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颜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100081)
近年来,我国口腔专科医院快速发展,对临床操作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在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期间也存在相关问题,如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学位配套问题、培养薪资待遇问题等,仅通过教学很难达到医院操作水平,多采用医院与学校联合进行技能培养模式,在培养期间,需在医院中通过“双师型”研究生导师实施课题研究、临床实践培训。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细节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广泛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并取得一定成效。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类型博士研究生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培养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选取2009年2月~2018年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留校博士研究生279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八年制组(150名)、学术型组(52名)、专业型组(68名)、双博士组(9名);临床岗位267名,科研岗位12名(1名八年制,11名学术型)。
1.2.1 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制度已运行约3年,主要问题在于试点制度与实施难度较高,且在前期培养探索与实践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很难胜任相关科研工作岗位,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位配套问题。在对“双证”与“单证”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与管理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科医师在培训时学位配套问题,目前,较多口腔专业医院普遍存在此种问题,是医学教育者与博士研究生共同关心的问题。
培养薪资待遇问题。口腔医院在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期间,缺乏对福利待遇深入解读与参考实施条例,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培养生活津贴会比专科医生低很多,使相关专科基地处于观望状态,对培训与招录造成影响。
1.2.2 解决方案
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根据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科研培养要求,开设相关选修课,主要内容以案例为主,并从临床医师角度讲授,使之掌握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同时开发不同课程模块,完善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期间更为关注高阶技能课程、实训课程和虚拟教学等。紧扣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培养要求,形成完整、创新的课程体系,以此可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完善学位配套问题。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对“双证”模式博士研究生招生时,对培养流程、管理方法、学位申请等流程不断完善,对入学标准进行统一。入学前需接受住院医师培训,并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在完成招生工作管理的同时,需做好“双证”与“单证”培养工作,确保做好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专科医师培训的有效衔接,并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双证”培养。
完善薪资待遇结构。在对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时,培训基地应根据培训考核情况给予生活补贴的发放,并推行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医师衔接培养,以此确保培训者自身权益。同时,我国相关部门需加强医学教育综合管理与统筹协调,完善相关制度与办法,确保培训学员的切身利益,提升培训质量。
①各组授课学时、教改课题、导师资格情况;②各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情况;③各组晋升情况;④分析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总院与门诊部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况;⑤牙体、牙周、儿科、黏膜、预防、口腔颌面外科(口外)、修复、正畸科室中各组人员配置情况;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总院科室中牙体、牙周、儿科、黏膜、预防、口外、修复、正畸科室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况。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在授课学时方面有显著差异,授课学时项学术型相对较弱,其中双博士组仅有9名,差别大,易出现偏倚,未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专业型组与双博士组晋升高级职称人数相对较多,学术型组均为医师岗位,依然有初级职称。见表2。
在应升未升人员中,学术型、专业型、双博士晋升情况高于八年制组。学术型科研岗11人符合晋升要求,6人应升未升。见表3。
2.4.1 总院与门诊部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况比较
总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自然)、一梯队与门诊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二梯队成才人数高于门诊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2 各组留校人员各科室情况
8个科室留校人员119名,占总院留校的64.00%;留校人员中,牙体、儿科、预防、口外、修复科室的八年制占比最高,正畸科留校的八年制占比最低;牙周、黏膜科室的专业型占比最高;各科室中学术型留校占比最低。见表5。
2.4.3 总院科室比较
对总院科室比较发现,修复、正畸科研工作较为突出,口外较优,牙体、牙周、黏膜良好,儿科、预防相对偏弱。见表6。
精细化管理最早起源于其他发达国家,是社会分工及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其管理核心是以人为本,确保管理效益最大化。此管理理念在我国较多领域均有应用,尤其是教学领域,制订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同时落实责任制,会对教育整体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对于口腔专业研究生经验教学管理,医院可有效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显著提高管理质量,但是很难实现科学化管理,易影响培养人才创新思维、科研能力以及临床操作技能。精细化管理主要遵循精、准、细、严等原则,其中“精”主要是培养研究生教学团队意识、“准”是制订准确的培养内容及目标、“细”主要是对教学工作中各学期任务分工进行细化、“严”是严格执行师生教学质量量化评估体系。
精细化具体管理措施:①精锐教学团队培养。由于导师工作量较大,且工作精力有限,很难独立完成博士研究生指导工作。因此,应大力建设以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教学团队。②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在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的同时,根据口腔专业医院学科特点与培养措施,准确制订培养目标;对博士研究生不同学期任务分工全面细化,且明确不同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时间点,细化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科室主任等任务分工;对口腔医学博士研究生而言,从学位类型角度分析主要分为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其类型不同,侧重点也无一致性。③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教学的可行性。
本研究对各组医教研指标分析发现,专业性组与双博士组可晋升为高级职称,学术型组依然有初级职称;学术型组、专业型组、双博士组晋升情况较好,其中八年制组最多,但晋升率较低;总院国自然、二梯队成才人数较门诊部多;在8个科室留校人员中,占总院留校的64.00%;牙体、儿科、预防、口外、修复科室的八年制组占比最高,正畸科留校的八年制组占比最低;牙周、黏膜科室的专业型组占比最高;各科室中学术型组留校占比最低;对比总院各科室中留校博士研究生成才情况发现,修复、正畸科研工作较为突出,口外较优,牙体、牙周、黏膜良好,儿科、预防相对偏弱。可能是因精细化管理模式更注重对留校双博士的细节培养,可显著提升口腔专业博士研究生管理经验与能力,同时根据医院发展情况,采取阶段性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体系进行整合。通过整体培养目标,结合口腔医生各学科特点,制订符合口腔医学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可使双博士向高级职称有效晋升,以此可降低晋升率。通过精细化管理模式可协调科室与教研室,评估研究生能力,以便辅助教师参与本科生实践带教工作,从而提高临床操作的规范性与管理能力,有助于提升对各科室的管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不同学期任务明确分工,培养目标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如双博士基础实验技术培养、研究生基础实验平台服务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不同类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待深入分析,八年制科研及医疗偏弱,中期科研有向好趋势,学术型科研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双博士人才相对较少,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因此,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培养期间,需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管理规范化的同时加快管理创新,同时提升博士研究生整体综合素质与临床操作技能,缩短人才培养周期,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口腔临床医师的要求。本研究周期较短,受相关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不足。主要是因本研究对象为2009年(第一批八年制毕业)~2018年留校博士生,最短业绩积累不足3年。为此,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需加强对留校博士生进行更为系统、细化管理;持续学习与跟进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全职业周期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才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未来建设中将持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