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航空类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2022-08-04 07:36麻肖妃杨超周宝邹锦锐
成才之路 2022年21期
关键词:改革探索课程思政高职

麻肖妃 杨超 周宝 邹锦锐

摘要:文章通过高职航空类专业中进行专业基础课“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的课程思政实施改革和实践,给出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路,得到具象化的知识载体,总结出思政元素的经验,并建立一套良好的教学过程管理措施,最终形成“一条主线载体、定点素材渗透、教学管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方法。同时,详细阐述课程重构过程、思政载体的具体选择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在各自内容中说明具体措施、问题和对策,进而为航空类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供有效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1-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研究(编号:KCSZSFK2020009)研究成果

在高职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要想展现思政特色,不仅需要寻找思政元素,更需要对专业进行深入思考,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组通过对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高职学生进行“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实施教学改革,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调整,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思政方法。该方法采用“一条主线载体、定点素材渗透、教学管相结合”的措施,在不过多增加教师工作量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虚实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对偏理论的专业基础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重构知识内容,找出主线载体

“空气动力学基础及飞行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作为专业基础课,支撑最多的后续课程“飞机结构与系统”也是专业基础课,课程本身工学结合不紧密,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专业、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系,紧密结合课程标准、教学对象特点、教学认知规律和教师工作量等各方面情况,做出有效的课程设计。课程最终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置成四大模块任务,即掌握飞行基础知识、熟悉扩大飞行速度范围措施、评价飞行操纵品质和分析飞行安全因素。这些任务本身按照低-中-高的能力要求进行设置,融合了传统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原理两大部分内容,可以用成果导向法依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识别分析到综合应用进行安排,形成了较好的课程设计。

1.思政层次递进,学生逐渐深入

按照学生对飞行基础知识、专业分析能力的认知,思政层次也要逐渐递进。第一层为热爱航空。主要展现人类对天空的向往,对大气层的探索,并分析飞机外形和航空救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建立对航空的重要性的认知和基本的热爱。第二层为热爱行业。主要展现一些为航空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事迹,如英雄机长刘传健、爱国科学家郭永怀等,让学生对这一行业产生自豪感,找到自身前进的方向。第三层为热爱职业。主要展现机务岗位涉及的事故,通过飞机维护等相关的安全事故和工作要求,使学生建立起对工作岗位的初步印象,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机务工作的价值,加深对自身职业的热爱。这样的分层设计,既符合学生一般的认知特点,也能够较好地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渗透。

2.主线贯穿始终,载体发挥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到高职学生抽象思维不够强、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课题组深入分析教学任务,将教学任务与飞机结构部件相联系,使教学载体具象化。具体而言,就是按照“空气的流动情形和空气对飞行器上的作用”这一思路,遵循“气流-翼型-流场-受力”模式,梳理出各模块任务所主要对应部位并建立部位与知识的关系,建立围绕飞机部位的学习主线,具体关系见表1,这些主要知识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重要内容和掌握部件的内容。这样的具象化比较适应高职学生特点,使知识分析更加具体,更加强了实际综合应用,并在无形中保证了后续课程的关联性。

具象化便于为思政提供载体选择,对应部位需要在具体飞机上呈现,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可以是飞机模型,如选用典型的国产飞机等,以保证学生对学习载体进行细致观察、认真分析,并通过深入持续接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载体选用的代表性机型主要有C919、ARJ121、运20、歼10、歼20、歼15,这些都是自主设计的国产飞机,且每种型号非常具有代表特点,都是各自领域的突出代表,这些型号不仅涵盖民航和军航两大类型,还包含成飞、沈飞、西飞等重要航空工业集团。具体使用场景包括教学演示和学生课堂小组分析展示,教学演示主要由教师演示使用,课堂小组分析展示主要是学生使用,以便于学生更加细致深入地学习。整个教学内容包括翼型、飞机外形结构、飞行舵面与操纵,并进行相关知识的讨论分析。考虑到学生与飞机之间要建立更深厚的感情,教师可采用小组与某一机型绑定方式,限于课堂使用,飞机模型在课前下发课后收回,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小组统一用某机型展示。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飞机模型,调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对翼型、机翼、尾翼等部件结构外形辨识和空气动力分析的过程中累积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是最好的思政渗透;学生在了解某型飞机相关设计制造使用部门时,会积累对航空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认知,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做好铺垫。

首先,要充分发挥飞机模型这一思政载体的作用,教师在课程整体设计上就要做好学生模型使用计划,保证使用飞机模型课时总数占课程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并分布在课程前中后段,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并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其次,一定要保证作为思政载体的飞机模型具有较高的品质,有较好的仿真度和美感,不能以儿童玩具飞机代替,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模型数量不够,本次教学采用常规教室,未安排分组座位,小组成员使用模型会受到局限;二是模型有所损坏,如模型掉落或擦碰造成部分缺損,会带来一定的遗憾;三是飞机型号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更多的需求。因此,建议学校选购更多的飞机模型,增加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国产机型和数量,并且教师课堂上尽量把学生分组,以方便学生对飞机模型进行讨论分析。

3.依托主线载体,探索评价要点

以飞机模型为载体的思政教学方式从课堂内外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是思政教学效果到底如何,还需要教师进行可行性评价设计。课程思政毕竟不是知识点,不可能用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不能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喜好判别思政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既有客观评价,又有主观灵活性的评价标准。经过课程实践,笔者总结了一套试用的评价标准,主要通过布置带有思政性质的教学相关任务,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些任务不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主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基本素质。评价时主要从任务是否按时完成、是否按照要求完成、完成人展现的状态等三个方面进行评判,分别称及时分、规定分和状态分,用于反映学生的履职尽责性、规章意识和精神状态,各占10%、60%、30%。前两项由于能够非常客观地对照要求进行评判,能够保证较为公平的评判,而后一项则能够较为宽松地通过整体精神面貌观看,不仅能补充反映综合素质,也能较好地考虑到其中能够展现出来的个人感悟差别,进而更加合理的评价。本次课程中,主要通过主观任务题和课堂汇报任务两个方面进行思政的评价。同时,还考虑了课后延伸效果,如有与课程相关的获奖和志愿者情况,可以额外加分。最后是思政得分的方法,思政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可以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得分,但考虑其分数性质,不以占比方式呈现,而是以阶梯的加权系数方式呈现,主要规定:思政成绩在70分~89分,过程性考核得分正常计算;得分90分~100分,加权系数取1.05;得分60分~69分,加权系数取0.95;得分0分~59分,加权系数取0.9。从实际来看,实施课程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处于70分以上,有20%学生得到1.05的加权系数,形成了较好的学习氛围。

二、注重直接关联,定点素材渗透

除了机型载体的无意识影响外,教学过程的定点渗透也是重要方面,这部分主要采取人、物、事件这三种内容的切入。为避免切入部分出现牵强附会的情况,一般采用“人一、物一、事件一”的直接关联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只介绍直接相关人物及其一个特点,只介绍直接关联的物品或装备,只介绍直接关联事件中最重要的一点,从而保证思政素材的切题。

1.英雄模范引导良好素质

本课程的英雄模范可以在航空领域较大范围内进行呈现,一般选取两类英雄模范,一类是航空工业的民族英雄和职业模范,一类是民航领域的知名人物和岗位模范。总的来说,年代近,贴近生活,有共鸣,素材获取的便利性和呈现的多样性也是考虑因素,按照经验往往具有及时性和可达性的英模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思政的第一层次,尽量选取航空领域知名度高的人物,比如我国先驱冯如先生,通过他的冯如一号和冯如二号作为外形描述的引入,能让学生对机翼外形的发展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比如,C919的研制目的和我国大飞机缺乏所带来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怀。思政的第二层次,主要通过介绍行业内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雄模范的事迹,如引用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接受采访时的谈话来说明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变化的情况,让学生加深对大气的了解,间接建立起飞行安全认识。思政的第三层次,建议选取知名度不高但行业内影响很深的人物,如歼8设计师顾诵芬、机务优秀人物夏北浩等。专业人士能体现出专业性特点,在涉及颤振时,教师可通过歼8飞机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颤振问题,并结合采访当事人的资料和形象的颤振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航空颤振,弘扬航空业的大无畏精神。

2.物件故事承载历史事件

航空物件主要包含两大内容,一是飞机,二是科研设备,这些都需要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进行关联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介绍飞机现有的装备,还可以结合发展过程中的机型进行介绍。比如歼教-1,教师可以在气动外形特征的课程中结合平直翼到后掠翼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知道设计人员的年龄平均不超过25岁。用同龄人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早期的艰苦条件,能激发他们对设计人员的敬佩之情。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歼8飞机和歼7飞机的动力比较,说明动力对于高空高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对高空高速有更深的认识。

3.事件分析注重思辨能力

事件通常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所使用的直接关联内容,主要包括飞机维护的安全事件和克服极速难点事件。安全事件重在强调责任感,例如失速部分内容就可以引用德国XL航空888T号航班事故,分析出整个事件中产生失速的直接原因是空速管结冰导致保护措施失效,而结冰原因是违规使用水管进行冲洗导致传感器高空冻住。这种剥丝抽茧的分析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加深学生对操作细节安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三、严格教学过程,教学管相结合

教学管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管理的管要充分融合,既要有教师的深度教学,也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通过教学管理进行严格落实。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通常为教师,一般通过寻找载体素材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或画龙点睛式的强调来取得教学效果,但若想有进一步的收获,绝不能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以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1.设置合理任务,完成思政渗透

本项目设置了学生参与任务来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汇报制度,每个小组要派组员到讲台上带领同学们进行上次课内容的复习及自主学习内容介绍;二是学生任务成果展示,即制作知识点视频和撰写观察报告。这些任务要落实到最终的思政考核上,需要教师对任务进行详细设计,制定适合学生能力的标准,并制定好详细的执行步骤,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以保证达到教学目标。合理的任务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仅仅围绕课程的思政要求来开展,任务不能脱离课程,仅仅有思政而没有课程,教师要思考在课程内容中能结合思政要素的知识切入点,并且相应的任务应既能够体现课程的知识要素,也能反映出思政要素。二是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保证任务的难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并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信息化能力、語言表达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设置任务难度不能过大,占用时间不能过久。如以每周为单位完成的任务,每人占用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设置有效提醒方式,以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2.設置评价标准,严格思政实施

落实到学习过程的细节管理,是思政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如果仅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思政,而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就会让思政教育变成空白支票,更谈不上入脑入心。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对象的特点,要求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还要具有管理能力,列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与学生的惰性、小心机斗智斗勇。高职学生的整体学习自觉性有所欠缺,如何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学生钻漏洞,保证既能完成考核又能体现出能力差异,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具体细节管理非常复杂,包括对发布任务、上传文件方式、汇报时间控制、课程分数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规定。比如教师提前做好汇报模板和汇报示例,规定课堂汇报传文件不能采用QQ传送方式,并安排课代表做好计划传达和提醒工作,指定学习委员采用倒计时方式保证汇报时间等。为防止个别学生在小组作业中的搭便车表现,还会要求小组给出任务分工和贡献率,并控制不同人员的汇报次数。除此之外,日常表现也要严格要求,如迟到、玩手机、未带教材和作业提交不及时等,不仅要列入平时的表现考核,更要体现出一次警告、两次处分和多次严惩的特点,尽量避免重复出现同一现象,以保证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教学管理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思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然要求。

3.设置评价体系,保证思政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主要从课程整体设计、素材渗透方式和严格课堂管理这三个方面进行,称为“一条主线载体、定点素材渗透、教学管相结合”方法,它们在实际过程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该方法总体来说更加适合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实施思政教育,采用这些措施能够使课程思政具备“痕迹不明显、效果更明显”的特点。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航空航天与国防的热爱,而且能够使学生在人物事件的熏陶下增强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职业素养,并通过严格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从而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5).

[3]张正烨.“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应用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20(12).

[4]徐悦,朱耀武.复杂性科学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20(06).

[5]那俊,李丹程.课程思政在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1(03).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Basic Theory Course of Avi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Xiaofei1, Yang Chao1, Zhou Bao1, Zou Jinrui2

(1. Chengdu Avi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engdu 610100, China; 2. Beijing Aircraft Maintenance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10062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fundamentals of aerodynamics and flight principles" in higher vocational aviation majors, this paper gives the idea of teaching content reconstruction, obtains a concrete knowledge carri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ref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stablishes a set of good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measures, finally,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 of "one main line carrier, infiltration of fixed-point materials and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will be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it elaborat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fic se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s, and explains the specific measur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ir respective contents,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basic courses of aviation major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reform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改革探索课程思政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小学中年级语文形成性评价改革漫谈
高职食品营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