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摄食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及FOIS 分级的影响

2022-08-09 08:43陈丽妹陈娟周洁刘春艳雷行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醒脑摄食针刺

陈丽妹,陈娟,周洁,刘春艳,雷行华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成都 610500)

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 以进食困难、饮水呛咳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持续进展,将会影响患者营养吸收,对疾病预后尤为不利[1]。现阶段临床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多通过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促进其吞咽及摄食功能的恢复,但吞咽障碍病情较为复杂,单一功能训练效果不足[2]。中医对中风后吞咽障碍认识颇久,将其归为“喉痹”“喑痱”等范畴,认为患者中风后脑窍蒙蔽,不能散动觉之气,喉咽开合失司,舌本失于濡养,吞咽功能失常,治疗应以通关利窍、滋补三阴、疏通经络为原则[3]。 醒脑开窍针刺是基于蒙蔽脑窍病机而提出的中医外治之法,具有通经活络、调和阴阳等功效。 基于此,本研究选择2016 年9 月—2021 年7 月我院收治的94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醒脑针刺联合摄食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4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 例。 试验组男 25 例,女 22 例;年龄 56~76 岁,平均年龄(64.22±3.67)岁;病程 15~59 d,平均病程(31.12±5.59)d;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9 例Ⅲ级,16 例Ⅳ级,12 例Ⅴ级。 对照组男 26 例, 女 21 例; 年龄 54~75 岁, 平均年龄(63.96±3.57) 岁; 病程 13~60 d, 平均病程 (30.88±5.47)d;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0 例Ⅲ级,14 例Ⅳ级,13例Ⅴ级。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4]中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中中风后吞咽障碍诊断标准;经吞咽造影检查,提示吞咽异常;存在进食困难、饮水呛咳;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喉部手术史者;存在舌肌萎缩者;存在食管、喉部肌群病变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常规给予患者稳定斑块、抗凝、降压、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辅助患者进行口颜面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舌肌训练等吞咽功能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并配合咽部冷刺激,30~40 min/次,1 次/d,持续 4 周。

1.3.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摄食训练。患者取健侧卧位或坐位,头部前倾并张口,护士以冰棉棒刺激患者口腔内部,当出现吞咽动作,将约3 mL 糊状食物从健侧口腔送入,确认完全咽下后开始第2 口,逐渐增加食物量,控制每餐进食 30 min,1 次/d,持续 4 周。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患者平卧位,取患侧三阴交、双侧内关、双侧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穴位;常规消毒后,使用0.3 mm 毫针直刺内关15~25 mm,提插捻转泻1 min;完骨、风池、翳风向喉结方向斜刺60~75 mm,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min,以咽喉胀麻为宜;三阴交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斜刺25~40 mm,行提插补法1 min;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8~15 mm,行雀啄泻法 1 min。 1 次/d,持续 4 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具体评判标准如下: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等级降低2 级,吞咽功能恢复为显效;洼田饮水试验等级降低1 级,吞咽功能改善为有效;洼田饮水试验等级无变化,且吞咽功能未改善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吞咽功能:治疗前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评分范围17~46 分,分数越低吞咽功能越好[6]。

(3)营养状态:治疗前后抽取患者5 mL[6]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获得血清后,以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

(4)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治疗后评价,1 级:无法经口进食;2 级:鼻饲依赖,很少进食液体食物或普通食物;3 级:鼻饲依赖,持续进食液体食物与普通食物;4 级:可完全经口进食单一粘稠食物;5 级:可完全进食多种粘稠食物;6 级:完全进食多种粘稠且未经特殊制备的食物;7 级:完全经口进食[7]。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比较

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 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ALB、PA 水平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的比较()

表2 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的比较()

组别试验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SSA(分)治疗前 治疗后ALB(g/L)治疗前 治疗后30.58±3.44 31.22±4.75 0.748 0.456 19.88±2.67 22.64±3.01 4.703 0.000 36.69±3.82 37.10±4.50 0.476 0.635 48.66±3.14 44.32±3.42 6.409 0.000 PA(mg/L)治疗前 治疗后182.01±21.75 184.17±21.13 0.488 0.627 266.32±18.70 233.87±21.52 7.803 0.000

2.3 两组FOIS 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FOIS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试验组 FOIS 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FOIS 分级的比较[n(%)]

3 讨 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多由脑神经损伤引起假性延髓麻痹所致,是使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高危因素[8]。中风后吞咽障碍发生后,患者摄食能力下降,致使营养摄入不足,增加营养不良、脱水、窒息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9]。

吞咽康复训练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常用治疗方法, 可通过反复吞咽练习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重新建立吞咽运动反射,从而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摄食训练根据运动技能的形成原理, 对患者的本体感觉、触觉等进行持续刺激,以增强口腔敏感性及口咽协调能力,从而促使口腔感知正常化。 直接摄食训练还能够进一步增强舌肌活动力量,逐渐恢复吞咽动作协调性,促使患者尽快经口进食,增强机体营养吸收,改善营养状态。 但吞咽动作复杂,仅靠康复训练难以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临床应考虑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SSA 评分低于对照组,ALB、PA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OIS 分级优于对照组, 提示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摄食训练可加快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与摄食能力恢复,改善机体营养水平。

醒脑开窍针刺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起到醒脑导气、疏通经络、通关利窍的功效,使脑升散动觉之气,口舌咽喉有神之所主。 该研究所选风池穴可疏导水液、豁痰利咽、清头利窍;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可益气补阳、散内泻热;配合针刺完骨穴,可宁神、清热、祛风;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刺其可宁心安神、调和气血;三阴交属足三阴经交会穴,刺其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诸穴合用,能够通利咽喉、醒脑导气,有效提高吞咽功能与摄食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10],针刺风池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增加血流供应, 减轻外周阻力与颈部组织紧张状态,同时能反射性调节脑干约束神经功能、 运动皮质,促进咽喉肌肉神经支配能力, 从而加快吞咽功能的重建。 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摄食训练可协同增效,加快吞咽功能与摄食能力的恢复,增加机体营养吸收。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刺联合摄食训练有助于促进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提升摄食能力,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进而改善营养状态。

猜你喜欢
醒脑摄食针刺
“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摄食效果评价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清明的雨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脱背心动作能醒脑
苦瓜
鱼类leptin基因研究进展
漫画
适温条件下盐度对海刺猬活力、摄食和存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