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沉浮

2022-10-27 14:45:18陈爱民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中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陈老师鸡蛋微信

陈爱民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中学

彭敦运 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组专家

物理教学必须关注直观,但是,一场新冠疫情把许多“直观”推远了。然而,教学的直观性不能抹去,因为它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基础。

●这不是魔术

停课不停学,八年级的物理课正在线上进行。

为了让学生们掌握浮力与哪些因素相关,陈老师做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他小心翼翼地向装满水的盆里放进了一块木片、一颗石子、一枚鸡蛋。

平日课堂上的众目睽睽,此时变成了学生们的远程观察。

可能是实验结果大家早就熟悉,视频上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同步微信上的跟帖在鸡蛋还没入水时就显示出“先验性”——木片浮起、石子和鸡蛋沉入水底,而且不止两三个。

第二组:在装水的玻璃杯里,陈老师放进了刚捞出的那枚鸡蛋,鸡蛋还是一如既往,静静地沉入水底。但是,随着陈老师向玻璃杯中不断加入食盐,小心地搅拌,鸡蛋慢慢动了,只见它渐渐脱离杯底向上漂浮,当加入的食盐足够多时,鸡蛋竟然浮上了水面。

微信上的跟帖突然爆棚:

“哇塞,以前还真没注意,鸡蛋可以浮起来了!”

“孵小鸡时,有鸡仔的鸡蛋也会上浮,和这是一样的吗?”

“要加多少食盐,鸡蛋才会浮起来?”

“如果让鸡蛋半沉半浮,盐水的浓度是多大呀?”

“我看过一本书,盐的浓度足够大时,连人都能浮起来。”

“哈哈,你怎么进入玻璃杯的?”

“我说的是‘死海’,‘死海’你知道吗?”

……

陈老师没有理会群里的吵闹。当课讲到这里时,按照以往的教学,他是一定会趁热打铁引出新课“物体的浮沉条件”的,但这一次网课,他放下了“习惯”,开始布置实验作业:

“今天的作业也是两组实验。

“第一组:重复我刚才所做的‘鸡蛋放进盐水’的实验,只不过要注意记录水和食盐的质量比,大约为多少时(算出一个大概的百分比),鸡蛋可以浮起来。

“第二组:如果向能让鸡蛋浮起来的盐水里慢慢加入酒精,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午我们再接着上课。”

第二组实验学生从没见过,网上一下静了下来,显然,性急的小家伙们都开始关网,忙着准备实验,看那不知道的新奇去了。

●发现问题是最重要的

下午一点开群,几十条微信和视频早就等在那里。陈老师很兴奋,他连续“下了几十层楼”才看完各种各样的反馈。他相信,此时再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内容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是他们自己关心的问题,一定愿意学。

经验告诉我们,不管哪一科的课堂教学,只要“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一定集中,教学效果一定好。

果然,下午的网课极为顺利,不仅突破了教材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接触了许多日常实际问题,迁移了所学,还分享了学生提供的许多其他信息。

其实,教学也好,师生互动也好,如果只有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提出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只属于”教师。

陈老师的这节网课,为什么会突然按下暂停键让学生去做实验?原来他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突出“发现问题”的环节。学生一旦有了自己的问题,后面的教学就有了鲜活、强大的驱动力。

我们不得不为这次精心设计的“插入”点赞。

在群聊中,陈老师又说:“面对别人的问题,学生到底有多少心理需要去分析与解决呢?”从物理教学一下子拽到了心理探究,但我们不觉得突兀。这是因为此时的我们,已经有所领悟,思绪也发生了部分迁移:学生中的“学困”者,莫不就是情感困倦者?如果真是,他们就不仅是力困,更多的还为心困、情困,是一种极难解脱的生命成长之困!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原来如此重要。

难怪教育学家说,课堂上的生命教育,就是要以生命传递生命,以生命启迪生命,而“传递”与“启迪”的第一个环节,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怎样设计这“发现问题”的环节?怎样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发现问题?

教育家说,教育无定法,师师有技巧。

陈老师这次就采用了一个办法:先实验,先观察。果然,学生们发现了问题,而且不少。就因为有这些问题,所以他们需要老师,需要引导,需要物理课。

教育家杨玉良说:“教育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因此学校所起的恰当作用,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不带成见与偏见的探索精神。”

其实是我们无知,孔丘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就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吗?他老人家不就一直在提倡教育要培养君子吗?

何谓君子?就是有道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不是只懂得一些技术问题的机器。

教育的确是最系统、最健全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教师,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要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达到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带着自己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自我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金刚石一样,去发现和唤醒每一个生命的潜能,激发每一个生命的活力。

我们也在想,如果学困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里能主动参与教学,他本身是不是开始了一次“脱胎换骨”?假定,我们对待所有的学困生都只是课后的查缺补漏,那么他们有多少机会能够表现自我?有多少机会能够确立自主,并来一次为自己而活着的拼搏、为自己而学习的践行?

古代教育家说到教育,是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的。他们为什么要把“传道”摆在首位?是不是希望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教学生怎样尊重和敬畏生命呢?是不是希望教师能尽最大的可能,给予所有的学生能够展现自我的机会?是不是想让所有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被欣赏、被关爱?

当然,一个“发现问题”,就能这样辐射思想,就能这样发散互动,就能这样改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结构,真好!

猜你喜欢
陈老师鸡蛋微信
小陈老师来上课
神奇的鸡蛋画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微信
“认字”大师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