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平 丁童
·临床研究·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老年移位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冯立平*1, 2丁童1, 2
(1. 新乡市中心医院骨科,河南 新乡 453000;2. 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分析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骨折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老年移位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归纳为对照组(5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研究组(60例,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骨折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移位性骨折;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Harris评分;并发症
移位性骨折是骨科中的一种常见骨折类型之一。骨折后一旦发生移位性骨折就可能导致畸形出现,按压有明显的骨擦音或者是骨擦感,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的原因,移位性骨折的发病率最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升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移位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
移位性骨折是指骨折后的骨折端不在原有的解剖位置上,其中以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最为常见,对此类骨折一定要通过手法或者手术将骨折端恢复到原有位置,而对于难以用手法复位的患者手术是其唯一治疗方式。
目前,对于该疾病的临床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术,而关节置换术又可分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对选取何种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2]。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老年移位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旨在为老年移位性骨折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数据,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老年移位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手术归纳为对照组(5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研究组(60例,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研究组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65.32±3.87)岁;骨折原因:跌倒23例,交通事故18例,高处坠落10例,其他9例。对照组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49±4.02)岁;骨折原因:跌倒22例,交通事故17例,高处坠落9例,其他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移位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3];临床、影像学资料完整;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严重的心、肾、肝、造血系统方面疾病;合并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或骨髓炎;伴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存在手术禁忌症;属于病理性骨折或有陈旧性骨折病史。
两组均在术前完善三大常规、生化、凝血五项、心电图等相关检查,通过X线确定手术部位,并进行基础治疗,均采用全身麻醉。
1.2.1 对照组
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健侧卧位,于患侧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作一弧形切口。近端起自髂前上棘水平,沿平行大转子后援的方向切开,切口向远端延长至大转子中心。沿股骨干切至大转子以远10 cm充分暴露关节囊将其切开,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用髋白锉磨挫并冲洗骨碎屑,选择合适的人工髋白杯安装,置入相应大小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安装金属球头,复位关节,冲洗关节腔,常规引流,缝合切口。
1.2.2 研究组
采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侧上侧卧位,自小转子平面远端约2.0 cm沿股骨颈走行方向向近端行长约12 cm 切口,暴露臀大肌。沿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离,暴露外旋肌群,保留外旋肌群部分其在大转子附着处肌腱组织,切开外旋肌群,切开关节后侧关节囊。脱位关节,截断股骨颈并切除股骨头。用 2个拉钩牵开股骨颈,显露髋臼后采髋臼锉进行打磨,试模测试确认合适后,安装相应型号的假体及内衬,完成复位。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清洗、重建外旋肌群,逐层缝合。
1.3.1 临床疗效
分析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疗效标准[4]为:①治愈:髋部无疼痛,步态正常,日常活动无障碍,下肢无畸形;②显效:髋部偶有轻微疼痛,步态正常、可进行日常活动,下肢无畸形;③有效:髋部偶有疼痛,可耐受,步态尚可、扶拐,一般日常活动尚可进行;④无效:髋部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难以自行行走,不能进行一般日常活动,下肢畸形。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手术相关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髋关节恢复(Harris≥70分,日常生活能够自理)[5]时间。
1.3.3 髋关节功能
使用髋关节Harris评分[6]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功能状态、下肢畸形以及髋关节活动度4个项目,满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髋关节功能越好。
1.3.4 并发症
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切口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恢复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术后1、3、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研究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P<0.05),详情见表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n=116]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2 对比两组手术指标(±SD,n=116)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 对比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SD,n=103,分)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P<0.05;对照组相比,*P<0.05。
表4 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n(%),n=10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骨折移位主要是骨折以后,骨折断端出现了分离、重叠、侧方或者是成角移位的情况。出现移位性骨折后,需采取积极有效治疗,恢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给骨折恢复创造条件,避免后期引发骨折断端畸形愈合,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据报道[7]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后骨折不愈率为10%~20%,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达20%~40%,对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对于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骨折断端对位对线,给骨折恢复创造条件,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快速康复。避免后骨折断端畸形愈合,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况发生。
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迅速、有效地改善移位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切口较长、创伤较大,影响患者的切口愈合及患肢功能康复。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伤口小,采用相容性强的假体代替损伤的骨关节,针对股骨头直径与骨固定的髋臼面的设计,头臼摩擦力较小,人工臼稳定,局部反应相对较小,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这与既往研究报道相符合。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恢复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考虑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操作医师技术要求高,用时长,但术中出血量小、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患者术后引流量更少。此外,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均有提高,说明两种治疗方式均能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研究组Harris评分提高更为明显,提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效果更好。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证实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骨折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Harris评分,并且还能减轻患者术后产生的疼痛感及并发症,具有一定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 杨昆, 解小彬, 郭维忠, 马小军, 霍建凤.不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并发症的影响[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 33(09): 54-57.
2 王浩, 杨朝辉, 卢汉生.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评价的比较[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5(08): 16-19.
3 陈俊邑, 于彬.全髋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对Harris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07): 59-63..
4 何正言.微创Super 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HOOS评分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25): 42-45.
5 宋宝东, 浦瑶瑶, 赵洪伟.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4): 3406-3407.
6 张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11): 62-63.
7 李志永, 吕守正, 吴树文, 张健, 郭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J]. 医疗装备, 2017, 30(06): 137-138.
·PROGRESS·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reas Maercker, et al.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omplex PTSD) is a severe mental disorder that emerges in response to traumatic life events. Complex PTSD is characterised by three core post-traumatic symptom clusters, along with chronic and pervasive disturba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identity, and relationships. Complex PTSD has been adopted as a new diagnosis in the ICD-11. Individuals with complex PTSD typically have sustained or multiple exposures to trauma, such as childhood abuse and domestic or community violence. The disorder has a 1-8%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up to 50% prevalence in mental health facilities. Progress in diagnostics, assess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from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reported, along with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tudies recommend multicomponent therapies starting with a focus on safety, psychoeducation, and patient-provider collaboration, and treatment components that include self-regulatory strategies and trauma-focused interventions.
Lancet . 2022 Jul 2;400(10345):60-72. doi: 10.1016/S0140-6736(22)00821-2.
冯立平,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骨与关节损伤治疗,Email:naichu971739@163.com。
(2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