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部分英语优秀文学作品(戏剧、诗歌、小说等),从作品的意蕴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启示;理解和欣赏经典演讲、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感悟其精神内涵,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教育部2020)。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材料主要来源于教材或教辅材料中的阅读理解语篇,存在“有句无文,有文无情”的问题,缺乏心智上的启迪,难以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肢解”导致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认知,不能深刻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难以形成新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英语整本书小说阅读通过大量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使学生在探索整本书的主题、内容、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的过程中,自然吸收语言,开阔视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黑布林英语阅读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改写自原著,仍保持原著的精华部分,语言地道、鲜活,内涵丰富,故事性强,单词量合理,基本使用常用词汇和语法结构,图文并茂,非常适合英语基础薄弱的高中生阅读。然而,对于词汇量不足、鲜有整本书小说阅读经历的高中生而言,要读懂小说情节,理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度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思维导图是20 世纪60 年代英国人博赞(Buzan)创造的脑力开发的高效学习工具。它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颜色和空间感知等,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人们大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博赞2004)。阅读是人的大脑中快速发生的一种认知活动,通常难以观察和描述。思维导图可以使内隐的认知思维活动外显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图形,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将小说内容图示化,将思维过程可视化。下面以黑布林英语阅读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阐释如何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多元思维,提升阅读能力,实现深度学习,以期为其有效阅读高中英语整本书小说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教会学生在零散的信息和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归纳和提炼基于主题的新知识结构”(教育部2020)。英语整本书小说通常文本较长,词汇丰富,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散乱的小说诸要素梳理、整合成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块状知识,助力他们梳理故事情节脉络,提炼关键信息和分析复杂的人物关系等,从而将零散的小说内容条理化、清晰化和完整化,推动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 2020)的代表作,小说主题深刻,发人深省。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长岛,主要反映了20世纪20 年代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生活。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盖茨比(Gatsby)年轻时因为贫穷失去了爱情,通过不择手段攫取大量财富后,实现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变为富人;在他试图实现第二个梦想——挽回逝去的爱情时,却为爱失去了生命,死后他所爱的“女神”黛西(Daisy)薄情寡义,弃之不顾。小说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使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运用大量象征手法暗示小说主人公盖茨比“梦想”的必然破灭。盖茨比的悲剧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以及美国青年精神空虚、不切实际的社会现实,为后世青年把握理想与现实敲响了警钟,这正是本部小说的现实主题和意义。在导读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小说的作者、背景、主要人物、写作风格、主题意义、影响及启示等相关文学背景知识,并以思维导图(见图1)形式呈现。
图1
思维导图简单明了,层次清晰,将有关小说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罗列、梳理和整合,能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为接下来的整本书阅读作好准备。
小说作者往往会为了情节的不断发展设计多个人物,而众多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他相关信息等在小说的不同章节中多以零散的形式出现,这给学生深入理解小说造成了困难(赵同杰2020)。思维导图可以将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将小说中纷乱的人物关系可视化、简单化和条理化。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物关系虽然并不特别复杂,但人物的出场分布较分散。阅读时,教师可先给学生示范绘制第一章主要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见图2),然后指导其模仿,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不断添加、整理、修改,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清晰、鲜活的全书人物关系图(见下页图3)。
图2
图3
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了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深入挖掘小说内涵提供了思维支架。同时,理清人物关系能降低学生阅读小说的难度,提升其阅读自信心,使其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故事性强的小说往往以情节冲突为主线。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绘制以内容情节为主线的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小说的主要信息,而且可以使他们学会小说的阅读方法,即阅读时通过绘制每一章节中的主要情节思维导图,完成对小说关键情节的提炼和整体脉络的把握(许颖20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尼克(Nick)来到纽约长岛,受邀与黛西、汤姆(Tom)夫妇共进晚餐开始,接着结识了身居豪宅、一掷千金的邻居盖茨比(Gatsby);一次偶然的机会尼克又认识了汤姆的情妇茉特尔(Mytle),尼克为黛西愤愤不平;在得知盖茨比和黛西是一对昔日恋人,而且盖茨比对黛西仍然是一往情深后,尼克想尽办法帮助他们重续旧情,盖茨比再次坠入爱河。随即,迎来了小说的高潮部分,黛西开车意外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茉特尔,出于对黛西的真爱和保护,盖茨比主动承担了事故责任,汤姆却设下阴谋诡计,唆使茉特尔的丈夫将之杀害。在盖茨比死后,黛西弃之不顾,跟着丈夫外出欧洲旅行,他往日的朋友也避之不及,尼克处理完盖茨比的丧事后,黯然离开了那个冷酷无情的地方。
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小说第一章,并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梳理出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事件,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小说第一章的情节思维导图(见图4)以作示范。
图4
其次,每周布置学生阅读小说两三章,要求他们在课后绘制每一章的情节思维导图,并在每周五特定的小说阅读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反思和修改。
再者,读完整本小说后,专门安排了一堂“以学生为主”的成果分享展示课,要求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每一章的情节思维导图串联起来,整合成一张完整的全书情节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简要复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以实现对整本小说内容情节的内化。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动脑、动手,出谋划策,并能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将思维导图的各个层级区分开来,让人赏心悦目。在课堂展示时间,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每一张图都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图文并茂,色彩丰富。
最后,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高二年级的学习展示交流区,供整个年级的学生学习和欣赏。在将特别优秀的作品拍照发在家长微信群后,受到许多家长的点赞和好评。以下是学生的作品之一(见图5):
图5
构建情节思维导图是一个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外显化的过程。学生将从阅读过程中输入的情节信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输出,使隐性思维可视化,为充分理解小说情节搭建了语言和思维上的“支架”;教师借助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张晓东2021)。
小说中的人物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只有抓住人物形象,学生才能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形成深刻的认识,才能领略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常万里、张利琴2020)。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小说情节,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人物对话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奥秘;动作描写能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事态度、思想品质等。《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人物塑造上独具匠心,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特别关注小说在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环境衬托等方面的描写,并要求他们用简洁、精练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进行个性化的批注。例如,黛西曾对盖茨比浓情蜜意并明确表示她会离开自己的丈夫与之永结同心、永浴爱河,但当她得知盖茨比巨额财富来历不正时,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当盖茨比强烈要求她在丈夫和朋友们面前表态时,她的对白如下:
“I have never loved him(Tom),”she said with a reluctance...
“Please don’t,”she said.She started to cry.“You want too much,”...
“I did loved him once,but I loved you too.”
“Even alone I can’t say I never loved Tom,”...“It would be a lie.”
(The Great Gatsby P64—65)
黛西的话语透露出虚伪、无情和无耻,深深地刺痛了学生纯洁的心灵,伤害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他们纷纷用changeable、selfish、ruthless、material 等形容词对黛西进行评价并标注在文字旁。教师还可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散落在小说各个章节的其他主人公如盖茨比和汤姆等人的肖像描写、心理描等进行个性化的评价,然后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切中肯綮的批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关联的整体人物分析图,为其理解性产出作铺垫。以下是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之一(见下页图6):
图6
通过思维导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跃然纸上。盖茨比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他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对爱情矢志不渝;另一方面,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骄奢侈靡,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性格虽然导致了他的成功和富有,但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汤姆自负狂妄,贪图享乐,寻花问柳,自私贪婪,是上流社会贵族的典型代表,他的冷酷、残忍最终致盖茨比于死地。黛西爱慕虚荣,虚伪自私,无情无义,是典型的上层社会拜金女,她的自私背叛最终让痴情的盖茨比人财两空、死不瞑目。尼克冷静理智,待人真诚友善。茉特尔不知羞耻,追求享乐,背叛丈夫。威尔森(Wilson)有家庭责任感,爱自己的妻子,但愚蠢冲动,受汤姆挑拨枪杀了盖茨比并自杀身亡。整部小说人物性格刻画鲜明突出,真实反映了“爵士时代”美国社会光鲜亮丽背后的虚无与腐化,成功传递了小说“美国梦”破灭的主题。运用思维导图分析英语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把小说中复杂、零散的人物形象信息前后串联、梳理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获得人生启迪,从而使小说阅读更有意义。
语言学家路易斯(Lewis 1993)曾经说过: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没有哪一项技能能脱离对词汇的依赖。词汇是语言的基础,不掌握词汇就无法表达意义,进行口头或笔头的交流。然而,词汇量不足一直困扰着高中生,也是英语教师一直在不断研究的难题。毋庸置疑,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而整本书小说阅读恰恰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最佳途径之一。
记住某事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看作一幅图像,将其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博赞1999)。在小说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单词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以图像的方式串联起来,存放在大脑相应的位置,未来提取时就会特别方便。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出现了许多常见但学生不熟悉的词汇,如管家、牧师、军官、办酒席的人、走私酒的人、汽车车夫、情妇等表示职业、角色的单词;还出现了大量与住宅相关联的词汇,如公馆、公寓、豪宅及室内阳台、室外阳台、露台、通往住宅的私人车道等,但这些单词在小说中的分布零零星星,给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在阅读时借助思维导图对表示职业、角色及住宅的同畴词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构建有一定规律的词汇网络(见图7、下页图8),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记忆、理解单词的方法,优化词汇学习策略,从而不断扩大词汇量。
图7
图8
在阅读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积累关于派对、音乐、食物及人物肖像、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词汇。厚积才能薄发,在批改作文时欣喜地发现,一些曾积累的词汇已经被学生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事实证明,在小说阅读中借助思维导图对单词进行梳理、归类、记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扩大词汇量的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和学习工具,它可以将小说中的各个要素转化为简洁、明了、形象的图形,帮助学生深化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对小说内涵的挖掘。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阅读和表达的成就感,提升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以后自主阅读习得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反思整个过程,认为仍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思维导图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熟悉且很少能熟练运用,因此教师有必要耐心地介绍思维导图的优点、绘制方法、主要类型等。阅读伊始,教师应多呈现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慢慢领悟思维导图在整本书小说阅读中的独特作用,然后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绘制各种类型的思维导图,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读前介绍小说背景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上介绍并初步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分析人物关系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第一章人物关系的同时,指导其绘制本章的人物关系图,然后让其在此基础上随着小说人物的相继出现不断拓展、补充和完善;在梳理小说内容情节时,教师可先示范绘制第一章的思维导图,给学生绘制小说后面章节的思维导图提供一定的框架和思路,为最终构成整部小说完整的思维导图提供语言和思维上的“支架”。
在整本书小说阅读过程中,教师无论要求学生在哪个阶段绘制思维导图,或者绘制什么内容的思维导图,都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和阅读速度给予充足的时间,保证其借助思维导图从容不迫地厘清思维的脉络,体验完整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思维导图生成的整个过程而非成果,切不可因时间有限而限制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整本书小说阅读对高中生来说具有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及人文素养等作用。因此,探索整本书小说阅读的有效方法是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如果能成功地将思维导图的某些思维特征运用在高中英语整本书小说阅读中,帮助学生充分、全面和深入地解读小说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养成“悦读”和善思的习惯,不仅是对传统“放羊式”整本书小说阅读模式的突破,而且是对其阅读思维方式和阅读学习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