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青,李晓琳,陈子睿(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南京 210023)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为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近年来,全球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是大肠癌的低发区,但其发病率也逐年攀升,目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五位[2]。结直肠癌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高、局部复发率高,同时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特别对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长期以来治疗效果较差。目前,新辅助治疗是研究的热点。
中医药在治疗大肠癌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及改善化疗后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40年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进行整理,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结直肠癌中医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用药提供有效参考。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为主要检索工具,检索197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所收录的涉及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进入CNKI 检索页面,以“肠癌”或“大肠癌”或“结直肠癌”或“结肠癌”或“直肠癌”或“肠肿瘤”并含“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或“医案”或“验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计文献5123 条;分别以“肠癌”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或“医案”或“验案”为主题词或关键词对万方、维普、CBM 进行检索,其中万方文献8702 条、维普网文献2437 条、CBM 文献881 条,以此文献为基础进行筛选,去重后共计9305 篇。
有明确的结直肠癌西医诊断;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临床研究、临床观察、名医经验;有明确的药物组成的中药组方、中成药制剂。
综述、个案报道、实验研究文献;结直肠癌并发症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诊断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或结直肠癌已发生转移的文献;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的文献;重复研究;中药复方或中成药制剂(包括中药注射剂)中未表明药物组成的文献。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1077 篇文献,去重整理后共获得827 首方剂。将符合标准的治疗结直肠癌的方剂输入Excel 表中,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1 进行统计分析,以Cytoscape 3.7.1 软件作关联网络图。
将筛选后方剂中的全部中药进行归纳,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结直肠癌共涉及251 味中药,累计频次9715 次。其中出现频次≥39 的中药共67 味,累计出现频次为7631 次(78.55%),出现频次最高的前二十味中药见表1。
表1 治疗结直肠癌的中药出现频次统计结果(前二十)
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3]的分类标准,对频次≥39 的67 味中药(其中龙葵、八月札、藤梨根未被其收录,本文不予统计)进行分类归纳,共涉及14 类中药(见表2),排在前三类的中药分别为补虚药(3163 次,41.45%)、清热药(1236 次,16.20%)、利水渗湿药(881 次,11.55%)。
表2 频次≥39 的中药类别及频次分析
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3]的分类标准,对频次≥39 的67 味中药(其中龙葵、八月札、藤梨根未被其收录,不予统计)进行性味归经统计。若一味中药有多个药性、药味、归经则全部统计在内。经统计,高频的64 味中药中,药性选择以温性药最多,出现频次为24 次;药味选择以苦味药最多,频次为34 次,其次为甘味,频次为33 次;归经选择以脾经最多,频次为36 次,其次为肝经,频次为32 次。
图1 治疗结直肠癌的高频中药性味归经统计(频次≥39)
使用SPSS Modeler 18.0 统计软件对全部处方中的高频中药(频次≥39)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 建模进一步挖掘不同方剂内部中药间的关联性,设置支持度为15%,置信度为85%,最大前项数为5,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4 组(见表3),全部药物组合的增益都大于1,说明这些药物组合均有意义。常用的配伍药对有白术-茯苓、白术-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等。高频中药之间的关联网络展示见图2,提示治疗药物以白术、茯苓、黄芪为主。
图2 治疗结直肠癌的高频中药间关联规则网络图(频次≥39)
表3 治疗结直肠癌的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频次≥39)
使用SPSS Statistics 21.0 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频次≥75)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平均联接的聚类分析方法将药物分为4 类(见图3),类1 为党参、黄芪;类2 为甘草、白术、茯苓;类3 为薏苡仁;类4 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当归、白芍、麦芽、山楂、鸡内金、砂仁、枳壳、赤芍、仙鹤草、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藤梨根、大血藤、败酱草、太子参、木香、人参、莪术、山药、陈皮、半夏。
图3 治疗结直肠癌的高频中药系统聚类分析谱系图(频次≥75)
中医药在减毒增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优势,是我国治疗肿瘤的一大特色。结直肠癌目前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4],辅以放化疗、基因治疗及中医药治疗。中医药配合放化疗治疗结直肠癌具有良好的疗效,中医药的治疗可以参与到整个结直肠癌治疗的全过程当中,在维持治疗阶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
本文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多的中药为白术、茯苓、黄芪、甘草、薏苡仁、党参、白花蛇舌草、当归等,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这与结直肠癌以脾虚为主要病机相应,体现了大多数现代医家健脾补虚以治本、清热利湿以治标的基本治法[5-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炎症、抗肿瘤、调节免疫等药理作用[8];茯苓具有抗炎、抗肿瘤、利尿等药理作用[9];黄芪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提高免疫等功能[10],其中黄芪多糖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11];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配伍常见用于癌症治疗,同时也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2]。
本研究数据是从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文献中获得,没有细分临床分期。但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与中医药治疗Ⅲ/Ⅳ期结直肠癌及结直肠癌术后的用药规律结果相似[13-14],为了分析原因,对本文纳入的1077 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有805篇文献中患者前期进行了术后及放化疗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症状隐匿,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再则,大多数的患者前期都是接受了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后再使用中医药,或是癌症晚期患者使用中医药,这时期的患者证型以虚证为主,治疗结直肠癌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利水渗湿,符合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果反映了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用药的规律,为临床处方可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