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伟 (中国教育报,100082)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以9金4银2铜的战绩冲上了金牌榜第3名,创造了冬奥会历史的最佳战绩。从2015年7月31日北京成功申办2022冬奥会到如期举行,短短7年时间,中国体育就在代表世界最高竞技水平的舞台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飞跃,创造了冬季运动史上的奇迹。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取得的巨大成绩,系统阐明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功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
一项数据表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之初,近三分之一的冬奥会项目在我国尚未开展,像雪橇雪车、北欧两项等,全国都没有可用来比赛的场馆或赛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竞赛组织等人才队伍短板明显。为实现“全项目参赛”的目标,从2017年开始,我国开始跨项、跨季、跨界选材,从田径、武术、体操等夏季项目队伍中选拔运动员,聘请高水平国外教练员,经过“扩面、固点、精兵”阶段,实现了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在北京冬奥会达成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冲破欧美选手的重围,获得了1枚宝贵的铜牌。没有人想到,几年前还在天津市田径队练跳远的闫文港能够登上北京冬奥会的领奖台。
而大家所熟知的“小栓子”苏翊鸣则是弃文从武成了中国国家滑雪队运动员;中国雪车队2名取得突破的选手怀明明和应清,是从田径项目跨界跨项而来……本届冬奥会上,众多来自赛艇、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走上“冰天雪地”。在从事冰雪项目之前,有人甚至从未见过雪,是跨界、跨项选材让他们有了为国争光、驰骋冬奥赛场的机会,令他们才华得以展示,运动能力得以绽放,也迎来了改变人生的机会。
此次参赛中国代表团177名运动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覆盖区域北至黑龙江省,南抵广东省,东临上海市,西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约有20%的运动员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从事冰雪项目专业训练的,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为跨界、跨项选材的运动员,彻底改变了冰雪项目仅仅依靠个别省份输送的情况。跨界跨项选材不仅为中国冰雪项目储备了更多的后备人才,更帮助我国从夏奥体育强国向夏冬奥体育大国的转变。
北京冬奥会上,我国雪车、雪橇项目的突飞猛进,不仅实现了全项目参赛,还获得了1枚宝贵的铜牌,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首当其冲的是高水平教练的引进和教练、后勤保障团队的搭建。
中国钢架雪车队的主教练是来自奥地利的安迪·史密斯,在执教中国队之前,他曾经是英国女队的主教练和整个雪车项目的负责人,是钢架雪车这个项目唯一获得过国际奥委会终身成就奖的教练。按照中国冰雪领导人的话说就是,“安迪是具备综合管理中国钢架雪车队能力,向最高水平推进的教练,为中国钢架雪车带来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参赛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确实,包括钢架雪车在内,中国雪车、雪橇项目,在北京申冬奥成功之前就是一张白纸,连一条赛道都没有。史密斯的到来,实际上解决了几乎所有的项目认知问题,大到如何在赛季进行转场比赛,小到训练起跑技术、力量训练、器材和装备,包括对雪车、雪橇项目的理念。
“雪车雪橇项目,其实并不是简单地把车推出去然后趴在上面滑下去就可以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不同的‘配方’,使个人、装备、器材完美地契合,还要有一个最好的摩擦系数,其中有很多的细节。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运动员在赛道上练习的次数,决定了运动员的训练的质量和成绩。”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某位领导坦言。正常运动员一次滑行需要1小时左右,但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发明了一种专门的运送机,缩短了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当别人还在慢慢往上爬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已经开始下一次的练习。
2月5日晚,由曲春雨、范可新、武大靖、任子威4人组成的中国短道速滑混合团体以2分37秒348的成绩率先冲过终点,为中国队摘得北京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据环球时报报道,在追求人类速度极致的短道速滑赛道上,胜负就在毫秒之间,获得第2名的意大利队以0.016秒的劣势败下阵来。在高速的短道速滑运动中,运动员的动作以及姿态的些许变化,就能影响速度的快慢。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和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设计原理是一样的:只有保持空气阻力最小的姿态,才能获得最快的速度。
于是,一种用以帮助中国短道速滑队减小风阻、保持完美姿态的训练“神器”横空出世,它的价值和作用在这场关于速度的比拼中得以凸显,这种“神器”就是风洞技术。在此之前,这种“神器”一直在另一个神秘的领域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用于我国导弹、火箭和飞机的设计。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为国家体育总局设计并承建体育风洞项目,据该院科研人员介绍,许多参加冬奥竞速类项目的中国冬奥健儿,都在体育风洞中进行过日常训练以提升竞技水平。在2021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游泳、赛艇、自行车等一大批项目的运动员也都接受过体育风洞的“洗礼”,许多中国的奥运冠军就和名震世界的东风导弹、长征火箭、歼系列战机一样,都是在风洞中“吹”出来的。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历来有“夏强冬弱”的说法,一方面是竞技体育的成绩不够理想,历届冬奥会最好成绩为温哥华冬奥会的5枚金牌和11枚奖牌。另一方面大众冰雪运动也乏善可陈,参与者大多集中在东北、西北地区。
本届冬奥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延续了短道速滑项目的优势,先声夺人为中国代表团拿下2金1银1铜的佳绩;高亭宇在速度滑冰比赛中拿到了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历史上的第1枚金牌;韩聪、隋文静在花样滑冰自由滑以完美的表现摘得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完美收官。雪上项目上演了新老运动员交相辉映,群星闪耀的赛场奏鸣曲。小将谷爱凌、苏翊鸣横空出世,先后摘下3金2银;老将徐梦桃、齐广璞坚守10余年终于圆梦北京冬奥会冠军,为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凭借冰上和雪上项目的齐头并进,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了对历届冬奥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的全面超越。而在雪车雪橇、北欧两项、高山滑雪等过去很少有人见过的项目上,实现了大规模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选手在赛场上的成熟、自信、洒脱,展现了中国“千禧一代”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面对网上“裁判不公”的说法,苏翊鸣直言理解实时打分的困难性,恳请公众终止批评;面对采访,谷爱凌在回答中不时推广“弘扬中国文化”以及“鼓励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理念;赛前受伤骨折的高宏博在比赛中只能做一些基础动作从而无缘决赛,但赛后他依然高举双手,笑容灿烂,所展现的拼搏精神与乐观精神诠释了体育运动“重在参与”的意义。赢得坦坦荡荡,输了无憾无悔。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这些兼具实力和乐观,洋溢着青春和自信的年轻人,绽放出了人生最美丽的时刻。
北京冬奥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最大的突破就是中国的冰雪运动由过去的少数几个地区开展到现在全国普及,实现了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时“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
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
“中国冬奥代表团优异成绩将‘激励一代人’,带动更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去。”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开展‘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践,极大地推动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世界来讲,‘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显著地壮大了冰雪运动参与人群,为全球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其他冰雪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创新性地发展冰雪运动、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实践、中国方案。”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这一目标。“哪怕这三亿人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决定成为专业的冰雪运动从业者,未来全球冰雪运动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
“我太喜欢谷爱凌了,她不仅运动水平高,北京冬奥会上获得了2枚金牌1枚银牌,学习成绩还那么好,考上了斯坦福大学。能帮我要一个谷爱凌的签名吗?”北京一零一中学某学生向笔者央求道。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到谷爱凌、苏翊鸣等‘00后’在北京冬奥会上的优异表现,这些性格开朗、技艺高强、阳光灿烂的体育健儿必将成为新时代年轻人追捧的新偶像。这才是谷爱凌、苏翊鸣等选手夺冠的最大意义。”
“‘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推广奥林匹克‘卓越、尊重、友谊’的价值观、让青少年更好地接触体育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历史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是北京冬奥组委奥林匹克教育和公众参与的核心工作。”北京冬奥组委某位官员说。
为了更好地以冬奥会为契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北京冬奥组委立足主办城市,辐射全国各地,构建了全国中小学奥林匹克和残奥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累计达到835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62所,形成了以东北、华北、西北为重点地区的总体布局。
“奥林匹克运动既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教育的契机。北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双奥城市’,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这是对广大青少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理念的要求。”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教育和公众参与处处长孙斌表示。“2025年,我国将建成5000所冰雪运动特色学校,我们将以这些学校作为冰雪运动的种子,在更多的校园中开展冰雪运动,普及奥林匹克教育。”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启迪着我们:要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要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奥林匹克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同时,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