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向,宋富洋
(1.太康县人民医院 儿科,河南 周口 461400;2.周口市中心医院 儿童保健科,河南 周口 466000)
语言障碍为儿童最为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发生率约为9%,是儿童期听力障碍的46倍[1]。语言发育迟缓可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不仅会影响语言理解、表达能力,还可对其学习、社交等带来压力,且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导致阅读技能、拼写技能受损,并伴发社会行为损伤等。相关研究发现,功能性构音障碍为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常见言语障碍,若能早期接受康复治疗,其错误语音可矫正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治愈率达72.3%~89.2%[2]。因此,早期关注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既往研究,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研究多集中于治疗、干预方面,较少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而积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临床干预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太康县人民医院159例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18例作为参照,以了解语言发育迟缓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太康县人民医院159例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11例,女48例,年龄3~6岁,平均(4.58±0.63)岁;并选取118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参照,男81例,女37例,年龄3~6岁,平均(4.60±0.61)岁。本研究经太康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中言语能区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评分≤75分,并结合平时说话、轻微击掌声为50~65 dBSPL,听性脑干反应阈值20~30 dBnHL时视为语言发育迟缓[3];(2)家属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3)首次就诊;(4)资料完整。
1.2.2排除标准 (1)精神发育迟滞;(2)广泛性发育障碍;(3)口腔畸形;(4)全面发育迟缓;(5)听力障碍;(6)先天性代谢性疾病;(7)神经系统疾病;(8)严重器质性疾病;(9)孤独症谱系障碍;(10)语言器官器质性病变。
1.3 调查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在获得家属同意后发放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由家属如实填写,以收集学龄前期儿童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早产)、社会人口学资料、教养环境、父母基础情况等,完成后统一交回。过程中由调查员采用统一、客观的语气解决家属提出的疑问,从而保证问卷有效性、真实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u检验,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生情况159例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以构音障碍为主,其中,男111例(69.81%),女48例(30.19%),第一次发单音时间为(11.59±2.07)月龄,较正常儿童晚。
2.2 不同临床资料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生情况健康参照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间独生子女、早产、语言迟缓遗传史、主要监护人、母亲受教育程度、主要监护人与患儿每天交流时间<2 h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儿童性别、儿童年龄、母亲生育年龄、父亲生育年龄、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新生儿期疾病、家庭亲密度的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临床资料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生情况[n(%)]
2.3 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因素将表1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赋值见表2,结果分析发现,主要监护人为父母是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主要监护人与患儿每天交流时间<2 h、早产、语言迟缓遗传史为其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
表3 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因素
虽然语言障碍较为常见,但其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与儿童其他常见发育障碍性疾病非常相似,如孤独症谱系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全面发育迟缓、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交沟通或语用障碍、语音障碍等。本次调查发现,159例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患儿以构音障碍为主,第一次发单音时间为(11.59±2.07)月龄,较正常儿童晚。学龄前期语言发育迟缓不仅会使患儿在沟通、交流方面出现阻碍,还可随着病情进展形成语言障碍,影响健康发育。因此,关注语言发育关键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现状,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对临床积极防治、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语言发育可受生物、环境因素影响。本研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主要监护人为父母是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保护因素,而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主要监护人与患儿每天交流时间<2 h、早产、语言迟缓遗传史为其危险因素。父母、婴儿间的语言交流可以刺激其神经系统语言加工能力发育。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可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水平,且采用消极控制策略较多的母亲,其子女所用句子最短、语法及不同词根种类最少[4-5]。相较于主要监护人为祖(或外祖)父母、其他时,父母接受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在育儿教育方面投入的精力、时间较多,加之学龄前期儿童求知欲强,父母在日常育儿过程中会采用更加丰富的词汇、清晰的语句、准确的发音与儿童进行交流,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水平。母亲为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语言能力、理解技巧越好。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母亲文化水平可通过其语言支架特征影响幼儿词汇发展[6]。同时,母亲对儿童生长发育知识的认知程度与其文化水平有关,育儿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受教育程度对语言发育的影响。Meta分析也发现,学前儿童语言水平与母亲受教育程度相关,且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语言发展能力可能越好[7]。10%~20%的早产儿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伤残情况,最为常见为脑瘫,而脑瘫早产儿多合并发育迟缓、智能低下等,故而可影响其语言发育进程[8-10]。先天因素也是学龄前期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指出,具有遗传史的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比例较正常儿童高[11],可见,遗传是影响儿童语言发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交流数量、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语言发育[12]。陪同儿童看书、讲故事或使用有声读物育儿,能增强亲子关系,满足儿童好奇心,帮助发声,开发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13]。
语言发育迟缓对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危害性。近年,多项研究指出,积极对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实施干预,能有效改善其语言表达能力[14-15]。基于此,针对本研究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干预措施。第一,临床等相关人员应积极进行语言发育迟缓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更多人知道、了解、认识该疾病,从而在育儿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早期预防、治疗。第二,积极教导患儿家属、监护人学习交流沟通技巧,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陪伴,从而为儿童语言发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共同阅读、讲故事、开展语言模仿练习等,促进其健康成长。第三,临床还应嘱咐、指导孕妇积极进行孕期健康体检、教育,促使其获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使临床充分了解孕妇情况,及早干预,从而减少早产等发生,并积极进行母婴照护指导,进而降低语言发育迟缓发生风险。
综上,语言发育迟缓对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具有较大危害,临床等相关人员应及时了解、掌握儿童语言发育的先天因素、后天因素,从而及早防治、治疗,以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发生风险。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属于横断面研究,且纳入的均为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可能存在关联的因素,是否有其他因素与之相关仍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