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

2022-08-01 07:52王紫萱
市场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农场农户家庭

景 琪,王紫萱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家庭农场作为新兴的农村运营市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者,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产品化的农业,从而获取农业经营收入。 家庭农场改革赋予了中国农业农村经营体系全新的内容,适应当前农村生产特点,更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整体效益持续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组织化的进程。 但是管理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弱、资金扶持不均等问题制约着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要让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并持续性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需要社会多方面努力,帮助家庭农场突破发展瓶颈。

一、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作为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农业基本经营的主体类型之一的家庭农场,自2013 年起,现代家庭农场体系在全国迅速推广发展并取得初步规范化建设与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一)政策支持,家庭农场数量增长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实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村地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广实践过程中,进行家庭农场经济的建设试点。 90 年代后,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兴起“家庭农场热”,其发展进入上升期。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随后家庭农场的发展更加活跃。2020 年,中国银保监会印发意见明确地要求全国各级监管金融机构一定要切实加强做好对中国家庭农场合作社适度和规模多元化经营方面的综合金融支持。 农业农村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家庭农场已达到较高规范化水平,发展势态良好。 截至2022年2 月,农业农村部官网显示,全国首批纳入名录系统管理范畴的现代家庭农场企业已发展超过380 万家(表1),农业社会化生产服务试点面积约16.7 亿亩次(1 亩≈ 666.67 平方米,下同),带动小微型农户总数超过7800 万户。

表1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披露的近五年来已登记的家庭农场总数

(二)家庭农场经营产业多元化,整合效益初显

家庭农场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2012 年),已初步探索形成家庭农场模型,发展缓慢。 20 世纪末,部分农户通过尝试承包更多土地,家庭农场的发展初具雏形。 一些农户发展提高粮食产能,为家庭农场发展打下基础。2000 年入世后全国家庭农场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最后一个高速上升期阶段。 第二阶段(2013 ~2019年),处于探索性发展的阶段,2013 年的中央一号政策文件出台后,各地家庭农场经济的整体发展异常活跃。 2018 年全国60 万家庭农场实现销售绿色农产品收入的累计总值超过2000 亿元。 2019 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已经超过85.3 万个,家庭农场拥有经营使用土地使用权的农场总面积约0.95 亿亩,在各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服务的主要产业类型呈现明显多样化特点。 第三阶段(2020 ~2022 年),多方配合支持,发展趋势良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三)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多样化,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产业链延伸模式。 通过企业和家庭农场之间的协作基础,家庭农场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实现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量化标准,提高生产的效率及质量,保障产品的销售量。 二是探索产品价值持续提升创新模式。 通过充分挖掘我国传统绿色农产品价值,推动传统产品通过生产、销售制造和生产流通服务的一体化过程向更具高技术、高端知识、高要素资本密集配置和中高端产品附加层次价值演进。 该模式增加产品附加值,是产品品牌培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市场运营的效率。 三是通过功能创新拓展服务模式。 家庭农场充分依托于本地优势农业资源,深化与休闲观光旅游、文化创意体验等方面功能的有效融合,实现与休闲娱乐体验、旅游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开发等多种创意农业的互补联动,从而大幅提升家庭农业价值,拓展了家庭农场产品的二次增值空间。

二、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瓶颈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市场主体形式,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创收的重要途径。 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专业人才支持欠缺,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

①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发展周期长,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②传统家庭农场主要由小农户发展而来,在资源整合、风险的应对和防范等方面相对脆弱。 ③传统家庭农场发展速度缓慢,农村土地的流转利用率也较低,很难带动家庭农场的大规模发展。④中小型家庭农场缺乏品牌意识,认为品牌建设对收益影响不大,对品牌建设投入小,影响力弱。

(二)家庭农场经营主体文化素质欠缺,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高

农业相关的公共服务机制还比较落后,目前农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能明确职责要求和统一工作标准,农业科技培训实效性较差,新技术推广得不到系统支持,无法满足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需要。 家庭农场运营者大多未接受专业化教育,对经营模式、发展方向等信息了解不够,缺乏掌握先进农业知识和核心技术的积极性,缺少学习各类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制约了家庭农场向更规范与专业的方向发展。

(三)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职能定位不清晰

现阶段我国农业服务主要由政府公益性公共服务机构如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村集体组织等提供,服务职责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服务的范围窄。 同时部分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少、年龄大,专业性不够强,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欠缺。 单一的公益性农业服务机构满足不了家庭农场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缺少专业性的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和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的支撑,无法形成全面的农业服务体系网络,为家庭农场提供生产、供销、加工和信息等专业性集约化服务。

(四)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经营理念落后,市场风险评估能力缺乏

我国家庭农场普遍存在重作物生产、轻市场经营,重内部管理、轻外部销售的情况。 传统的农业生产一直以来追求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对农作物品质越来越关注,同时农场主也意识到农业科技对农场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不断寻求各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 农场因此在生产方面倾注了巨大精力,但造成了市场经营的投入不足,经常性出现供销不匹配。农场经营理念落后,营销人员缺乏,销售方式低端,缺少市场调研和开拓,不能够及时迎合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产品利润低,甚至某一农产品出现周期性的供过于求而亏损。

(五)家庭农场政府资金扶持不均衡,融资渠道和资金供给不足

我国部分地区家庭农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资金补助,但补助额度少。 农场发展需要土地、原料、农具物资、农作物加工设备、仓储等,而农场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农场投入资金量大。 因农场资金回笼周期较长、收益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开展农业贷款业务的银行少,开展风险投资的机构更少,造成家庭农场融资难、融资贵。 一些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完善。

三、 我国家庭农场存在发展瓶颈的成因分析

(一)土地流转与集中尚存在顾虑与障碍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流转手续不清晰,合同中的责任以及保障方式不明确。 不少乡村都存在土地流转之后,农民没有得到相应报酬的事件。 当土地被别人承包之后,农民丧失了土地使用权,实际上失去了一种保障,面临的风险加大。 除此之外,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可能会造成恶意土地兼并,这对农业发展而言蕴藏着潜在威胁。

(二)农户创业动力不足,创业素养不高

如今的农户基本都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创业动力不足,缺乏创业信心,不能准确理解和实施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难以抓住机遇。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导致土地抛荒率高,家庭农场经营者难以获取发展所需的土地规模,同时增加了农场土地运营管理支出成本。

(三)家庭农场赖以生存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现阶段大多数家庭农场都没有找到良性的生态系统,未和其他社会机构形成完善的、自主的合作体系。 仍有许多家庭农场没有整合完整的产业链,运输销售、产品收集、垃圾处理等问题只依靠农场自身完成。 平台宣传、人力支持、设施翻新等一套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尚未形成。

四、 高质量发展专业化家庭农场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国情与现阶段情况,中国家庭农场应当走“规模适度、利益共享、机制顺畅、质量发展、生态健全”的发展道路。

(一)激活优质农户主体创业激情,提高创业能力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首先要从提高农民创新思想入手,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录制纪录片、邀请成功企业家举办讲座等形式,对农场发展的优势进行有效宣传,帮助农民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思维定式。 以农场成功典型为榜样,促进农户卸下负担、去除犹豫。

其次,推广创新创业激励机制,让优质农户主体“乐于创新”,除农户自己设立企业外,可以让小户散户转为股东,用“农户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重利益结合方法,让农户减少投资风险,从而增加企业利润稳定性。

最后,要提高农户专业素质,加强对农户的针对性培训,让农户有能力进行创新。 扩大家庭农场创新主体,提高家庭农场主专业水平素质,提供创业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激活农户创业激情,打造新型的中国式家庭农场。

(二)防止土地恶性兼并,鼓励规模适度的“小而美”“中而美”的家庭农场发展

发展“小而美,中而美”的家庭农场,一是要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资金流转服务机制,积极充分发挥乡街村社、农民自治组织与司法机关的纠纷协调和诉讼功能,依法维护农村土地流转中各方权益。 二是要根据农场发展目标与规划,合理确定农场经营规模。 家庭农场最大的消费群体满足“就近原则”,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业特征、产品特点定位目标消费群体,确定农场规模。 三是要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的监测与管理。 登记注册服务便民化,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建立数据信息社会共享机制,以便日常经营管理的监督把控。 完善家庭农场数据采集、运行情况分析等工作,为指导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

(三)建立健全金融、技术机构等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丰富有效的家庭农场生态系统环境

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信息、物流、销售等方面都需要与其他机构合作,然而我国这方面发展尚不完善,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以及优秀做法。 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限制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首要阻碍,应健全针对农业发展的相关金融机构,减免税收,降低利息与贷款门槛,合法合理给予财政拨款与补贴支持,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助益。 同时,应建立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和网络销售宣传平台,对农业科技、农机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对农民给予帮助的服务型机构,有效地推动农业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建设丰富而有效的家庭农场生态系统环境。

(四)政府扶持从资金支持向资源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转变

应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对家庭农场生产的支持,如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生产用地、设施设备建设、文化旅游等的投入和资源的扶持,增强各地区、各类优势农产品的产出能力。 完善相关法律与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促进家庭农场深化发展。 加强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 可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产品展览会等,用成功的优秀案例来引导示范。

(五)鼓励家庭农场企业化治理、精细化管理、品质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

加快家庭农场企业化治理发展步伐,突出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发挥集约化经营作用,促进农产品生产规范化、批量化、标准化,降低生产中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同时,建立“高校+基地+互联网+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通过引进先进人才与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竞争力。 同地区的家庭农场间可相互联合,以管理为纽带组建一个大集团,争取更大的市场。

严格管控农产品生产质量,制定生产标准,坚持总量控制,实施质量优先的品质化生产理念,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杜绝“要产量不要质量”的现象。 农业农村等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到田(塘)抽查种植(养殖)管理与生长情况,严格监督农业生产过程,严格监管收购过程,实施合理的定价机制。 同时,家庭农场应注重扩大品牌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吸引更多消费者。 要提高农场主的品牌意识,深挖农产品以及企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拓宽宣传与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竞争力。

(六)加强中小型家庭农场销售市场本土化,销售方式电商化

中小家庭农场可以将销售重点放在销售市场本土化、销售方式电商化上,采用线上线下双向营销模式。 线下销售可选择邻近区域作为供货对象,可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并减少运输成本与损耗。 除此之外,提升区域化影响力,建立农产品衍生产业,如生态采摘园、家庭旅游等,让消费者走进农场,真实地感受到产品全产业链的放心与健康,优化产品在本地区的口碑。 在销售电商化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直播带货、录制宣传片、抖音、网红探店等流行方式对产品进行推广,利用小程序、电商平台等方式方便客户预约、订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将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 结束语

家庭农场作为新兴的农业经营模式,能够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在减轻农民对未知风险担忧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明确了内部分工结构的家庭农场可以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未来的家庭农场可以在流转土地、获得稳定收入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创业合作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农场农户家庭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快乐农场
农场
家庭“煮”夫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开心农场(1)
恋练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