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静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这对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维护教学活动秩序进行,则主要依赖于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协调与实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为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教学单位的生产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校院二级管理的工作模式已成为高校内部的核心管理体制,旨在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1]
但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较而言具备显著的特点,如实践教学单位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专业基础课程重叠度高等,医学院校将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反而加大了各行政部门、教学单位及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提高效率、改进效能是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长期探求和反复实践的课题。[2]本文以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为题,提出了以集成管理理念构建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以期走出一套医学院校特色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将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学管理工作相融合,达到高效、便捷、协同的管理目标。
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3]是管理者通过管理措施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行为。[4]执行部门是教务处或称教学工作部,教务处是高等院校中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学院与学校、学院与学院之间及学院领导与老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达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5]
图1: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示意图
教学管理直接面对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6],而医学院校的教师大多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医务人员又是教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似乎更为符合。但从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来看,各类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均需得到保证。从院校本身的特点出发,以“集合而成”[7]作为基本特质的集成管理模式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最适宜的理念与方法。
集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不同于传统以分工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而是强调运用一体化的集成理念来指导并管理实践活动,激发单项优势之间的聚变放大作用,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益和效率。[8][9]
已然建立了以校院二级管理作为核心管理体制的医学类院校,由于学制多样化、教学形式注重实践[10]、专业的关联性、延展性也较强等特性,二级学院无法独立承办与解决的很多重要教学管理环节。
1.跨学院的课程组织。不同的医学类专业具有较多相同的课程,必修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等;选修课如急救技术、推拿等,课程一致性较高。该部分课程无法统一划归一个系部或学院,如组织胚胎学归属基础学院,生物化学归属化学院,推拿归属于康复学院,急救技术归属于护理学院等。各高校可能存在不同的课程归属划分,但是该部分课程是属于全校性的,课程安排或考试组织无法由课程归属学院或专业所在学院独立完成,学院跨度大,需要校级部门进行统一部署。
2.实验室的分配调节。除专业性强的实验室外,诸多基础实验室及特色实训项目均可以满足多学科交叉教学,实验实训项目覆盖面较广。如模拟产房实训项目,可供临床医学、助产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类似的还有模拟病房、手术室等。除实验室的使用协调外,还有需同步配备的实验耗材、跨部门的教学安排等,二级学院自行协调使得沟通成本增加。
3.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服务。在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制度创新。[11]医学类特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普遍有多层次性,部分证书还兼具对专业类别限制小的特点。各专业间交叉渗透、参考,涉及的培训组织、考试管理、成绩认证等多角度组织管理。
4.毕业实习统筹安排。同一所临床教学医院,就涵盖了临床、护理、医技、药学、康复等不同的专业类型,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可接受一所学校的实习生人数在50~200名。实践基地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且存在人数多、专业杂、专业分布不平均等特点。站在医院角度,与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对接优于分别对接不同的二级学院或系部;站在学校管理角度,由二级学院直接管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力重叠与浪费。
这些无法由学院独立完成的工作,集中至教务处后使得教学管理工作量增大、流程复杂,导致管理工作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实质性事务管理,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环节的跟踪与质量监控,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比较弱,缺乏管理创新意识。[12]
医学院校实施教学集成管理主要以系统论为支撑,从整体出发,模糊管理界限,把外部环境、资源与内部已有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与利用,同时更加注重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工作方式并运用激励的管理方法,建立和谐的综合集成系统[7]。
1.整合理念。整合理念是将整合为一的哲学理念,应用于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是从大的整体出发,将多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加以有机整合,不是简单的重复叠加,而是形成一个既包含已有模式的某些成分但又优于已有模式的新模式。并根据每个学校的特色、环境的现状进行修正、调整[13],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
2.协作理念。协作理念是以协作为目的,充分协调整合资源,促使不同部门和技术等要素彼此之间的互动、互补和互助,形成合力,推动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和发展[14]。协作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由于分工过于精细化带来的合作障碍。
3.系统理念。建立系统理念,把整个教学工作、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视为一体,参与者之间建立互信、合作、共赢的信念,优化彼此之间的关系。摆脱传统模式的相互监督、制约的想法,建立基于系统协作的管理理念,达到真正的合作共赢。
4.优化理念。优化理念是作为一种为了获取最佳的效果,而对事物的本质结构进行“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理性思维模式[15]。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合与重组起到积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能够在集成管理应用于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贯彻落实中发挥积极的促进意义。
按照集成管理理念,构建了教学管理模式概念模型,实施方向主要分为:目标决策集成、操作流程集成和考核评价集成[16]三个部分。
图2:集成管理概念模型
固有的教学管理工作按照内容分类,各部分工作均有独立的决策权,这样做提高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则是建立了壁垒,信息及资源无法达到完全的共享,无法及时应对外部需求、响应外部变化。
要建立集成的教学管理理念与行为,首先要确保目标决策的集成,整合教学信息,构建教学目标,明确职责划分,协调各部分教学管理工作成员的关系及行动,从而促进资源的有效流通。决策团队应包含高层(决策层)、中层(执行层)和基层(操作层),决策内容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订。[3]既要有决策指导,又要兼顾基层意见,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中,管理职能高度集中,依靠经验作为判断依据,依赖于人工的管理模式,提出更为细致、完整、系统的流程控制,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及创新性、准确性与便捷性。
图3:目标决策集成决策功能
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决策集成将参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每一个部门统一形成一个动态的主体,既适应外来变化又突显能力特色。
人、财、物、信息、技术等内容均可看作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如何让已有的要素进行资源的有效分配,就是具体操作流程的集成,它决定了教学管理的成效。
1.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活动之中,管理决策以信息为基础,管理实施以信息为依据,管理协调以信息为纽带。[12]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富集给工作中各项内容延伸了触手,可以便捷高效的掌握更多的信息内容与分析数据,但某些关键节点上存在有教学信息不规范、不完整的情况,信息的分析数据不准确,有效信息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建设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使有效信息的汇集、分类、检索,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临时报佛脚或重复工作。如实践教学科在实习结束后会统一收集单位或学生满意度调查表,以便在后续的实习派遣和管理工作中更好的进行调控;教研科会收集社会企业对专业建设上的建议和意见,以培养更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二级学院会调研到每一个专业科室,对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前文已提到,医学院校的特点之一就是实习单位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些相关的信息收集及分类处理,可以依靠信息汇集平台进行统一集成。既方便了信息的汇总,又节约了调研成本,也减少了因为部门不同对信息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避免了因为调研次数增多,实习单位(调研者)草草了事,信息不准确的结果。通过数据范本的不断增加,使得信息效度和信度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信息汇集平台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跟踪性调查、专家及教师的建议,及时获取教学活动的指导意见。
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制度多是为了约束学生及教师,行政人员往往是执法者的角度,服务职能及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校验,通过平台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量化考核管理工作者,并依据相关制度或者考核细则进行合理的约束。
图4:教学管理信息汇集平台
2.资金集成。现有的财务制度执行的是科学、规范、精细的预算分配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达成既定目标。
除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之外,资金集成主要是指作为一个校级的教学管理部门,对二级学院划分相关任务,调节配套经费,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其中最为突出的资金动向:实践教学相关费用。医学类专业的实践性强,实践教学占比大多超过了50%,除了校内的实验实训之外,临床实践教学不得少于36周。实训耗材、实习带教、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是整个教学环节支出最大的一项,统一的耗材汇总征订与使用登记系统,完美的避开了重复购买,库存堆积的问题;统一拨付各实践基地实习带教费用也大大减少了各教学单位及财务处的工作量;资金集成相较于各专业、学院独立支配更具有可操作性。
3.人力集成。部门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有利于工作的融通,校级教学管理部门与二级学院教学科之间的联动也是人力集成的基础,校院二级的教学管理工作者共同构建了系统化的团队。
避免传统校院二级管理中,人员归属决定所辖范围的局限性,充分的利用二级学院的教学科,多维度的进行人力的集成管理,最大程度上满足医学类院校对教学管理工作者提出了相关专业认知和综合事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以医学类专业为主进行配置,更适宜处理细节管理问题;校级教学管理团队以综合事务能力为主,负责总体统筹及协调。既可以减少人力成本,又将个人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集成也深化了校院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信息传递,在各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可以及时掌握反馈意见。
人力资源的建设不可忽视,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使信息化不再简单的停留在计算机记录数据,而是更加深入的使用现代管理模式、相关软件系统,让工作成效得到质的改变。
教学管理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的功能目标,加强对从招生至毕业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管理。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以集成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处理,协调好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教学工作全过程和全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最终保证教学质量。[17]
图5:教学活动流程图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各参与者的职能与权限相辅相成,各自独立运行无法达到最优的效果,本文将其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多部门之间协同进行的,以模块的成果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加深各科室之间、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优化机构与职能配置,完善各管理主体间的协同工作机制,保障考核评价集成管理的顺利实施。[9]
具体案例: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成立于2018 年,是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医学院的基础上分设而成的,具备完善的办学条件,自开办至今,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现已有在校生7800 余人。校院二级管理制度落实迫在眉睫,在职权下放过程中,初步融合了集成管理行为,创新优化管理程序。
作为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开发实践基地而言,如某非护理专业教师可对接到一家尚未与学校达成合作意向的医疗机构,该医疗机构有意向接纳部分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在传统管理模式中,一般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该教师需要先报所在学院的教学秘书处或者办公室,再由所在学院与护理学院对接,由护理学院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及后续实习派送与管理。
执行集成管理,打破层级管理的壁垒,将实践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放在校级管理部门,二级学院负责协调辅助。流程会变得简便,执行率也更高:教师直接将该医疗单位的资料上交至校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实践教学科,由实践教学科直接对该医疗单位是否具备临床带教资格进行审核,并将该新开发的医疗单位进行全方位的摸排,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专业的延展,从护理专业延申至其他专业。同时,教务处可直接将该教师开发实践教学基地这一贡献度核算为工作量或奖励,如此一来,减少了沟通成本与时间,奖励也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范围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及稳定性维护。实践教学科即对外交流和资源汇集的窗口。
在日常的教务工作中,适宜的建立集成链式管理是较为关键的,以期末考试为例:以时间为轴,根据各时间段内,课程的覆盖率进行教学资源划分,具有该时间段的编辑权限的二级学院进行考试安排后,再进入下一时间段继续操作。教务处负责制定明确流程走向,整合全校资源,完成节点的布置。
图6:考务平台考试安排流程图
集成链式的操作流程也可运用于课表编排等相似的教务工作,可以有效的将管理工作者从繁琐的、单一的、重复性高的简单事务中解脱出来,避免了工作全部集中在某一部门的缺点,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集成教学管理模式的设想,以具体工作项目为例进行集成构建,减少了重复性、繁琐性的工作,同时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从管理责任归属、信息化模块建设到事务处理流程进行调整,在目标效果与效率上来看,可以发现医学院校运用集成教学管理模式是有显著的成效。
总而言之,本研究基于集成管理理念,对医学类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改革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是基于现代大数据背景及信息化技术的利用,创新点在于将集成管理理念与行为与如何提升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度进行融合探究。将管理工作者从琐碎的事务中释放出来[18],投入更加有创新性突破性的工作中,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导向,按照集成的管理模式去组织整合教学过程中的各生产要素,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与最优化,[17]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管理模式改革是在工作措施及方式上进行创新,必要的改造,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并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2]后续工作将进一步关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提出行之有效的提升效能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