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芳 罗 凤 张丽君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 450000)
胃癌为全球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癌痛症状。数据显示,胃癌患者中中重度癌痛发生率在50%左右,且无法耐受的重度癌痛高达30%,同时随着胃癌病情进展,疼痛发生率逐渐增加[1]。癌痛不仅会导致患者承受疼痛折磨,并会对其心理等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后续治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通过遵医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干预,但爆发痛仍为临床难以解决的难题。团体认知行为干预为常见应用方法,能纠正患者认知偏差,通过实施合适的应对方式、认知来替代不良的认知、行为,从而消除患者负性情绪[2]。揿针也称皮内埋针疗法,为抑制疼痛的重要手段,通过持久且柔和的良性刺激,来增强镇痛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15例胃癌晚期癌痛患者,以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
选取我院115例胃癌晚期癌痛患者(2018年3月—2021年1月),依照干预方案不同分为3组。对照1组(37例)女16例,男21例,年龄41~73岁,平均(57.42±7.39)岁,受教育年限0~16年,平均(8.13±3.25)年;对照2组(38例)女18例,男20例,年龄41~73岁,平均(58.19±7.04)岁,受教育年限0~16年,平均(8.26±2.97)年;观察组(40例)女17例,男23例,年龄41~73岁,平均(59.22±6.79)岁,受教育年限0~16年,平均(7.86±3.41)年。3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1 纳入标准 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入组时伴有明显痛感;沟通、认知功能正常;精神正常;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干预期间服用其他镇痛药物;预计生存期<3个月;严重感染;视听、读写功能障碍;干预中途死亡或退出。
3组均口服羟考酮缓释片,并接受常规胃癌治疗方案治疗。
1.3.1 对照1组 接受团体认知行为干预。(1)组建护理干预小组,成员包括1名胃癌专科护士、2名主管护师,并将“缓解疼痛”作为主题,于控制疼痛行为干预大纲指导下进行干预。(2)职务分配:组长为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护士,另外2名护士协助组长进行团队管理、工作。(3)活动安排:邀请5~8例患者参与活动,时间为下午16:00~17:00,地点在科室会议室,时间为1 h/次,2次/周,活动内容包括:①患者间相互介绍、交流,以建立融洽的氛围。②通过病例报告、患者沟通及交流,了解患者认知情况,评估其对癌痛知识掌握水平,并为患者制定系统化的宣教方案,如对于共性问题,可安排其他时间进行集中宣教;对于个性化问题,可对患者进行一对一交流指导等。③行为干预:第一,指导患者深呼吸法,之后进行冥想训练,以缓解疼痛。深呼吸法:选用腹式呼吸的逆呼吸方法,指导患者慢慢用鼻吸气,收缩腹肌,使肛门肌轻缩,坚持5~10 s,然后缓慢吐出,放松腹肌,6次/60 s,连续30次。冥想训练:静坐、处于闭眼、平静呼吸状态,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如《菊次郎的夏天》等,促使患者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咨询师通过轻柔舒缓的引导,指导患者想象快乐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整个过程持续10~20 min。该行为每周进行1次,但责任护士需每天督促患者早中晚自行练习1次。此外,在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鼓励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如鼓励患者说出对癌痛的看法、鼓励病友间积极交流自护心得,以疏解精神压力。还可对家属进行指导、教育,通过茶话会形式,向家属传递家属支持、鼓励的作用,如邀请乐观、开朗、心情平和的家属向其他家属介绍心情调节、配合治疗、鼓励患者抵御疼痛的方法,增加患者对生活的自信心。若干预后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仍≥4分,则遵医给予短效吗啡片解救。
1.3.2 对照2组 接受揿针全程护理干预。将人体划分为两侧两段六区,两侧为左右两侧,以前后正中线为界;两段为上下两段,以横膈水平为界;六区则是在每侧每段内划分为相应区域,并在两侧腕横纹上2寸、踝关节上3寸处分别确定6个进针点,选点原则为病灶所在区域或病症所在纵区。消毒进针点,使用25 mm×25 mm毫针,在针身与皮肤呈30°状态下迅速刺入皮下,至所需深度,一般为0.1~0.2 cm,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无需捻转、提插,然后使用无菌敷贴固定针柄,嘱患者活动,针刺侧肢体,询问是否不适,出现针感后及时调整针的方向、深度,根据患者疼痛控制情况留针30 min~24 h。若患者治疗10 min后VAS评分仍≥4分,则遵医给予短效吗啡片缓解。
1.3.3 观察组 接受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干预。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同对照1组,揿针治疗同对照2组。3组均在干预1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估。
(1)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癌痛爆发时的疼痛程度,当患者在癌痛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突发疼痛判定为爆发痛,爆发痛进行医学干预后,VAS评分<4分为爆发痛缓解。爆发痛缓解率=爆发痛缓解例次/爆发痛例次×100%。(2)心理状态: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其中,HAMD评分<7分表示正常,7~17分表示可能存在抑郁,18~24分表示抑郁,>24分表示严重抑郁;HAMA评分<7分表示无焦虑,7~13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14~20分表示焦虑,21~28分表示明显焦虑,≥29分表示严重焦虑[4- 5]。(3)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估,总分95分,得分为95分时表示非常满意,得分76~94分时表示满意,得分57~75分时表示一般,得分38~56分时表示不满意,得分19~37分时表示非常不满意[6]。将非常满意、满意计入总满意。
对照1组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率为32.43%(12/37),对照2组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率为50.00(19/38),观察组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率为65.00%(26/40)。观察组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率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χ2=8.160,P=0.017)。
干预1个月后,3组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低(P<0.05),见表1。
表1 3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见表2。
表2 3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疼痛为癌症晚期患者最为常见、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可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造成影响,降低生存质量,同时,其也能反映机体所面临的刺激或疾病信号[7]。胃癌晚期患者不仅要忍受癌痛,还需适应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可对其心理状态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积极给予干预缓解具有重要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行为、思维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手段,其治疗的目的在于修正消极的自动式思维、信念或意识紊乱,从而改变患者对特定问题的行为模式[8]。揿针为中医护理干预手段,将通络、祛瘀、舒经、解毒等作为治疗原则,将针留置于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通过刺激来发挥消瘀滞、调气血、通经络的作用,可获得理想的止痛效果[9]。本研究将团体认知行为干预、揿针全程护理联合应用于胃癌晚期癌痛患者,发现观察组疼痛爆发时疼痛缓解率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表明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能有效缓解胃癌晚期癌痛患者疼痛程度。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干预1个月后,3组心理状态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较对照1组、对照2组低,提示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应用于胃癌晚期癌痛患者,能改善其心理状态。团体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宣教,可使患者认识癌痛;通过深呼吸法、冥想法缓解疼痛程度;还给予病友交流、家属支持等,有助于其调整心态,疏解精神压力等,有效降低癌痛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同时辅以揿针全程护理,可通过中医护理干预缓解疼痛,降低疼痛引起的负性情绪,从而改善心理状态[10- 12]。另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P<0.05),可见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能提高胃癌晚期癌痛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团体认知行为干预联合揿针全程护理应用于胃癌晚期癌痛患者,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心理状态,且护理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