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仙
(阳春市人民医院药学部,广东 阳春 5296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患儿发病后常见便秘、腹泻、呕吐、发热、反复腹痛等症状,且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7岁以下儿童为该疾病高危人群。因该疾病的复发率较高,且治疗难度较大,患儿容易出现腹痛反复发作等问题,增加了患儿家长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相比成年人群,小儿群体整体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其肠管及肠系膜更长,肠壁血管更丰富,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率更高。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导致小儿发生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是致病菌通过患儿的胃肠道进入其乳糜管。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泻、腹痛、呕吐及发热等[1-2]。以往西医临床常用治疗方法为镇痛、消炎、解痉等,但是这一方案治疗后患儿复发风险较高。而中医学方法针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成本更低,且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情况,治疗效果较佳。本次研究以我院儿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接受小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儿科6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及其家长均对临床研究目的和过程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个观察组的病例数量均为30例。从基础病例资料对比结果来看,两组患儿的差异较小,可以进行比较分析(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选择《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相关内容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包括:合并肠道或是呼吸道感染病史;患儿出现便秘、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典型的临床症状,且疼痛部位为脐周,疼痛性质不明确,可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或隐痛等,腹部压痛部位相对较高或位于中线附近,位置不固定,部分患儿也存在腹肌紧张或是反跳痛等症状。患儿经腹部彩超检查证实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主要表现为相同部位肠系膜上游2个以上的短径>5 mm或是长径>10 mm的淋巴结显像,淋巴结呈现为集簇状排列特征,且彩超检查证实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患儿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本次医学观察以《中医儿科学》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诊断标准,包括:脉弦紧、苔白滑、舌淡;合并啼哭不宁、便秘或腹泻、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腹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遇寒则显,遇温则舒。
1.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儿依从性良好;患儿年龄在3~10岁;患儿符合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患儿能够坚持遵医嘱用药。排除标准:并发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并发严重脏器及功能性疾病的患者;其他类型疾病所致腹部疼痛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外科急腹症、肠虫病或是阑尾炎等所导致的腹部疼痛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具体措施:口服20~40 mg/kg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苏州西克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3028,规格0.125 g/包)治疗,分3次给药,连续治疗10 d,对于疼痛程度过于严重的患儿,需配合镇痛药物治疗。
试验组实施小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其中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方法,具体药方:饴糖15 g、大枣10 g、生姜6 g、桂枝6 g、白芍12 g、炙甘草5 g。随证加减:合并食积的患儿加入鸡内金10 g、炒麦芽10 g;合并腹痛症状的患儿加入小茴香10 g;合并腹胀症状的患儿加入青皮8 g、陈皮8 g。用水煎服200 mL分3次服用,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给药。结合患儿体质状况和年龄阶段,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连续治疗10 d。艾灸治疗方法:本研究使用南阳绿莹艾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艾条,主穴选择神阙穴,合并消化系统症状的患儿,加入内关穴(双)、胃俞穴(双)以及中脘穴,合并上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患儿,加入曲池穴(双)、合谷穴(双)以及肺俞穴(双)。每穴采用温和灸5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定标准 选择《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作为本次医学研究的疗效评定依据。其中,治愈为患儿接受预定方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腹部彩超检查证实淋巴结缩小,未见淋巴结肿大情况;显效为患儿接受预定方案治疗后,腹部彩超检查证实淋巴结体积明显缩小,各项体征和表现也明显好转;有效为患儿接受预定方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逐步改善,腹部彩超检查证实淋巴结有所减小;无效为患儿接受预定方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改善,且腹部超声检查证实存在淋巴结肿大情况。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4.2 肠系膜淋巴结大小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对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和短径情况进行测量分析。
1.4.3 血清学指标 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采集3 mL空腹静脉血,通过CyFlow Cube6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CD3+、CD4+、CD8+的水平及CD4+/CD8+等血清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4 症状改善时间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腹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腹胀缓解时间等症状改善时间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 从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等角度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进行对比,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
2.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试验组开展预定方案治疗的整体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对比 治疗前,不同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和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mm,)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mm,)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结果对比 按照预定方案开展临床医疗活动前,不同研究对象的CD3+、CD4+、CD8+及CD4+/CD8+等指标之间差异较小,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开展预定方案治疗后,CD3+、CD4+、CD4+/CD8+均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结果比较(%,)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与治疗前相比,bP<0.05。
2.5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试验组观察对象腹痛缓解时间、退热时间、腹胀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表5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d,)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肠、大肠区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见于15岁以下的儿童,临床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呈现阵发性的疼痛,期间伴随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现象。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的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类型,且患儿发病后常见腹泻、便秘、呕吐、发热、食欲缺乏等症状,随着彩色超声检查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该疾病的临床检查率也不断提升。西医学领域针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解痉和抗感染等,但这些治疗方法均无法获得最理想的效果,导致腹痛症状持续存在,病情容易反复,因而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西医学针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益生菌类药物,通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能够对患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数量进行有效调节,抑制致病菌增殖,建立正常的肠道微生物圈,调节其免疫功能。然而,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通常存在肠道内酸碱失衡问题,单一的益生菌类药物治疗无法在其肠道内生存,因此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使用西咪替丁片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可有效抑制患儿的胃酸分泌,维持其肠道内的酸碱平衡。西咪替丁片还能促进该病患儿肠道绒毛的修复及益生菌的定植,调节肠道内菌群的平衡,提高其胃肠的功能及免疫力,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儿体内的炎性反应。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中医学理论中“腹痛”类的疾病,大肠和脾胃均为该疾病的常见发生位置,这也与中医典籍《素问•灵兰秘典论》的相关记载相符。儿童群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存在卫外不固、经脉未盛、形气未充、脏腑娇嫩等特征。一旦身体受到寒湿之邪侵犯,则会发生疾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起于太阳,后沿少阳、太阴传变;脾胃失养导致脾胃虚寒,影响正常血液流动,而发生血脉凝滞情况,结于腹部而成痰核;脾胃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功能失常,湿邪滞于中焦,阻滞气机[3]。
小建中汤是以大枣、生姜、炙甘草、白芍、饴糖、桂枝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药方剂,能够起到和里缓急、温中补虚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肝脾不和证、脾胃中焦虚寒的治疗。其中,君药为饴糖,其性质甘温质润,能够起到温补中焦、缓急止痛的作用,臣药为辛温之桂枝,能够起到温阳气、祛寒邪的作用;佐以大枣和生姜,能够补脾益气、温胃散寒[4-5]。炙甘草能够调和诸药,起到益气和中的作用。上述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共同起到益阴和阳、柔肝理脾、温中补虚、强健中气的作用,将其用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符合中医治病求本原则[6-9]。上述各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产生温中补虚的作用,药物中所产生的柔肝理脾、益阴和阳的作用,能够强化中气,补益阴阳气血。在此基础上增加陈皮、青皮、小茴、炒麦芽、鸡内金等药物,能够起到止痛、消食化积等作用,这说明,小建中汤加减在中医学理论中更加符合脾胃虚寒型小儿腹痛的临床治疗要求和原理。
艾灸治疗能够在药物作用和温灸温和热力的双重作用下,借助经络传导,起到协调阴阳、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神灸经论》云:“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10-11]。神阙穴为脐区的中央部位,艾灸神阙穴具有理气和血、温通任脉的作用;肺俞穴是肺脏治疗的常用穴位;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穴,能够与肺经联通,共同起到通里达表、通上达下、解表散邪的作用;合谷是大肠经原穴,艾灸治疗能够起到宣通气血、升清降浊、疏风散表的效果;中脘穴是人体奇经八脉中的主穴之一[12-13]。上述穴位联合艾灸治疗,有利于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从该疾病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出发,配合穴位针灸方案这一中医学特色治疗方法,更加能够提高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速度。针灸治疗方案简便且安全有效,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更加容易被患儿所接受,最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4-15]。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试验组开展预定方案治疗的整体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肠系膜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开展预定方案治疗后,CD3+、CD4+、CD4+/CD8+均优于对照组,CD8+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开展预定方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快速改善,治疗显效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统计分析结果可知,中医联合方案是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科学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接受小建中汤联合艾灸方案治疗,有利于其淋巴结的缩小,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儿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控制效果较为理想,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