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锐军
(杏花岭区中心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2)
息肉是一种生长在黏膜表面的结节状组织,是一种隆起的病变,可肉眼观察到,生长的大小、数量、颜色不同。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属于良性病变,但部分息肉也会引发癌变,需要及时治疗[1,2]。消化道息肉属于消化道内的常见肿瘤,也是癌症前期病变,不同类型息肉,癌变发生率不同,为避免病症的进步,需要尽快开展治疗[2,3]。既往就消化道息肉,临床多选择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虽说可有效切除息肉组织,但切口较大,极易出现相应的并发症,且会对患者的预后、转归造成影响[1]。高频电凝电切术在胃肠息肉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围绕着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开展分析,报告如下。
时间段为2020~2021年,对象为8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女17例,男23例,平均年龄为(48.2±5.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7.7±5.6)岁,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对比并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腹手术,实施硬膜外麻醉后,结合患者的情况,选择切口位置,开腹之后,探查腹部内的脏器,息肉周围情况,分离息肉与周围组织,剥离息肉的,切开息肉之后,使用粗线结扎,然后常规闭合腹部,放置导管。
观察组进行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内容包括:经口进入上消化道置入胃镜,或经结肠置入结肠镜,检查消化道情况,注意利用内镜查找息肉,将息肉周围的水吸干后,调节电凝刀功率。若息肉直径<0.5 cm以内,直接电凝切除。若息肉直径≥0.5 em,判断性质后,电凝切除,并将息肉组织送往病理室实施检查。直径≥0.5 em息肉,可在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然后用圈套器收紧,抬高后再电凝取出。
根据患者治疗情况,统计疗效,指标包括:显效、有效与无效。显效:患者病症消失,指标正常;有效:患者病症改善,指标趋于增长;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观察两组消化道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穿孔、腹痛、术中出血、术中感染等四个方面来考量[2]。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三个方面。术后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别对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烈[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的手术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疼痛得分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4。
表4 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分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的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可致癌,息肉大小、形态与病理加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尽早将其切除,以避免息肉癌的发生[4]。对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良好的手术方案能够促进患者预后状况改善,减少消化道息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状况,改善消化道息肉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使消化道息肉患者机体尽快康复,展示出重要临床治疗价值,呈现进一步将良好手术方案应用于消化道息肉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和优势。
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疼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能够有效帮助消化道息肉患者快速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其生活质量,减轻其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