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波,李奥瀚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新能源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行业,近年来,我国将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然而,新能源产业当前处于快速成长期,其在市场上尚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以政策导向的形式给予支持,容易出现经济学上的“羊群效应”。 因此,如何减少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提高应对市场风险挑战的能力,是政府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所要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竞争力不强。 此外,中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与此相关的资源型产业大多是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能源短缺已成为中部经济发展的“瓶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对原有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技术政策进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产业,以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对实现中部地区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内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多,一类是基于地方省份的实际状况,对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例如陈文俊等针对湖南省新能源产业的商业模式现状,对新能源生产企业、服务型企业、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出了新的商业发展模式;杨映明等分析云南省具备的资源条件和产业技术基础,提出云南新能源产业适宜发展的方向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光热利用、风光互补高海拔风电、生物柴油、燃料乙醇和集中式沼气发电;张建三和张艳鹤对天津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 SWOT 分析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孙雷和郝雷以河北省为范例,阐述了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依赖于区位因素、空间聚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政府政策等五个变量因素;李力等基于广东省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另一类是对我国新能源行业整体发展相关状况及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尹润锋通过对新能源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资源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付岩岩在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当前新能源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刘明建立空间引力模型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贸易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贸易额、出口额以及对外进口额的有关影响因素的结论;张生玲等认为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出现了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布局不均衡、缺乏核心技术和体制障碍等问题,根据现实状况提出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激励企业发挥能动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展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比较上述两类文献的研究成果,在对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中,一方面要结合各个地区实际状况,因为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有其差异性;另一方面,参考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情况,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影响区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可靠依据。
因此,通过对中部六省新能源产业区位商值的测算,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分析其发展水平差异,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区位商法是衡量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地区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指标。 借鉴郭立伟和沈满洪的研究方法,将区位商指标分为静态区位商指标和动态区位商。 静态区位商指标反映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程度;动态区位商指标反映该地区产业发展在一定时期的变化状况。
静态区位商计算公式为:
其中:E
指i
地区j
产业的产值,E
指i
地区总产值,E
指国家j
产业的总产值,E
指国家的总产值。LQ 数值计算结果小于1,则表明i
地区j
产业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LQ 数值大于或等于1 则表明i
地区j
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于或等于全国平均水平。动态区位商计算公式为:
新能源种类较多,且新能源产业有关数据不易获取,参照李士忠、郭立伟两位学者所提出的办法,仅选取新能源产业链中的生产与制造环节。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与代表性,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两个行业的工业销售产值来代表新能源产业销售产值。 以2006 ~2016 年中部六省(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河南、江西)的新能源销售产值来计算六个省份十一年的区位商值。数据来源于各省的统计年鉴。
1. 测算结果
从表1 和图1 可以得出:从时间维度上看,江西发展速度是较快的,除山西、湖北基本没有变化外,其余三省都有小幅度上升;就区位商值高低来讲,安徽整体水平要高于其他五省,山西整体水平为六省最低,其他四省的区位商值大致分布在0.5~1 之间, 整体水平相差不大。
表1 2006~2016 年中部六省新能源产业LQ
图1 中部六省LQ 时间趋势图
结合有关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根据表1 各省的区位商均值以及区位商变化可以对中部六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大致阶段上的划分(表2)。
表2 中部六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阶段划分表
2. 结果分析
基于上述各省的区位商以及产业的阶段划分,结合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能源消费、产业基础等现实状况,对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煤油气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量比例图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相对成熟阶段,虽然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 作为地区能源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安徽省对生物质能与光伏太阳能资源开发程度较深,并且有序推进风力发电和水能发电,推动多种新能源的利用。 而当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并网发电核心技术、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等方面在国内领先,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取得积极进展,集聚了通威太阳能、晶澳太阳能、合肥德博等一批知名企业。 而安徽省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待优化,煤油气能源消费占主导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经历了由增到减的变化,因此,安徽省要在立足于产业基础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其他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过程,同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能力,不断降低其政策的依赖性。
山西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处于初创阶段主要是由于其煤炭资源优势与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山西地方新能源资源储量较为富集,其中北部地区属于风能开发丰富区,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内蒙古等地区,黄河北干流水电资源尚未开发。 依托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山西积极对地区内的风能和太阳能进行开发和利用,围绕新能源开发市场形成了以风电、光伏和煤层气等三大装备制造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链,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规模扩大。 山西省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待转变,要积极对地区内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依托省内的能源运输通道以及老牌工业产业集群优势,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以现有的资源优势来推动先进新能源技术应用于风电及光伏基地、分布式示范工程和煤层气利用工程等,并且完善各个产业的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四省的新能源产业均属于成长阶段,其区位商值范围在0.5 ~1,但是其发展速度有所差异。 就地方资源而言,湖北和江西的水能资源丰富,其开发利用程度都较高,水电产业有一定的基础,而四个地区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一般,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较为丰富。 江西与湖南两省的新能源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与风电装备制造业,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湖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整体起步较晚、光伏与风电制造产业初具规模。 河南省新能源开发利用更多的是满足地区的电力等能源消费需求,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从能源消费上看,湖南省能源消费结构相对较好,其余三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尤其是河南省煤油气能源消费比重超过80%。因此,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来说,根据地区内的资源分布和储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同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减少阻力;同时,依据地方实际状况,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借鉴国内外有关先进经验,做好地区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以技术创新优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部六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能源消费等状况各不相同,因而各个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 然而在产业政策扶持上,无论地区资源多寡,政府都强调推动多种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光伏、水电和风电等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 就中部地区总体发展而言,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企业大多是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仍不完善、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 因此,在发展差异的背后如何推进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是当前所关注的焦点。
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等中部六省统计年鉴以及商务部等有关官方网站。 其中2006 年、2007 年与2010 年部分数据有缺失,考虑到数据缺失情况不严重,采取“线性插值”方法来补上缺失数据。
基于有关参考文献与现实状况的分析,对表3有关解释变量的选择进行理论假设阐述:对新能源产业,政策影响因素不容忽视,因此选择政府规模与产业政策两个指标,其中地方政府非公共财政支出越多,对地方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就越强,开发区数量越多,以优惠的政策所吸引的投资就越多;就交通状况指标而言,交通及配套设施条件越好,交通运输网与配套设施越完善,交通运输成本不断减少,越有利于行业发展;对信息传送指标而言,信息网络与通信设施越完善,信息传输能力与服务水平越高,就越能够促进新能源行业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营造新能源行业良好的环境氛围;就科研能力而言,参与科研人数越多,科研实力越强,就越能够在核心技术领域做出创新突破,越能够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对四个控制变量而言,一般认为制造业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居民消费与新能源行业发展成正相关,虽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与新能源发展有较强的影响关系,但是对政府政策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此作为控制变量以提高实证分析的效果。
表3 变量说明表
基于2006~2016 年面板数据,以新能源产业区位商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新能源产业的有关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此验证上述因素对中部六省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为了消除解释变量单位不同以及异方差所带来的影响,对所有解释变量取对数处理,模型如下:
上式中α
表示该模型的常数项,β
表示影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因素的系数(t
=1,2,…,9),ε
为随机误差项,i
表示省份,j
表示年份。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可知p
值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表4 模型选择的检验结果
利用Stata 软件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从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方程整体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整体显著性较强,对各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如下:
在上述模型的 9 个变量中,agdp、labor、speo 变量系数为正,但是其显著性不强;gov 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但是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与之前的一般理论假设相违背,可能是因为政府非公共财政支出未必用在了新能源产业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其财政支持力度,从而抑制产业发展。 dincome 与pindex 变量虽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与预设理论相反,可能的原因是供求双方对新能源市场预期持悲观态度,一方面消费者收入多了却不愿购买新能源产品,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也影响生产者的产量。 tri、policy、infor 三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预期理论假设一致,因此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首先,基于2006 ~2016 年的发展水平测度分析,中部六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能源结构的影响。鄂赣两地水能开发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稳步推进风电、光伏等其他能源利用;豫地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更多满足电力等能源消费需求,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资源丰富的晋地通过优先发展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光伏、风电产业来推进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皖、湘、赣三地凭借一定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以核心技术创新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地区产业链。
其次,交通及配套设施水平是影响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关系着制造业企业的运输费用和时间成本,对中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区域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而地区电网配套设施则直接影响地区新能源电力的上网问题以及电力使用的间歇性问题。 因此提高区域内外的交通可达性以及新能源电力使用程度,十分重要。
再次,产业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起着正相关的作用。 各地区内设立了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一方面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来吸引投资发展产业,可以推进地区产业集聚化发展;另一方面,对新能源产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切实促进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最后,信息传送能力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最新的科研成果、经营方式、技术手段等,以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市场消费需求,推进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
1. 产业规划引领与地区资质相匹配
要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政策,立足于地区资源、产业的实际状况,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联动策略。 首先,中部地区要逐步限制和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根据地方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避免脱离实际而盲目扎堆开发;其次要推动区域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区域产业链,避免中部地区产业规划选择过度趋同导致的产业同构,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2. 完善区域交通及电网设施配套
一方面,完善地区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产业园区、新能源项目地区等关键地区;另一方面,加强新能源项目集中地区配套电网规划和建设,稳步提高电网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以政策保障新能源优先发电制度,同时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以及价格补贴制度,减少季节性水电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实现新能源电力平价上网。 为解决风电、光电的间歇性问题,开展综合性储能技术应用研究,构建多能互补、高效协调的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保障新能源电网的可持续性供电。
3. 多渠道推动产业政策支持
以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立新能源产业基金,加大对新能源在开发利用上的技术创新研究以及有关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地区实际状况,采取灵活的价格补贴政策,在确保最低保护价格的基础上,规定补贴上限;在对新能源电力的使用上,对居民和企业分别采取现金补助和财税优惠的价格激励,对政府则采取强制使用措施,拓展新能源电力市场。
4. 加强科技与业态创新
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机制,将科技研究与企业应用直接连接,鼓励和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将新能源项目与扶贫工程相结合,通过建立光伏电站等推动解决贫困地区的用电问题;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屋顶推广光伏发电系统,就近接入,当地消纳。 积极推进水热型地热循环供暖,将水热型地热能供暖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集中规划,统一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