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勇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类常见的由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坏死的神经内科急症[1]。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都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及时诊断并进行干预治疗能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的损伤。研究发现,在发生栓塞6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缺血脑组织进行再灌注,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减少患者的损失和并发症的发生,但仍有一定的可能性出现预后不良[2]。CT血管成像(CTA)和C灌注成像(CTP)是目前诊断急性脑梗死最广泛的手段。由于临床目前无法预测溶栓结果,本研究通过分析CTA和CTP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 128层螺旋CT进行CTA和CTP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CTA和CTP均为阳性,共37例)、B组(CTA和CTP有一方为阳性,共39例)、C组(CTA和CTP均为阴性,共14例),具体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所有患者均接受rt-PA静脉注射,剂量为0.9 mg/Kg,在前1 min内静脉推注药量的10%,剩余的90%由静脉泵在接下来1 h内泵入。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
近期疗效采用NIHSS进行测定: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比较,NIHSS评分减少≥4分则表示疗效好;<4分则表示疗效差。远期疗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测定,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2分则表示远期疗效好,>2分则表示远期预后差。
表2 3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 n(%)
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主要的方法是静脉溶栓治疗,该治疗可能再通部分堵塞血管,改善脑部血液流注,使瘫痪肢体功能得到改善,且该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且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副作用[2,3]。因此,对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TA是一种非创伤性的评价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技术,在外周静脉注入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使血管中造影剂浓度达到最高峰时对梗死部位进行CT容积扫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及分支情况,可直观反映血管阻塞程度,CTA可同时显示血管腔内、腔外和血管管壁病变,即可实现大范围的血管成像,有可实现小血管小分支的精细显像,能有效降低部分容积效应,提高对病变部位显示的准确性[3]。CTP是通过造影剂增强方法来动态研究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获得血液动力学相关信息。快速造影剂团注(5 mL/s以上),在静脉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对选定层面通过连续多次同层扫描,以获得该层面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能间接反映器官灌注量的变化,是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2]。以上两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可同时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特征,还可以明确显示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液灌流情况,对疾病的诊断和进一步诊治均提供了有效指导。本研究结果中,三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A组患者NIHSS评分≥4的患者占比70.27%,高于B组35.90%和C组14.29%,提示在短期疗效预测中,CTA和CTP均为阳性的患者相比于单一阳性及双阴性患者预后更好。三组患者远期期疗效比较,A组患者mRS评分≤2的患者占比为67.57%,高于B组25.64和C组14.29,提示在长期疗效预测中,CTA和CTP均为阳性的患者相比于单一阳性及双阴性患者预后更好。
综上所述,采用CTA与CTP相结合的影像学方法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但考虑样本数量小,仍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研究进行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