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共学场域 激发自主学习
——初中信息科技线上教学的探索

2022-08-04 10:37王小玉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场域笔者作业

王小玉 上海市同济初级中学

康小微 上海民办克勒外国语学校

2022年再次袭来的新冠疫情让教师再度化身为主播,学生则成为观众,又一次开启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线上教学模式。师生们经历过2020年的“停课不停学”线上学习,可以明显感受到数字化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如资源丰富、网络通畅、平台得力等。而本次线上教学也对教师和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不能只播放空中课堂中的视频,要与学生互动开展直播课,而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在课堂实施上存在较大的不同,如对学习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在线上直播课中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遇到的问题

1.五花八门的设备

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在于对设备有特定的要求,线下机房环境中可以保证人手一台计算机,且装有保护卡,能够保障计算机在学生使用前是初始状态,同时师生端都装有课堂控制系统,教师能够随时控制学生计算机和查看操作情况,此外统一安装了学习所需的系统和各类软件,这些条件在线上教学中难以得到保障。

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六年级213名学生使用设备情况进行的调查可知,50%左右的学生使用计算机,40%左右的学生使用平板,10%左右的学生使用手机。除了设备的五花八门,软件版本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如果在课堂中学生要进行实践操作,部分设备不能满足操作需求,教师应该如何解决?

2.自由自在的学生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从线下到线上,教师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设备,面对虚拟的网络环境,各式各样的信息对学生都充满诱惑;②学习环境从机房搬到了家庭,没有了稳定统一的环境氛围,家庭成员的活动对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③同学变成“网友”,集体学习变成独自学习或者家长“陪读”,没有同学的影响和榜样的力量,学习态度主要依靠自觉和自律;④课堂中进行眼神交流的教师成为直播间的“主播”,在“主播”看不见的地方“观众”能“随心所欲”,缺少了教师的监管,加之中小学生本身的自制力弱,很容易出现不规范的学习行为。

总之,线上教学缺乏管束力和高影响力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使其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3.爱莫能助的教师

教师虽然是线上教学的设计者、管理者和引导者,但在新的教学环境也遇到了诸多难题。首先,虽然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整体上技术应用能力强于其他学科教师,但是也存在对新技术手段有一定操作困难的教师;其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比较,最突出的一个弊端是无法监控所有学生,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能够做的非常有限,一般采取的是口头提醒,但是由于线上教学的距离感,有的学生会选择忽视教师的提醒,达不到课堂管理的效果;最后,面对学生的技能操作问题,隔着屏幕,教师无法观察到学生的操作步骤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实践探索

面对今年的线上教学,虽然有了相对2020年疫情初期的从容,但是对于更高的要求,也让笔者再一次感到焦虑与不安。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发现,通过促进共学场域,形成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能提高线上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关注到,线上与线下的主要不同在于学习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线上教学从原来实体的课堂环境,迁移到虚拟的线上环境,虽然课堂的行为者没有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教学环境存在着距离感,相比线下造成了很多课堂情感体验的缺失或延迟。如果将线上课堂教学环境视为一个新的场域,如何在线上营造一个共学场域,保证学生学习情感体验的完整性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动力是学习发生的重要保障,在线上教学时,学生脱离了线下课堂的约束,在学习过程中更需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而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寻找更多激发学习动力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有效,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在线上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活用技术手段,营造共学场域

(1)选择在线平台,适配各类终端

面对即将开始的图形化编程内容,不少学生在聊天室发出如“老师,我没有软件”“老师,我下载的软件安装不了”“老师我用的是平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免费版在线图形化编程工具,该平台对设备没有特别要求,电脑、手机、平板皆可在线编程。此外该平台还提供了作品的发布和下载功能,学生将作品发布后教师可进行查看,进一步解决了线上布置作业和上交作业的难题。

(2)录制操作视频,支持多端应用

对于演示文稿和电子表格的教学,笔者主要侧重计算机端软件的操作运用,但是在移动端(平板和手机)都有易得的同款软件。在有限的学与教时间内,教师不易兼顾二者,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在课前对移动端软件的操作步骤进行录屏,制作微课资源,在课堂上以学习资源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考使用。

(3)在线“同处一室”,体现班级共学

在线教学时提前通告学生要开启摄像头,让大家有“同处一室”的主观感受,同时也便于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选择合适的干预手段。

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可以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状态,进而直接检测教学效果。在这一轮线上教学中,任课教师以直播课为主,以市域提供的空中课堂为辅,笔者常常让学生连麦回答问题,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在课堂练习环节,笔者借助课堂直播平台的插件工具进行线上练习,教师端(主持人)能够实时查看答题正确率,根据学生答题正确率及时调整教学(如下页图)。另外,学生端能够给予即时的奖励机制,班级同学之间有了横向比较,能够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答题的热情。

2.巧用策略组合,激发学习动力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真实的情境对学生学习发生的重要性,由于线上教学的距离感和虚拟性,教师对学生在物理空间中的强制约束力会降低,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变得鞭长莫及,应如何设计有趣的课堂将学生“留”住?选择怎样的做法让学生“主动起来”呢?

(1)内容开放、情境真实,提升学习趣味

信息科技教材内容大部分侧重于技术操作,但是技术操作不是信息科技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者抓住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选择和设计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事件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如图形化编程的教学,布置了项目活动——设计一个模拟生活场景的程序,如智能家居、数字哨兵等,学生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分析、梳理工作流程、在线编程等学习环节完成作品来解决问题。

线上教学中设计真实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电子表格综合应用内容中,笔者选择了紧贴当下时事——疫情相关数据,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

(2)小组活动、远程“板演”,促进课堂参与

在在线教学中,笔者运用提供在线分组讨论的技术平台,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师生进入独立的音视频通信区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自由进入任意小组旁听或参与讨论。

在操作练习环节,让学生使用远程控制操作教师电脑、学生直接共享屏幕或者学生口头表述、教师操作等方式进行操作技能展示,通过学生连麦进行语言描述,以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分类作业、及时评价,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在线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布置分类的作业,那么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感知到自己能够高效率地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后,也会相应地提高作业的完成率与准确率。笔者在布置作业任务的时候,还关注到没有计算机的学生,因此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允许学生以多种形式提交作品,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成果——一个作品,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笔记或者语言描述。

作业插件辅助课堂反馈及教学调整

教学评价与反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在课堂或课后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极为重要。笔者以班级展示和点评学生作品或笔记的形式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获得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反思

从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的线上教学到今年又一轮的线上教学,教师们认识到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不再依赖空中课堂,而是化身“主播”开设直播课。作为信息科技教师,笔者经历了从被迫做“主播”时不知如何上课的窘迫,到最后在直播间滔滔不绝、游刃有余这一提升过程,教学形式的变化使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尝试解决问题,收获成长。

线下课堂师生同处一间教室,可以轻松面对面,现场互动,通过师生课堂反馈,教师可以清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学生和学生之间可通过合作、竞争,产生激发学习动力的情感体验。在线上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距离感,从场域视角切入,通过线上技术手段促进共学场域形成,减少线上环境的疏离感,为学生在线上教学营造出在一起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通过策略组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学习更加有趣和有效,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伴随学生一生。

猜你喜欢
场域笔者作业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查无此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