使致痛因子排出,从而减轻疼痛程度。 功能锻炼是一种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 能通过肢体运动促进人体全身气血运行,濡养筋脉,起到活血消肿的效果,还可松解组织粘连,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提升肩关节功能[10]。 温针灸与功能锻炼联合应用,可互相补充,加速疼痛缓解,尽早控制关节炎症,进而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功能锻炼能够提高寒凝筋脉型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及关节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