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苏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2-08-01 07:52崔纪元
市场周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传统产业数字智能

计 颖,崔纪元

(1. 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104;2.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

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是中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一环。 这方面的工作,既包含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蕴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苏州来看,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是苏州工业发展的压舱石,是维系经济稳定的顶梁柱。 2011 年以来,苏州出台多项专门举措和政策,为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鸣锣开道,但效果与预期仍有相当差距。 因此,如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影响未来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分析研判,努力寻找一条有苏州特色的突破方略和途径。

一、 基本情况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据逐渐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资源,数据及数据技术对各行业既成业态及形态的赋能影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苏州拥有3 万多亿元产出的工业底盘,其中九成以上的企业来自传统产业。 这些企业不仅有着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的迫切需求,也拥有实现“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层面上,近年来,通过“机器换人力”“自动换手工”“成套换单台”“智联换数控”等渐进式线路,苏州六大传统产业的发展生态已发生显著的变化,增长模式已从“人口红利”,逐步向“技术红利”“智能红利”转轨演进,产品品质则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演变。 但从整体来看,“智改数转”的普及率及优质率仍然不高,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仍然比较滞后,“领雁方阵”基数不大。 为此,2021 年1 月4 日,苏州以“新年第一会”的方式,召开了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发出了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总动员令”,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智改数转”的具体行动,统筹部署,全面推进。

二、 现状研判

那么,目前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哪些问题? 各行业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升级主要有哪些差异? 围绕这两个命题,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走访,发放了调研问卷,实地走访代表性企业,与企业的中层以上干部访谈交流,对实际情况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也初步把握了症结所在。 具体做法是:为摸清现状,我们于2021 年5 ~7 月间,对前来智能制造融合发展中心参观、培训的传统企业发放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转型升级调研”问卷,共计发出150 份,回收113 份,剔除作答不全或明显有误的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86 份。 结合调研结果,下面从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的认识、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存在的疑虑、数字技术赋能整体规划制定情况、软硬件投入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判。

(一)认识上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为对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企业的认识不足。 对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成效。 从调研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的认知水平看,76%的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的理解仍处在用机器换人或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层面,对数字技术赋能表示不清楚的企业占8%,对数字技术赋能有全面系统认知的企业仅占14%,选择项为“其他”的企业占2%(图1)。 很显然,传统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的系统性认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1 数字技术赋能认知情况

(二)行动上亟待提振

不少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还存在后顾之忧。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政府层面大力开展智能化诊断,支持企业智改数转,但企业仍存在一些疑虑(图2)。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一次性投入过高;二是存在后顾之忧。 有75%的企业是由于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人才短缺,有48%的企业担心设备维护跟不上,有31%的企业担心工人的操作习惯很难改变,更有69%的企业担心上云后可能带来数据泄露。

图2 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存在的主要疑虑

(三)规划上需要再造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数字技术赋能的整体规划设计存在明显缺陷,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定位模糊。数字技术赋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自动化装备产线、信息化系统、信息集成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整体规划是保障企业科学合理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基础。 鉴于当前苏州将“智改数转”作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的具体政策行动,我们调研了企业的智改数转整体规划制定情况。 结果发现,未制定规划的企业占23.91%,制定有自动化专项规划的企业占20.35%,制定有信息化专项规划的企业占13.27%,制定有智改数转专项规划的企业占42.47%(图3)。

图3 数字技术赋能的整体规划制定情况

(四)投入上呈现偏差

表现为普遍重视设备等硬件投入,信息化建设等软件投入相对不足。 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制造环节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也是企业智改数转的重点环节。 但从被调研企业的情况(图4)来看,45.13%的企业拥有数字化的生产设备,21.2%的企业拥有数字化仓储物流设备,33.62%的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监控,26.5%的企业实现了生产制造管理(MES 系统应用)。 可见,企业普遍重硬件轻软件,重视设备等硬件投入,信息化建设等软件投入相对不足。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企业数字技术赋能仍处于较低的起步建设和单项覆盖阶段。 而通过数字赋能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本身是一项由浅入深、循序发展的系统工程。传统企业拥有大量沉睡碎片化数据,这些数据散落在不同的设备上,能否用好这些数据、围绕设备进行价值挖掘是传统企业数字技术赋能的第一步。 随着企业数字技术赋能的不断推进,企业数字技术赋能形态也将沿着“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这一路径变化,不断提高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等软件投入的需求。

图4 被调研企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情况

(五)手段上有失偏颇

在技术手段上,重视的是着力打通生产数据流,忽视畅通产品数据流和供应链数据流。 数字技术赋能的本质在于以数字化技术为驱动,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促进企业各种要素资源高效利用,提升企业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打通数据流是数字技术赋能的首要任务。 在生产流程数据上,除了要打通企业资源计划(ERP)到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数据流,还要打通MES 与控制设备和监视设备之间的数据流,以及MES 与生产现场设备之间的数据流。 在产品数据流上,需要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应用,赋予产品唯一标识,将研发环节产生的数据在企业各个系统之间实现实时传递、同步更新。 同时匹配MES 系统开展在线质量检测和预警。 在供应链数据流上,需要建设跨企业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实现企业间研发、管理和服务系统的集成和对接。

除了问卷之外,我们还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六大产业中,分别遴选一些代表性企业进行深度访谈。 访谈结果显示,在同时拥有ERP 和MES 系统的受访企业中,有近八成的受访企业表示已打通ERP 和MES 的数据流,其中大部分企业选择继续向下打通MES 到现场设备的数据流,但仅有不到一半的企业打通了产品数据流和供应链数据流。 考虑到访谈对象均为资质较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这一比率显然高于苏州整体平均水平。 凡此种种现象,都暴露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难点、痛点、堵点、矛盾,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突破,努力加以克服。

三、 差异探究

对行业差异性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破解难题之“金钥匙”。 当前,数字技术已渗透应用到包括电子、装备制造、纺织、冶金和化工在内的多个传统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行业特点、解决企业痛点、价值成效有亮点的行业解决方案,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推动苏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但由于各行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生产特征、业务需求和数字化基础存在差异,它们的数字技术赋能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做如下分析探究。

(一)冶金行业:注重“绿色集约”,布局工业互联网

冶金行业生产过程耗能巨大,面临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环境能源约束增强、下游需求日趋个性化、质量稳定性较差等痛点问题,迫切需要针对设备监控运维和节能增效寻找解决方案。 沙钢作为行业巨头,以国家智能化示范项目“高端线材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为试点,依托其在工业大数据方面的深厚积淀,构建起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智能感知、工业数据采集、无线传输、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冶金行业设备智能运维,提升安全运营水平、设备综合使用率和运行效率,实现能耗的精准感知、控制,实现行业绿色节能增效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下,沙钢生产效率提高32%,运营成本降低23%,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产品不良率降低27%,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

(二)电子信息产业:构建“嵌入式系统”,重视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电子信息产业是设计和生产复杂程度高的离散型行业,构建实时互联的智能生产系统和智能工厂成为电子信息产业数字技术赋能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大力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智能传感器等。 将智能终端和智能传感器广泛地植入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中,使得企业能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收集、分析和汇总,形成有效的智能数据,然后通过智能的可视化和交互处理,分析得出产品以及生产流程的实施优化方案,并及时反馈至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从而实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数据”的闭环,进而达到生产系统智能化的目标。 以新安电器、美的清洁电器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探索,获得了智能化工厂/车间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称号。

(三)装备制造业:强调“制造+服务”,聚集“高价值制造”

装备制造业是汇聚国之重器的重要离散型行业,也是时刻产生大量可变现数据的“设备大数据”产业。 一旦通过数字技术打通整个产业链,向上可以精准把控零部件的供应商来源,向下可以对出厂设备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和监控,并进行性能分析和长期预测性维护,提高了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也进一步使盈利点向制造业两端延伸。 富强科技、江苏永鼎等企业依托各自在设计、研发、制造、维护、检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经营范围。 如富强科技从2014 年起,就致力于从高端智能设备制造向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转型,专注于设计、集成、售后等核心环节,通过集成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产品的全周期管理。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单一线缆制造”到“设计—供货—施工—运营服务”一体化的海外总集成总承包项目模式,足迹已经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11 个国家,累计承揽合同额30 亿美元。

(四)纺织业:倡导“机器换人”,深度挖掘用户价值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极大。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招工难、用工贵成为困扰纺织行业的难题,以恒力、国望高科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下一代制造业”为主抓手,启动工厂的“机器换人”工程,打破了纺织业劳动力短缺的发展桎梏,使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同时大大减少了人的劳动可能存在的失误问题。 在恒力化纤车间里,从清板、落筒,到丝饼的运输、取放、上线、裹膜、落包、打包、缠膜、入库,整套的操作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 国望高科通过机器换人加物联网技术年均节约成本1500 万元,一条生产线可以节省用工127 人,用工率减少34%,故障率降低55.9%,人员单产提升29.8%,产能提升33%。

除了围绕车间进行机器换人以外,一些企业也开始打造C2M(customer-to-manufactory)电商平台,通过快速搜集顾客分散、个性化需求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进行客户需求匹配自动对接工厂,真正做到了按需生产、降本增效。 江苏志远服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云微坊平台、苏州采绒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建设的唐贸羽绒城、华芳一采通采购平台等都是企业用户价值挖掘的例证。

(五)化工行业:注重绿色安全,关注“产品全生产周期”

化工行业流程十分复杂,80%以上的主要大宗原料和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环保风险高,应用数字技术,提高化工企业的运营水平,保障产品全生产周期、多尺度耦合的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比其他行业更为突出。 为此,中化太仓提出了“线上中化”战略,结合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对传统生产监控措施进行全新设计,通过引入数字化、联网化生产设备,加强生产过程数字化建设,从产品末端控制向全流程控制转变,实现了健康诊断、故障预警、能效分析、优化操作的一体化应用。

(六)轻工行业:围绕设备进行价值挖掘,走“名特优新”之路

轻工行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对产品质量要求高。 因此,深度挖掘设备数据红利、提升产品质量是轻工行业数字技术赋能的主要目标。 2019 年,隆力奇旗下克劳丽发布中国首款日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奇云大脑”,对日化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料数据、设备参数、MES 系统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深入挖掘和关联性分析。 覆盖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准备、质量检测、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实现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

四、 对策建议

借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之东风,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根据上述对数字技术赋能苏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差异性的探究,现就如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人才战略,优化赋能生态

始终将提升人才素质放在首要地位。 虽然数字技术已经部分弱化了人类作为劳动者的作用,但归根结底,数字技术依然必须依据人的命令进行运作,人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 因此,人才素质的提高依然是重中之重。 工作建议:第一是认识先行。 引导传统企业加大对企业数字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全员对数字技术赋能转型升级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是规划引领。 高起点制定符合企业实情的数字技术赋能整体规划,有计划地开展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第三是人才为先。 建立满足数字赋能需求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发展体系,培养高层次数字技术研发、制造、管理、操作等各类人才;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等方式,吸引国内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团队和研发机构入驻或创业,营造良好的人才聚集环境,为苏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二)完善组织构架,塑造赋能平台

要致力于构建支持数字技术赋能的组织架构。相对于具有数字化原生性的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企业虽然不具备天生的数字化特性,但也需要拥有数字技术赋能的愿景。 这就需要政府引导企业首先建立数字技术赋能的特别项目组来定义企业整体数字技术赋能的愿景和使命。 其次,引导企业建立数字技术赋能办公室,同时根据企业的行业特性、现有数字化基础确定企业数字技术赋能的优先次序。再次,以企业文化的形式,将数字技术赋能的特征融入企业的日常业务运营中。 最后,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为数字技术赋能清理障碍。

(三)落实专项行动,满足赋能需求

持续组织企业数字技术赋能培训、现场学习等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组织企业高层领导赴智能车间/工厂、标杆企业现场参观和培训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高层领导对数字技术赋能的认识和重视。 让企业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对企业和传统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原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形成产业形态再造和企业商业模式改造,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快培育形成数字技术赋能新模式,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四)培育先行典范,选树赋能标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确立分行业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相关机制,组织行业龙头企业、解决方案供应商、标准化机构共同研制面向行业的智改数转推进指南;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和化工等重点行业的数字技术赋能标杆,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的复制推广。

(五)加大投入力度,夯实赋能基础

要着力构建数字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包括云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在内的大数据基础设施是传统企业开展数字技术赋能的基础。 但由于投资巨大、建立和维护技术要求高,传统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实力搭建。 这就需要政府牵头,针对数字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性技术成立专门的产业基金,用以引导企业投资。

(六)建立多元体系,创新赋能模式

要构建多元主体创新体系,以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凭借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新模式,驱动传统企业蝶变升级。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在复杂的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进行智能化指导,在生产制造管理方面创造新生产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加强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强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引领、政府主导、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资源的联盟参与;支持企业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层面的创新。 最后,数字技术赋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新兴技术产业: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动化和虚拟现实等,使之与数字技术赋能需求融会贯通。

通过上述方式和途径,“智改数转”赋能传统产业的路径将更加通畅,形式可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沛,从而为苏州制造再铸辉煌、再创佳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传统产业数字智能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智能烹饪机
答数字
超智能插秧机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浅析“互联网+”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