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忆珺 赵云英
(1.天津农学院体育教学部 天津 300392;2.华新小学 天津 300304)
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已经较为普遍,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形式较为单一、互动深广度不够、互动环节预定性强等,课堂氛围并没有因师生互动而得到更多的积极调动,这样的师生互动并不能提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还有的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对学生的干预性较大,并未将自身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师生互动是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式,对课程质量和课程满意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该文以天津市5 所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200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高校体育课程满意度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以思政、高校体育、课程满意度、师生互动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所得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为该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针对高校体育课程满意度的高校形象、学生期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和自我收获5 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并对各维度进行赋值。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调查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问卷有效率为93%。
1.2.3 数理统计法
该文利用数理分析软件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研究的相关假设。
1.2.4 逻辑分析法
根据实验结果,对高校学生体育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满意度提升建议。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满意度模型有其独特性,受到学校形象、学生期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和学生自我收获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学生满意度是在接受高校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和自身期望、自我收获等进行比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上述5 个影响因素无法直接测量,所以一般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测量,也就是利用结构方程进行模型路径的分析。基于此,构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见图1),模型中包含学校形象、学生期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和自我收获5 个维度,可以看出,师生互动、师生关系与课程满意度之间既存在直接作用,又存在间接作用。
图1 高校体育课程学生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为了更好地测量各变量之间的结构效应,可将满意度模型中的高校形象、师生互动、学生期望、师生关系、自我收获和体育课程满意度等变量,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赋值检验,这里采用的是Likert 计分法,设置1~5的满意度,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修正后,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结构设计合理,信度较高,并且模型的收敛效度较好。利用SPSS软件对满意度模型的路径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模型路径系数和t值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检验表
由表1可知,高校形象的t值为-0.612,故此其对满意度不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他影响因素对满意度均具有显著性影响。
第一,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如果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学生的预期,那么学校形象对体育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就不明显,也不直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形象和学生体育课程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故高校需要加强校园体育人文环境建设,以提高学生的认可度。第二,学生期望对体育课程满意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234。随着学生对体育课程期望值的增加,其对体育课程质量的要求也不断增加,所以高校需要让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这有助于调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期望值,从而实现对体育课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第三,师生互动主要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26,对体育课程满意度具有较明显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第四,自我收获对体育课程满意度具有直接、正向的影响,其标准化路径为0.332。由此可见,只有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才能够让学生的满意度得到较大提升。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个性品质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树立起较强的师生互动意识,积极构建师生互动体系。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积极地寻求教师的指导帮助,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正向引导。教师在构建师生互动体系时,应当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时代的优势,打造互联网体育教育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时空延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以及获得体育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熏陶,同时利用平台的即时沟通特点,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升对教师的信赖感,以便发挥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效用。
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与校园体育资源环境密不可分,只有校园体育资源环境较好,相应的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比较完善,学生才能从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满足感。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不应局限在课堂内,而是要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增加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项目,如武术、太极拳等,将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爱国教育结合起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覆盖的课程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情感能力等全方位的支持,最终实现教学改革,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结合课程思政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交流,实现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确保育人意识方面的协同一致,同时确保教师对学术前沿的教学思想、模式等有所了解,这对师生互动效果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除此之外,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当对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进行抽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反馈,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充分加强体育课程育人的实效性。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校形象对学生期望的影响不大,但学生期望对体育课程满意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说明高校在宣传上存在不到位之处,学生对体育课期望度越大,则对课程质量要求就越高,这需要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对体育课程的价值有所了解。第二,课堂上师生互动对学生体育课程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并且这种影响是直接正向的。第三,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以及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师生互动体验和能力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是课程满意度的重要决定因素。总体来说,与体育课程满意度正向相关的4 个维度是学生期望、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和自我收获,且路径系数最高的是师生关系,这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