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荣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推进,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时效高(Velocity)的4V特点,与传统数据的差异较大,其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研究范式。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继续开展高等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学术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其数据素养直接决定了其将教育数据转化为有意义教学信息及依据科研数据进行有效科研的水平,具有较高数据素养的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开展科学活动。因此,高校开展针对教师的数据素养培育及提升工程,能够有效推动其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
2001年,R.Rice开始关注数据洪流现象,将数据素养定义为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的能力。2004年,Milo Schield提出了数据素养与信息素养、统计素养的内在关系,认为数据素养的提升应注重获取、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2007年,E.Stephenson和P.S.Caravello认为数据素养是学生在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所需信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统计素养、数量素养和计算能力。2011年,英国国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信息素养模型中加入了data的概念。2013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针对“是否将数据素养能力纳入信息素养”进行了调查,95%的被调查者持肯定态度。我国针对数据素养内涵的研究起步较晚,张进良指出,教师的数据素养由数据意识、数据能力和数据伦理三个部分组成;徐刘靖指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数据素养包含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技能和数据伦理四个部分。邓李君构建了个体数据素养评价体系及配套指标,包含数据意识、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操作、数据伦理等12个指标内容。林秀清构建了包含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操控技能、数据应用能力、评价交流数据、数据思维等6个一级指标的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相关学者和组织的联合推动下,人们对数据素养及数据素养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数据素养的内涵不断丰富,相关评价体系日益完善。
笔者从多个角度分别对郑州大学的一线教师、图书馆馆员、实验人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进行了数据素养调查,分析了高校教师在数据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旨在为高校构建数据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和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数据素养培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及对数据资源的了解情况。二是被调查者的数据素养指标,包含数据意识、数据获取、数据评价、数据利用、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决策、数据交流、数据道德等。三是教育大数据调查,以了解高校教师对教育大数据的利用现状及教育大数据对高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笔者以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 α系数值)为指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可量化项目进行了信度分析,得出系数值为0.939,说明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调查结果可靠。
2.3.1 数据素养量化指标分析。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量化分析,生成如表1所示的不同身份教师的数据素养量化表。由表1可以看出,郑州大学的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虽然数据意识普遍较高,但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仍需提升,图书馆馆员的数据素养平均值不尽如人意。
表1 不同身份教师的数据素养量化表
2.3.2 数据管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大学的教师最常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软件开展数据和知识管理工作。但是,在参与调查的图书馆馆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中,有超过1/3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任何工具开展数据和知识管理工作。笔者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郑州大学的图书馆馆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平时阅读文献和写作相对较少,没有树立数据和知识管理意识。
2.3.3 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处理是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决策的基础,笔者利用高校教师数据处理工具统计对比发现,被调查者使用最频繁的数据分析工具是Excel,较少使用SPSS和DDA等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
2.3.4 教育大数据的认识和使用分析。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一线教师完全不了解教育大数据,没有利用大数据开展大学生评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经验。因此,在高校内普及教育大数据相关知识非常重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高校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能够打破课堂内外的数据壁垒,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无缝融合,大规模、高速率、跨空间地传输优质学习资源。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快捷性、个性化、分众化等特征,在信息获取、利用、交流、创造等方面影响深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开展个性化、深层次的数据和信息素养教育。笔者根据针对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调查结果,提出了5G驱动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合“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数据素养精准化提升策略。
大数据时代,高校师生对与数据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导致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和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增多,对他们的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专门的数据馆员岗位,培养数据馆员。数据馆员的主要职责为通过电话、微信、邮箱、网站等渠道解答用户在使用数据资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图书馆既可在相关岗位中挑选或快速培养数据馆员,也可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对该岗位感兴趣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数据素养知识和服务培训。
高校教师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接受新事物,但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业余时间较少,5G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便利条件。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考虑教师的数据服务需求,利用5G等先进技术,开通基于新媒体的数据服务接口,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不同学科的数据资源接口,对接数据素养学习资源库,实现相关数据资源的共享,方便高校教师使用。
开展讲座等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宣传数据库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受众范围较广,但针对性不强,很多教师的空闲时间有限,难以按时参与。为节约教师的宝贵时间,提升培训效果,高校图书馆可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展数据素养类专题讲座,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培训体系;不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邀请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师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数据获取、利用、处理等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相关实践证明,嵌入式教学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契合度、融合度较高,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院系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数据及信息服务需求,邀请他们共同研究数据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的方法,并设计相关课程;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教育大数据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将数据素养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论证、研究实施、鉴定等阶段,且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文献调研,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和数据信息。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高校教师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需求,主动、及时、连续地提供文献资料、数据信息等服务,协助他们开展数据筛选、评价、处理等工作,并开展与数据和信息相关的科研课题跟踪服务,使数据生命周期融入科学研究生命周期,真正将数据素养教育融入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数据素养作为信息素养的拓展和延伸,积极探索精准化的高校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策略。笔者通过对郑州大学一线教师、图书馆馆员、实验人员、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身份教师的多角度数据素养调查及量化分析,构建了有针对性的数据素养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多途径融合、针对性较强的高校教师数据素养精准化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