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初级中学,315204)
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要以精神建设为核心,铸牢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责任担当精神内核。澥浦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澥中”)体育教研组一直传承着爱校、爱生的优良传统,体育教研组凝练了“强健身心树精神,认识自我勇担当”的体育精神,确立了“以生为本,以爱为核,以实为根,以质为标”的农村初中高质量体育教研组文化格言。为了能够永葆教育初心,牢记体育使命,持续传承优良传统,教研组开展“三个一”行动:一句话承诺行动,每名体育教师都提炼一句精神格言,选取自己彰显体育“魂”的照片并附格言,精装照片放置办公桌面,以期展示每名体育教师正能量的精神面貌;一次宣誓活动,每学期开学初组内开展一次校训石下集体宣誓活动;一次精神洗礼会,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教研组精神洗礼会,主题以教研组精神建设、教师思想洗礼为主。在精神内核的驱动下,进一步激发了教研组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为新时代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铸魂”。
农村学校位置较为偏远,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教研组建设缺少长远规划意识和目标导向。对此,澥中体育教研组开展了“问题—破题”行动,结合实际制订了规范、细化、明确的教研组发展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突出进阶式“定标”成长。教研组设置了以精神文化、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改革、品牌建设为内容的“五维”目标体系。以时间为轴线划定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3阶梯度,同时确保目标有方向性、可操作性、能评价性。如,在教师发展目标的名优教师成长细目中,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远期目标是“区名师”,中期目标是“区骨干教师和各级各类评比获奖”,短期目标是近1年能够撰写1篇高质量论文、精研2节公开课、体育教师基本功水平进一步提高等。
农村学校体育教研活动要紧密围绕农村学校发展实际需求,顶层设计活动框架,制订闭环形的具体化的教研活动流程,可操作性强,简单实效易实施,能够实现在活动中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幸福感。澥中体育教研组树立了“做有责任担当的体育文化人”的教研目标,确立了“研究+创新”2个发展理念,探索了“4个面向”四条发展路径。
一是面向名师,教研方向化。本教研组有一名市名师,借助名师力量,把握两个层面,分别是启发、引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以及对研究路线、过程进行监督与诊断,提高执教能力。如,每月例会中,名师主持,把握讨论内容导向,倡导成员差异互补。二是面向阅读,研究深度化。“每学期阅读一本书,书写千字文”,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把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系统的教研的理论知识体系架构,进而拓宽视野,提高执教水平。三是面向互助,研究主题化。组员互助发展,主张教研活动“同课异构共上一节课”,如,在每月月初,安排“反刍式研课”主题,每名教师根据主题“备课—上课—听课—研课—二次复课”开展教学研究,并在月底进行“二次备课”展示与研讨。四是面向实践,行动模式化。建立“专业引领—组员互助—学生反馈—实践反思”立体式行动实践模式,把研究实践落实在课堂中,实施“有研究必落地”的策略,把研究成果在课堂实践中进行检视与反馈,实现教研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如,在《篮球——变向运球》中,首先在第1学期确定是“篮球运球”课例研究,则“篮球运球”技术依据学期时间,划分为“启动、急停、转身”“运球急停急起”“变向运球”等;根据以上划分,在每月初确认上课时间、执教教师、执教内容,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月中在“反刍式”教研活动中,率先由各个组员再次单独备课、上课,全员听评课后给出给出意见与方向,之后再进行“二次复课”,最后在月底进行“二次研课”展示。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成长要设计好“共性+个性”相结合的多元发展路径。共性发展是组内每1名教师都必须做到的、做好的,可以从思想建设、教学业务、教育科研、教师基本功等内容上进行设置,如,在教学业务方面,教研组内所有教师都每学期必做“五个一”:1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一堂高质量的展示课,1节微课,1次说课,一次教学论坛。个性发展能够助力教师个体多元成长,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成就感,也能够为学校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个性发展可以体现在学校管理、业余训练、课后服务等多个领域,如,澥中体育组共有5名体育教师,按照其特长,安排其除教学以外的工作,发挥其作用多元发展模式极大地激发组内每1名教师成长内驱力,为其搭建了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成长阶梯,促进了体育教师的特长发展。
农村体育教研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创建特色品牌,但受资源、环境等限制,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品牌建设存在较大困难,走基于“特点”创造“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将是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品牌创建的重要路径。
基于学校体育特点和亮点,澥中体育组确立以学生为本,以课程为纲,以目标为导向,构筑具备校本特色的“大体育”课程,率先探索“每天1节体育课”,明确“面向人人”的“五每”体育课程目标,即:每人1天1节体育课;每人1天运动1.5小时;每人1天跑量3000米;每人1项大球类体育运动技能;每人1项运动救护技能。课程建设包含3个部分,第1部分指向“学会·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学会、会学、运用为原则,探索有序、有趣、有效、有声、有情的“五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第2部分指向“阳光·乐趣”午间体育休闲,午休时间校园体育场地与器材全面对学生开放,由学生各类体育社团负责活动管理,让全校学生能够共享午间的阳光、享受体育休闲之趣。第3部分指向“强健·弘毅”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学校体育大课间突出“三高”,即高效度、高质量、高融合度,全面加强大课间管理,高效利用时间,确保大课间效度;利用大数据精准监测和评价,以提升学练质量,深度指向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大体育”课程建设让体育教师做到课堂“4个明确”,即明确,教什么”“为谁而教”和“怎样教和学”“学得效果如何”;“5个结合”,即结合课程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结合农村初中体育发展现状,结合面向未来体育发展的展望,结合“学练评”教学一体化模式,结合体育课程多元育人载体。
澥中体育教研组推进的“大体育”课程变革把农村学校现有的特点扩展成了品牌特色,得到了学校全体师生的认可。同时,在特色品牌建设中继续开展创新行动,与大学合作开展“大数据+体育”下的精准教学研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介入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学校体育教研组的思维,促进了农村体育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