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师团体训练促进幼儿体质健康的干预研究

2022-07-28 12:56袁全莲王异芳邹思静高素红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质指标动作

袁全莲,王异芳,张 娜,邹思静,张 倩,沈 芳,高素红

(1.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0080;2.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3.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048)

儿童时期的健康是人一生健康的基础[1-2]。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3]。学龄前期是儿童体质发展的关键阶段,良好体质对儿童身体健康发育产生深远影响[4-5]。托幼园(所)是学龄前儿童集中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教师合理、科学地设置户外体育活动课程,对促进在园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发展,推动儿童主动开展运动体验及探究,培养儿童的运动兴趣与运动习惯,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6-9]。

《幼儿园工作规程》[10]对幼儿园是否配备体育教师尚无明确规定,目前带领在园儿童开展体育活动的教师大部分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其存在儿童运动专业理论和技能方面不足,此现况势必影响教师在促进儿童体能发展方面的作用发挥。为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沉浸式教师团体训练对促进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促进儿童体质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托儿园(所)举办方不同,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层随机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办园、机关办园、民办园、军队办园各2所,共计8所幼儿园参与研究。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每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全体3~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向家长和儿童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在所有儿童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开始研究,共纳入1 652人。将同一性质的幼儿园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832人,对照组820人。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于儿童转园、退园等原因,部分儿童未完成两次体质测试,最终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共1 271人,其中试验组782人,对照组489人。

1.2方法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编制《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11]的方法,对入组的儿童进行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和素质指标(包括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规范测定,参与本研究的测试人员均参加了8h的儿童体质测试方法培训,保证测试方法规范,减少人为操作误差。

1.2.1团体训练内容

1.2.1.1培训理念 教师团体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沉浸式教师团体培训是将沉浸理论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沉浸理论最先由美国芝加哥大学Csikszentmihalyi博士提出,他指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它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不断达到新的目标[12]。Csikszentmihalyi博士认为只有控制该理论中的两个主要因素,挑战和技巧处于平衡状态,参与者才更容易处于沉浸状态[13]。

1.2.1.2教师运动理论知识培训 邀请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儿童运动领域的专家、国家运动员训练专家每2个月1次对试验组班级老师进行儿童运动理论知识培训,培训周期为2个学期,每学期3次。培训内容包括儿童动作发展过程、各年龄段儿童的锻炼要点、儿童动作发展评估、儿童运动金字塔等。

1.2.1.3教师运动技能培训 邀请北京体育大学少儿体能训练老师每周2学时,每学期共40学时对试验组老师进行“蹲、跑、跳、投、爬”正确动作姿势示范及训练,对教师运动姿势进行考核,以保证其掌握正确运动姿势。指导教师连贯性组织儿童运动及少儿体能训练方案设计,每个月到试验组观看儿童户外体育活动课并点评,重点协助教师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运动姿势,促进儿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五大运动素质的发展。

1.2.1.4教师教学实践 试验组教师根据所学设计提升儿童体能的教案,每个月开展1次团体体育课教研。教师展示自己的优秀教案,让其他老师以儿童角色去体验和感受案例对体能提升的影响,共同对教案进行分析优化。每2个月教师们进行一次针对提高儿童某项运动素质的户外游戏案例经验交流,各幼儿园演示成功经验及做法。体能老师对案例进行指导,重点是提高教师对儿童运动现状的分析及制定解决方案的能力。教师用学到的《威廉姆斯学前儿童动作发展检查表》对每个儿童跑、跳等大动作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当某个大动作评估为“发展迟缓”时,要建立个人档案,分析产生原因,开展符合儿童承受能力和年龄段发展水平的个体干预指导。

1.2.2程序

试验组在常规开展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接受团体训练所有内容。对照组只常规开展教学和体育活动,对教师及儿童不进行额外干预。两组都对试验前和试验后1年的形态指标及素质指标进行监测。

1.3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儿童干预前后形态指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素质指标成绩变化情况,具体包括: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幼儿园,共1 271名幼儿,其中试验组4个园(782名),对照组4个园(489名)。试验组男孩392人,女孩390人;对照组男孩253人,女孩236人。试验组儿童平均年龄为(4.03±0.74)岁,对照组儿童平均年龄为(3.97±0.77)岁,两组性别比例、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组内、组间体质测试成绩比较

组内结果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和走平衡木监测成绩均显著上升,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儿童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显著上升(P<0.05),对照组儿童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显著下降(P<0.05),见表1。

组间结果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项目上组别主效应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了双脚连续跳的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无显著差异(P>0.05)外,两组儿童在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走平衡木项目上组别和时间交互作用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坐位体前屈监测指标的结果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组儿童的走平衡木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P<0.05);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儿童的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监测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儿童形态指标、BMI及素质指标测试成绩比较

2.2干预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儿童各项测试成绩差值比较

用干预后的指标值减去干预前的指标值得到各项目干预前后的差值。试验组儿童在身高、体重、BMI、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和走平衡木这些监测指标的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P<0.05)。两组儿童双脚连续跳的干预前后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儿童的形态指标、BMI及素质指标差值比较

3讨论

3.1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2016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将“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8]。幼儿园收托的3~6岁儿童正处于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正确引领与儿童形成正确运动姿势之间存在密切关系[14-15]。以往调查显示,在体育活动中包含明确促进某动作发展内容的幼儿园占比为11%,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动作发展特征的教师占比20%[16],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目的是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16-17]。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尚未建立“有针对性促进儿童动作发展”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相结合的体育活动设计思路。

3.2沉浸式教师团体训练促进儿童的体质健康发展

本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干预1年后,所有素质指标测试成绩均呈上升趋势,10米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走平衡木测试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值比较,发现除双脚连续跳测试项目外,试验组儿童的其他5项素质指标测试成绩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试验组教师经过沉浸式教师团体培训后,已经转变了只以“培养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兴趣”为目标的户外活动课程设计思路,具备能对班级儿童动作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能结合儿童年龄、性别、运动耐受等因素,针对班级儿童体质测试数据所显现的运动素质薄弱项,设计出能促进大多数儿童运动发展的体育活动课程。试验组教师较对照组教师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合适的运动场地、器材并开展运动锻炼,能及时对评估发现的运动迟缓或不协调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指导,促进所有儿童的上肢及下肢力量、腰腹部肌肉力量、弹跳力,柔韧性素质的全面高水平发展。试验组儿童柔韧性没有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的变化趋势,反而呈上升趋势,也反映出沉浸式团体训练后,教师具备了此项能力。

身高、体重是反映体格发育的重要指标,BMI是反映人体匀称度的常用指标。儿童运动能增加能量消耗,促进管状骨的变长[18]。本研究结果提示,干预1年后试验组儿童身高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体重增长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BMI值变化也显示试验组儿童更加匀称。表明试验组教师在接受沉浸式教师团体培训后,其所设计的体育活动形式能够促进儿童身高的生长、体重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幼儿的身体形态。

3.3幼儿教师对儿童动作发展指导还需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儿童1年后的素质指标测试成绩除坐位体前屈外,其他5项测试成绩均呈现随年龄正常的增长而显著提高。反映出3~5岁儿童在速度、灵敏性、平衡性、下肢力量等运动能力方面会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一结果与Zubaydukkina等人[19]、胡文文[20]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对照组未进行干预,坐位体前屈测查项目所反映的儿童柔韧性呈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这一结果与张彦峰等[21]报道的结果相一致。反映出在以“培养儿童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体育教学目标指导下,对照组教师关注点在于丰富户外活动组织形式,让儿童喜欢并参加体育活动。教师在幼儿运动发展方面指导不足,儿童运动能力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动作发展专家泽费尔德(Seefeldt)提出了“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他认为3~7岁是儿童基本动作训练时期,儿童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指标逐渐发展。此阶段儿童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跑、跳、滚、平衡、抓、接及其他基本的运动技能,将很难达到更高级的运动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能了解儿童运动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动作发展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训练与指导,对促进儿童体质健康全面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幼儿教师对儿童动作发展指导还需进一步提升。

3.4结论

沉浸式团体训练提升了幼儿教师对儿童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通过对儿童针对性干预,促进儿童身高的生长和运动技能发展,提高了幼儿体质健康。该模式可以为相关幼儿园教师培训提供有实证研究基础的借鉴。“有针对性促进儿童动作发展”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相结合的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体质指标动作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