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婷
(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赣州市立医院)妇产科,广东 赣州 341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高发疾病类型,具有起病快、病程进展迅速等特点。在发病后,患儿体表可见明显黄染,如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将导致病情进展,诱发胆红素脑病、抽搐等情况,严重时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中具有一定致死率[1]。蓝光照射、口服药物等属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措施,通过治疗调节患儿机体生理功能,由此促进患儿退黄。早期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是以中医药浴方式,遵循患儿疾病发病机制,配比退黄外洗方,通过实施药浴,产生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等功效[2]。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采用早期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对患儿进行治疗,可使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反应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疗效可达预期[3]。基于此,本文分析早期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在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中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共77例,行单双号分组。38例分入常规组,男18例,女20例;胎龄(38.04±2.10)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6例,阴道助产12例,剖宫产10例。39例分入试验组,男19例,女20例;胎龄(38.09±2.06)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7例,阴道助产11例,剖宫产11例。上述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涉及内容均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新生儿黄疸患儿。②出生至发病时间<24 h。③生命体征基本稳定。④与家属进行沟通,对研究内容做如实告知后,家属同意参与。⑤产妇及患儿资料信息能够完整采集,家属在临床治疗实施期间具备较高配合积极性。排除标准:①伴有先天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者。②孕周<24周者。③出生时存呼吸窘迫综合征、组织器官功能衰竭者。④患有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常规组采用蓝光照射+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方式治疗。开展蓝光照射,蓝光波长460 nm左右,照管距离40 cm,以间歇照射该方式实施治疗,单次4 h,间隔2 h左右实施1次;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单次剂量5 mL,每8 h给药1次;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温水调和活菌散0.5 g,每8 h给药1次,连续治疗3 d。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治疗。中药退黄外洗方组方:茵陈60 g,连翘、钩藤、大黄各20 g,栀子15 g,黄连10 g,配比后用清水进行煎煮,致沸腾后,置入药浴盆中放凉,待温度到达38 ℃左右,即可开展药浴。将患儿置于药浴盆中,对其肢体进行浸泡,时间控制在7 min左右,期间注意监测水温,避免患儿受凉。在浸泡完毕后,用干爽浴巾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并包裹,脐部实施消毒,每24 h药浴1次,连续治疗3 d。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蓝光照射时注意用黑布对其眼部、会阴处等位置进行遮盖,防止灼伤,患儿在进入蓝光箱前,调整箱内温度,以保障患儿良好体感舒适度;关注患儿情绪状态,通过抚触满足其情感需求,防止其哭闹,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持续监测其病情,定时采集样本实施生化检测,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病情有无进展,维护临床治疗效果及实施安全性,防控风险事件发生,以保护患儿治疗安全。
1.4 观察指标 ①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②身体恢复情况:首次排便时间、胎粪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③不良反应发生率:皮疹过敏、腹泻、水肿等。④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治疗后疾病症状完全消失,评定为显效;治疗后疾病症状显著改善,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未见好转或疾病症状加剧,评定为无效。⑤家属治疗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胆红素水平 治疗后,试验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常规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表1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2.2 身体恢复情况 治疗后,试验组在首次排便时间、胎粪转黄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身体恢复情况()
表2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身体恢复情况()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4 疾病治疗有效率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疾病治疗有效率比较[n(%)]
2.5 治疗满意度 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开展治疗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后家属满意度比较[n(%)]
黄疸在临床新生儿科属高发疾病类型,发病时以患儿皮肤、黏膜、巩膜等有明显黄染为主要特征。其成因是由患儿机体中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所致。病理性黄疸不仅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累及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4]。新生儿黄疸疾病具有多种并发症,且疾病危害性明显,需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对患儿实施救治,以促进机体中的胆红素得以代谢,恢复患儿机体状态及生理功能,为其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5]。
既往临床对新生儿黄疸疾病的治疗多采用蓝光照射、口服药物等方式。蓝光照射是以一定波段蓝光照射患儿体表,通过照射刺激机体代谢胆红素,减少皮肤中胆红素含量,以此使患儿皮肤及黏膜组织恢复正常颜色,改善黄染[6]。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常用药物[7]。将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应用于小儿黄疸疾病治疗中,茵栀黄口服液能够促进患儿退黄,清热解毒,调和患儿机体状态,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强化患儿消化系统功能,以此使机体对胆红素代谢效率得以提高,二者协同发挥药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8]。外洗方药浴在中医领域中属内病外治方式,通过分析患者病情、证型、发病机制等,针对性配比外洗方,在药浴过程中,经由体表对药浴中药物成分进行吸收,能够使药物快速作用于人体,发挥其功效,加之在药浴期间水温略高于人体,可改善人体循环代谢系统功能,在对疾病做到有效治疗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机体的健康水平,对疾病的治疗作用极为显著[9-10]。从中医角度分析,新生儿黄疸疾病属胎黄,病理机制以母体妊娠时,感染湿热邪气、脾肾亏虚,导致熏蒸于胎,引发湿热侵蚀,邪毒侵体,胆汁外溢所致。在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治疗时,需遵循解毒散热、化湿卸火、保肝退黄的原则[11]。中药退黄外洗方是由茵陈、连翘、钩藤、大黄、栀子、黄连等中成药组成,茵陈味苦、辛,性微寒,以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为主要功效,对脾经、胃经、肝经、胆经等经络运行具有调和作用,配比于中医组方中,可对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等病症产生治疗作用;连翘属藤黄科植物,对出血、咳血、跌打损伤、关节疼痛、疮疖肿毒等均具备良好治疗效果,可止血、消肿、散瘀镇痛,能够有效调和肝经、胃经;钩藤能够息风定惊,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头痛眩晕等症,镇静安神作用显著,可调和人体肝经、心包经;大黄性味苦,寒,主理胃经、大肠经、肝经,具有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利大小便,清痰热等功效,在诸多中医组方中均存在较高的药用价值;栀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功效,可对热病心烦,湿热黄疸、目赤肿痛等症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效果良好;黄连主理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味苦,性寒,多适用于心火亢盛、心悸不宁等症状的治疗中[12-13]。将上述中成药物配伍,组成中药退黄外洗方,在煎煮后,采用药浴方式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药物成分经皮肤吸收进入患儿体内,能够对患儿体质状态、肝经、肾经、心经、胃经、大肠经等经络运行产生干预作用,从而使患儿机体代谢系统、消化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改善,调和患儿机体保持阴阳平衡,促进湿热、邪毒排出。加之在药浴过程中,患儿体表受蒸汽熏蒸,可提高其机体微循环,更有助于患儿机体胆红素代谢排出,同时可改善其生理功能。在实施治疗后,患儿胎粪能够快速转黄,缩短退黄时间,使患儿恢复健康,具备极佳治疗效果,疾病救治有效率较高[14]。
相比蓝光照射、口服治疗用药治疗,在治疗期间增加早期中药退黄外洗方对黄疸患儿实施药浴干预,能够显著缩短患儿疾病康复时间,阻止疾病对其健康的影响,从而降低新生儿黄疸并发症发病率,提升患儿疾病康复概率,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胆红素水平、身体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治疗有效率、家属治疗满意度较常规组更具优势(P<0.05)。由此可见,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早期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的应用能够使患儿因疾病所致黄染情况快速缓解,改善其消化系统功能,促进机体胆红素代谢。中药退黄外洗方为中药材配比而成,在实施药浴期间,药物成分能够经由患儿体表皮肤得到充分吸收,在发挥其药用功效的同时,调和患儿机体状态及生理功能,由此使患儿对蓝光照射、治疗用药等耐受度得以提高,从而增进疾病治疗实施有效率,促进患儿疾病康复,且疾病治疗有效性均可达预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15]。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采用中药退黄外洗方药浴方式实施早期干预,能够有效促进患儿黄疸消退,提升治疗安全性,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