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米族纺织工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研究

2022-07-23 01:26熙,凌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羊毛纺织工艺

梁 熙,凌 珠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2]联合国和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都包含了传统手工艺,而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普米族纺织工艺正是传统手工艺的一种。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手段,将具备转化为经济资源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对具备进行产业开发条件的项目,形成相关产业,通过产业化促进其发展。本文基于这一概念,将普米族纺织工艺置于这一理论的视角下进行研究。

一、田野点概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北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南靠剑川县,南邻云龙县,西与泸水市、福贡县接壤。因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所以属于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垂直分布的立体气候。地处著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内,也使兰坪成为联通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交通框纽,是川、滇、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和走廊。是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县(市、区)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以白族普米族命名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县域内辖4 镇4乡,分别为金顶、通甸、营盘、啦井4 镇和河西、中排、石登、兔峨4乡。[3]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95%,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之一,2020年11月13日,兰坪县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该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县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民族。2014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总人口为2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其中普米族为2 万人占总人口的9.1%。[4]

普米族是云南省世居特有少数民族之一。其族称是1960 年确认的,历史上汉文典籍找不到“普米”这个族称,而是以“西番”和“巴苴”来称呼。周围民族对普米的称呼不一。汉族和白族称为“西番”,彝族称为“窝筰”,藏族和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称为“巴”,纳西族称为“博”,傈僳族称为流流帕”。除分布于滇西北地区的普米族外,四川木里、盐源、九龙县的西番也自称“拍米”“批米”“平米”。“拍米”“批米”“平米”与普米”乃一音之转,都是“白人”意思。普米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流传至今的文字,部分地区使用韩规文字。[5]

二、普米族纺织工艺

(一)普米族纺织工艺体系

通过对普米族纺织工艺传承人的访谈笔者得知,普米族纺织工艺是祖辈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这种工艺体现在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方面。通过纺织工艺制造出的物品在传统生活中具备重要的社会功能,同时也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不仅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积淀民族审美心理,同样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普米族纺织工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凝聚着普米族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风俗习尚,具有文化特性和社会特性双重属性。笔者通过对工匠[6]进行访谈,并以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对普米族纺织工艺的流程开展了近十天的学习记录。普米族纺织工艺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原料

纺织过程中大部分采用的原料是纯羊毛线,有三种颜色,分别是黑色、米白色、灰黄色。如果是围巾、包包等物件这种一般不采用羊毛线进行纺织,而是采用毛线、棉线、丝线等材料。

2、普米族纺织工艺工具

根据笔者对工匠的访谈得知普米族的传统纺织工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打羊毛的工具[7]

“总叉”:由竹子制作的扁形棍子,主要是为了去除羊毛的杂质。(如图1)

图1

(2)弹羊毛的工具

弹弓、弹花锤:使羊毛呈现蓬松状态。

(3)捻线的工具[8]

“总多点”:把手是木制的,长为8cm,宽为7cm.,上部是很多铁针固点的铁片,防止羊毛打结,以便于捻线。(如图2)

图2

“总固点”:一个竹签和一个圆形的木饼组成,长为30cm,宽为6cm,将一搓羊毛捻成羊毛线。(如图3)

图3

(4)纺线的工具

纺线的工具分为2 种,一种是采用“总人点”进行纺织,这种方法效率较慢,但适合下雨时室内进行。第二种是用纺车进行纺织,这种纺织速度快,纺的线也较多,由于工具的较大一般在室外进行操作。

“总人点”[9]:由一块长为16cm 小木板和一块长为32cm 的大木板组成。(如图4)其作用主要是把两股线绕成一股线,卷成空心的毛团。(如图5)

图4

图5

纺车:纺车是由木制的底座(如图6)、风车状的滚轮(如图7)、手柄组成。作用:把2股线绕成一股线,卷成空心的毛团。

图6

图7

(5)放线的工具

木棍:木棍的数量由需要纺织布匹的长度所决定,布匹较短需要7根左右的木棍,较长需要20—100根。(如图8)

图8

(6)纺织的工具

经轴:长度为200cm,过去都是采用横木,现在大部分都是采用不锈钢管或者其它材料替代,纺织时用于固定经线,使经线按一定次序和间隔排列的横轴。

腰力带:长度为82cm,是织布者腰间系的带子,用动物皮、藤或树皮布、麻袋等材料制成。控制卷布轴,拉紧经线,便于纺织。(如图9)

图9

卷布轴:长度为55cm,让腰力带两端的绳索分别系在卷布轴的两头,织布活动才能在平整的经面上操作。(如图10)

图10

梭子:长度为43cm,可以是一根木杆,也可以是骨针之类的,上面绕有毛线,引导毛线穿过布匹的上下层。(如图11)

图11

提综杆:长度为74cm,一共是三根(第一个提综杆是把第一层线挑起来,让2层线分开,便于打纬刀插入。第二个提综杆与第一个提综杆作用相同,第三个提综杆固定已经纺织好的羊毛线。(如图12)

图12

打纬木刀:长度为75cm,有2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紧线的功能,梭子穿入纬线的时候,每穿一次,用其往织好的布的一端用力紧两次,便于织出的布平滑,无空隙。第二个功能将两层纺织的线分离,便于让梭子穿过。(如图13)

图13

分经棍:长度为70cm。一节圆柱状竹子,把毛线分成上下2层,形成一个梭空。(如图14)

图14

3、普米族纺织工艺流程

(1)采羊毛

用剪刀从羊的身上将羊毛剪下,一年剪3次,分别在3月、6月、9月。每个季节剪的羊毛,纺织出来的布料收缩程度不一致,3月份羊毛的收缩程度是最大的,6 月分采的羊毛收缩程度次之,9 月份的羊毛是最好的,因为此时不仅羊毛长得比较旺盛,其收缩程度相当于3月和6月来说是最小的。

(2)晒羊毛

由于刚剪下的羊毛,会有受潮的现象,所以剪完羊毛后,需要及时晾晒,便于在撕羊毛和纺织的时候加工更加便利,制作出来的毛线质量也更好,晾晒时间为一天左右。

(3)撕羊毛

撕羊毛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拿一小撮羊毛放到2个总多点上,两个总多点相互摩擦,其目的是去除羊毛杂质,使羊毛更通顺。如果在梳理羊毛的过程中,一坨羊毛中掺杂者其它的杂质、或混着其它颜色的羊毛,工匠就会把杂质剔除,剔除不干净的就丢弃;第二步将摩擦好的羊毛用手撕成蓬松状态,大概撕20次左右,以便于捻线。

(4)捻线

捻线时右手拿着羊毛,左手拿着总固点,左手拿着一坨羊毛,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顺时针转动总固点,边拉边卷,绕成一股线,毛线越细越好,方便后续的纺织。如果线发生断裂,可以进行接线,熟练的匠人2—3分钟左右可以捻完一卷羊毛线。

(5)纺线

纺线可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一般适用于室内,用木板和总人点结合的方式纺线。第二种方法,在户外利用纺织机进行纺线,这种方法的效率比第一种高。

第一种:大木板放到水平面上,总固点的下端放到大木板上,左手提着总固点上方连接着的毛线,右手低,左手高。将总固点放在大木板上方,用小木板压着总固点来回滚动总固点。将两股线绕成一股线,让毛线卷在总固点上,一天一个人可以纺5两(一捆)。

第二种:第一步挖两个洞,将两个木桩放在洞里,第二步把纺织机架在两个木桩上,再在木桩的前方放上两块木板,其中把圆形的木棒立在有卡槽的木板上。第三步拿一个拉线的棍子,棍子的前方有一个小圆圈,把线从圆圈的中间穿过去,在穿过圆木棒的洞口形成连接,变成一个u字形。第四步左手拽住棍子,右手顺时针转动纺线机的手柄羊毛线缠在总固点上,顺时针旋转让羊毛线变紧,逆时针让羊毛线变松,一天一个人可以纺1—2斤(3—4捆)。

(6)蒸线

蒸线主要是为了让毛线变直,不打卷。具体做法为将一口锅放置于炉灶上,加冷水,再将毛线放到锅中的篦子上,大致蒸5-6小时。

(7)晒线

将蒸好的线,放在毛并[10]上晾晒,天气晴朗的时候晒3—4天,天气不佳的情况下需要晒一个星期作用,晒线是利用太阳进行高温消毒,防止出虫同时也让线更直,便于纺织。

(8)放线

第一,将10根竹竿固定在土地上,其中6根短一些的竹竿主要是在放线中起到固定作用的,织布的时候不需要,另外4 根竹竿,我们分别以A、B、C、D进行叙述,这4根竹竿较长,主要是控制纺织布的宽度。

第二,长度需要绕一圈线下来以后进行测量,传统中一般情况下不会测量长度。

第三,放线需要两个人进行分工合作,一人放线,另外一人鼓纱。

第四是绕线:绕线每次必须经过ABC 三个点,其他6个短竹节的地方根据需要选择绕行,绕线的路线为顺时针,但是每次绕行A、B 两处的时候需要从逆时针方向多绕一圈。第一圈的时候线要绕行经过A、B、C三点,第二圈的时候线只需绕行A、B两个点,在C点处进行鼓纱。

第五是鼓纱:D点作为固定鼓纱的位置。每绕两圈线鼓纱一次,一次从左向右绕线,一次从右向左绕线,也就是说第二圈的时候从左向右绕线鼓纱,第四圈的时候从右向左绕线鼓纱。

第六,在B、C 两点的线段之间放置一条其他颜色的线,放线完毕后方便将放好的线分为上下两层。

第七,全部线放完之后在D点上打结。拉起固定在B、C 两处线将放好的线分为上下两层,在中间插入1竹片、1竹筒,将固定线的其他竹节取下,用两块竹板上下将一侧的线夹在中间裹起,另一侧则用木棍穿起来。

(9)纺织

纺织过程共分为四步。第一步,将羊毛线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过去,匠人首先会将羊毛线直接固定在房前屋后的横柱上,或者是树干上,现在是将羊毛线固定在经轴上。第二步纺织者端坐于毛毯上,人的身体向后倾斜,与固定在另一端经轴将经线全部绷直。第三步在打纬木刀竖放到两层线之间,让梭子从中间穿过,平放打纬木刀,打纬木刀来回动2到3次,力度要平均,让毛线排列紧密,分布均匀。第四步,把打纬木刀抽出,在提起一根提综杆,在两层线中间形成三角区域,便于打纬木刀穿过,竖立打纬木刀。反复以上步骤。一天可以纺织1 至2 米左右,2 个月的时间纺织出来的布才可以制作一件衣服。

(10)清洗

过去不需要有清洗的这个步骤,现在为了去除羊毛的异味,增加了清洗的步骤。清洗的方法和洗衣服的方法大同小异,加入漂白剂和防蝗虫粉来回搓,然后进行烘干,消毒,不消毒的话会过敏,量大的时候采用洗衣机进行清洗。

(11)晒

清洗完毕之后,由于布匹会发生变形缩水,所以要把布匹放到毛并上,将布匹两端拉成一样的宽度。让毛线排列紧密,便于后期制成成品。最后将布匹放置在室外,最好在太阳下暴晒,晒2 到3天左右。

(二)普米族纺织工艺传承现状

1、工艺传承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到普米族纺织工艺的传承方式,以及由于时代变迁导致传承时出现的变化,笔者对传承人熊兰英[11]进行了访谈。

传承人熊兰英说:我从小时候就很喜欢我们自己民族的服装,所以我就很想学习纺织,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和妈妈学习,将这个东西给学会了。但是当我学会了,并且可以教授徒弟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学习了,包括我自己的女儿也不感兴趣,总说工序繁杂,又不挣钱。每一次当有人来找我学习的时候,我都是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学教给她们,除了告诉她们怎么做,我还一遍一遍的带着她们将每一个制作的步骤学会,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人能够将这项手工艺真正的学会,并把它传承下去,但是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很少。在政府的号召下,我在搬迁的这个社区创建了一个手工工坊,也叫扶贫车间,这个扶贫车间给纺织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像我过去纺织根本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就是随便找个地方纺织,现在整个车间的纺织设备更多了也更好了,有了羊毛加工区、纺线区、纺织区、漂洗区、展示区。我开这个手工工坊,不仅是为了扶贫,我更多的是想把这个技术给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民族的东西和文化。

在过去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都是通过父传子,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代代相传,且继承者大部分局限于家庭内部,这些工艺的学习也是通过口传、身教,靠自己边看边学积累经验,从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用手记忆的过程。而现在传承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不仅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学习的人群也更加开放与包容,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内部和本民族的人群。现阶段普米族纺织工艺大多数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两种方式进行。

(1)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即通过血缘关系,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的方式。正如笔者所采访的普米族纺织工艺传承人熊兰英,她就是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学习到了这些传统工艺。纺织是一项技艺,操作性、经验性的技艺,即使没有理论的学习,也很容易掌握,因此很多的纺织传承人都是通过家族内部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的方式掌握了这项技艺;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的变化,当这项传统工艺传承到熊兰英这一代时就已经传承不下去了,她的孩子对这项工艺失去兴趣,没有耐性学习复杂的工序,没有做其他行业挣钱,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情怀,因此家族传承的方式出现了断代。

(2)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掌握工艺的方式,据笔者了解,兰坪政府为了将普米族纺织这项技艺进行更有效的传承,在当地开设了一个扶贫车间,由传承人熊兰英负责整个车间以及教授徒弟。在过去,拜师还需要进行庄重的拜师仪式。而现下,这种传承方式相对于过去有了更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在局限于家族内部传承,其他民族的人也可以进行学习,学习的人群更多了,受众面更广了。通过开设扶贫车间来进行师徒传承,这不仅打造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而且增强了传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工艺传承的现状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其表现具有民族性,而文化传承正是文化民族性的内在机制。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12]在时代变化的今天,很多传统手工艺由于没有人传承导致于失传,据笔者了解普米族纺织工艺还没有申请成为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兰坪当地还在全身心的将这项工艺进行传承的也只剩下像熊兰英这样为数不多的人。熊兰英从十几岁时就已经学会了这项工艺,从2000 年开始,她不断创新将纺织布料做成服装进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教授了很多徒弟,但是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认为这项工艺已经过时,不是当今市场的主流了,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传承人,这项工艺也即将面临着失传。熊兰英也一直在努力将普米族的纺织工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项传统手工艺,让这项纺织工艺不至于泯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工艺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及其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与普米族纺织工艺传承人熊兰英的访谈中她不止一次的与笔者说到:“我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赚钱,我现在做的这个都是在亏本的,因为成本太高了,现在的人接受不了,但是没有办法,我就是不想让它流失掉,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尽管通过传统纺织工艺所制作出来的物件已经不被当代人所追捧,也不能在市场上引领主流,但是传承人熊兰英还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将这项普米族文化进行传承,无论是40年前用收集布料的方式还是现在采用民族文化体验馆教授工艺的方式,其初衷都是为了把这项纺织工艺给流传下去,让其更好的发展。

3、工艺传承的困境

传承人熊兰英说:现在的人都认为学习这项手工艺只是一种情怀,觉得这是没有市场的,不赚钱的,所以都不愿意学习。而且我们这个也没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虽然我一直在申请,但是还没有申请下来,我觉得这个可能也有影响。

传承人熊兰英的徒弟沙加甲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时尚的,觉得我们这个落后了,认为机器做出来的布料和衣服要好看一点,认为我们这个款式不好看,不流行了,所以只有像我这种年纪大一点的人还对这个东西感点兴趣,想学习一下。

尽管普米族纺织手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近二十多年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给其所依存的生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工业化产品的普及、农村的城镇化、中青年人口不断涌向城市,都给这项手工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危机。当代年青人掌握和愿意传习传统手工工艺的越来越少,这项纺织工艺也正在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普米族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业和手工业是其生计模式中相辅相成的一对核心元素。随着农耕在新的生计模式中的比重和意义不断下降,手工业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和意义也逐渐降低。作为手工业发展基础的手艺失去了原动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危机。因此,普米族纺织工艺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其原因有很多种。

(1)传承人队伍的建设

就兰坪县来说,能够娴熟掌握此纺织这门手工艺的人都是老人,年轻人几乎不会,并且熟悉纺织全套步骤并将其制作为成品的人已经不超过10人。当地年轻人中有部分是对这项手工艺感兴趣,也愿意去学习,但是能够用心将这项纺织工艺学习下来,并传承下去的却没有,缺乏了年轻人作为工艺传承的载体,使传承人队伍出现了断代,传统工艺赖以存在的环境收到了极大的冲击。新时代,年轻人所接触的信息较多,喜欢快节奏的生活,视野也更开阔,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持有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就直接舍弃了传统手工艺,这导致传承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普米族纺织手工艺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现在还没有列为相应级别的非物质文遗产,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工作非常严峻。

(2)机械与手工的博弈

文化变迁带来的普米族纺织工艺的功能变迁和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纺织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显得工艺格外繁琐,传统工艺技术相对复杂,导致传统工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成本增加。现代机械化纺织生产规模较大,其技术手段有较强的精准度与灵活性,成本较低,传统纺织工艺也逐渐被现代工艺所取代。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保护普米族纺织工艺的独特性,来抵达机械化纺织的冲击,是传承中遇到的核心问题。

三、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本转化的逻辑

就调查得知,虽然普米族纺织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但作为一项民间传承的手工工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政府、社会、工匠共同努力使其正在一步步从民间走向市场,以“古纺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为例,分析普米族纺织工艺是如何从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资本,不断实现经济效益。

1986 年,布尔迪厄首先就资本进行明确的阐释,在《资本的形式》中还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一种劳动积累。并划分了三种资本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表征,形成私有财产,以产权制度为保障根基;文化资本以学位头衔为符号表征,形成知识技能,以学历教育制度为保障根基;社会资本以身份职位、头衔称号、声望名誉和社交关系网等为符号表征,以社会权力制度为保障根基。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而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经济学教授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他把“文化资本”分为“有形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两种。“有形的文化资本的积累存在于被赋予了文化意义(通常称为“文化遗产”)的建筑、遗址、艺术品和诸如油画、雕塑及其他以私人物品形式而存在的人工品之中。无形的文化资本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想法、实践、信念、传统和价值。”“无形的文化资本在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13]虽然普米族纺织工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着文化积累,但是在过去,这种文化积累没有实现质变,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现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断挖掘如普米字纺织技艺这样的文化资源,并实现文化资源的质变,才能使其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立足,实现传承与发展。

(一)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

通过前期的文献梳理,发现“少小民族”有不少具有价值的传统工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挖掘,并且在机械化纺织的冲击下,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民族文化资源的这些传统工艺都是长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并不断发展延续到今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求则思辨,历则渐行”,传承就是为了让其更好的发展,因此,如普米族纺织技艺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戴维·思罗斯所说的“无形文化资本”。要变为文化资本,必须把它与相关服务相连结,由文化遗产相关的服务不断流动,而产生文化资本的积累(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附加值”),再由“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14]因此,普米族纺织技艺作为文化资源,在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中,非遗化与文化附加值的提升是必要条件。利用生产性保护为理论,在市场中仍以手工制作为主,这使得每一件文化产品仍具有“灵韵”,消费者为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追求这些“高雅文化”,这些都为普米族纺织技艺转变为文化资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

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是两种资本形式之间的转变,不同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需要的是劳动时间的积累,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变更多的是需要契机。客观化的文化资本,表现为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客观化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受三种因素左右:一是市场机制、经济价值规律对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兑换率的识别,一是客观化文化资本持有者将文化资本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物化,一是预售方对文化资本的需求。[15]既需要遵守客观化的市场规律,又需要工艺传承人自身的努力,最后还需要有市场。普米族纺织工艺符合市场发展趋向,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多项政策引导这项工艺合理开发;一部分传承人根据纺织工艺的自身属性,尝试进入市场;而兰坪的迅速发展则为普米族纺织工艺提供了市场。

1、政策支持

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工艺文化传承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受制于环境和发展条件,工艺文化凋敝,许多工艺品类正在消失。因此国家和省都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做出了相关规定。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提出,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16]

2016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为充分发挥我省丰富多样的资源条件和优势,突出旅游文化商品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特色,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商品加工基地,构建以“金、木、土、石、布暠民族民间工艺品为重点的旅—18—游文化商品体系。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加快旅游文化商品创意、包装设计和工艺制作改进,巩固提升玉石珠宝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力发展金银铜锡、木竹藤草、陶瓷泥塑、石刻石砚、民族刺绣、织锦、扎染、蜡染等民族民间工艺精品名牌。[17]

2018 年云南省颁布的《云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到我省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18]

2、旅游市场的发展

怒江州兰坪县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兼具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旅游资源,资源类型多、数量大、分布集中,开发潜力大。同时地处三江并流之澜沧江流域,分别被东部与西部的金沙江和怒江所夹持,拥有滇金丝猴栖息地、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老君山高原牧场、碧罗雪山冰川冰湖群和沧江盐马古道等引人入胜的旅游景区景点,是滇西北旅游的王牌景区。兰坪的旅游业也正在稳步增长。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虽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度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亿人次,下降52.1%。[19]但根据2015 年到2019 年的国内旅游市场数据统计,我国旅游业是呈飞速发展的,这也标志着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临,旅游也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1977 年,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麦金托什(Mcintosh)和夏希肯特·格波特(Gebert)在其合作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旅游是促进国际间文化合作的重要途径。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又是吸引游客的根本保证。[20]文旅融合成为发展趋势,这更为非遗进入旅游市场提供了支持,在全国旅游形势一片大好的背景下。

随着兰坪本地旅游业的稳步增长,这为普米族纺织工艺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使得其能够有机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正是政策的利好、纺织工艺自身的特点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普米族纺织工艺由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并为其进入流通领域实现经济价值提供了契机。

四、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的困境与反思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更多的是政府力量的发挥与大环境的影响,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则更多的需要传承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努力,尤其是在具体的市场运营中,同样的市场环境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经营状况。因此,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主创者主导地位的丧失

作为一般商品,文化商品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但同时,文化商品也有其特殊性。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生产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文化产品的精神、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永久性与它的市场价格的不等性:价格低于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矛盾,审美的和文化的价值与“票房价值”相矛盾。两种矛盾运动的结果,导致了文化艺术产品的第一生产者(创造者)与第二生产者、经营者的收入的严重倒挂,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倒挂,文化、审美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倒挂,导致了文化产品生产主创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主导地位的丧失,导致了高雅艺术和高品位文化市场的萎缩和生产的萎缩。[21]纺织工艺传承人作为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创者,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不断让步。但其中部分产品经销商却因此得到巨额利润,这使得传承人所拥有的传统纺织市场不断萎缩,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传统手工艺传承人都相继退出市场。虽然也有部分传承人留了下来,但为了迎合主流市场降低成本,也开始从最初的纯手工制作逐步转换为机械化制作,慢慢的开始背离工艺初衷。这些纺织出来的布料以及制作出的成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无从辨认,但传统纺织市场中对于这些布料及成品的评价却不断下降,从而转向其他市场。这些都不利于普米族纺织工艺产业化的长久发展。只有在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体系中,市场才能展现应有的活力与竞争力,一旦市场规则被扰乱,商品本身便很难独善其身。

(二)从业者缺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经验

传承人熊兰英说:现在我们也在销售自己纺织布进一步制作的一些东西,像衣服、围巾、包包等,但是我自己不太会卖,也不知道怎么跟顾客谈价格,有时候顾客就不耐烦了,就不想买了,所以销量也不是很好,还有要展示自己的产品,我也不太会,就是随便的堆放在一起,没有把产品展示出来,因为我只知道把产品做出了,但不知道怎么去卖。

如果让传承人同时作为生产者与经营者,虽然避免了生产者与经营者两者之间收入的严重倒挂,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专业管理人才的参与。市场中也存着者部分经营状况较好的传承人,但也与其本身所积累的经营经验是密不可分的,但大部分传承人缺乏相关市场知识的系统学习,这就导致了在独立进行经营的时候往往出现了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经营者本人没有意识到的,这使得其在经营过程中较难有所改进。

五、普米族纺织工艺产业化开发的对策

在信息和交通发达的新时代,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民族工艺出现较为严重的断层、流失现象。为更好的将传统民族手工艺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播,需要针对现阶段市场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谈论,使得普米族纺织工艺能够更好从传承、发展。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做出如下讨论。

(一)坚持生产性保护原则

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护非遗的原真形态和文化内涵、尊重非遗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市场化手段,将具备转化为经济资源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文化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尊重工艺传承者与当地居民意愿,在不排斥市场的前提下进行传承与保护。生产性保护重在保护,生产性只是具体的方式,一旦违背了保护的初衷,生产性保护的根基便不复存在。

因此在普米族纺织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中,首先应为工艺本身正名。通过政府行为向市场传递信号,使得传承人所在的工艺市场能够尽可能的实现良性发展。例如,政府应对普米族纺织工艺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宣传,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得到官方所提供的信息,让消费者在没有能力辨认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区分传统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的区别从而做出购买选择。

对于那些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市场扰乱者,传承人应该团结起来发挥力量对这种行为进行抵制,同时传承人本身也应该加强匠心精神,即使传统手工艺目前还不能完全面对市场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市场主流的变化,但也应该坚持传统工艺,纺织工具可以改进,销售方式可以升级但纺织工艺不能改变。

(二)多方面挖掘市场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必然要面临市场的冲击和挑战,想要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符合和贴近消费者市场,要实现对普米族纺织工艺这一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必须以云南发展旅游业为契机,将保护与开发利用普米族纺织工艺相结合,在开发利用中实现保护和传承。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实际经验,探索出开设民族文化体验馆这一传承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及工艺进行有效传承,也是民族文化及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之一。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民族文化体验馆,将手工艺生产性展示和文化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为游客开设观赏区、体验区及制作区为一体的手工艺坊。在游客进行观光之余,可以观看手工艺制作和了解其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参与到手工艺的制作当中,满足消费者对民族文化、产品及技术制作方法的猎奇心,帮助游客完成手工定制物品,体验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从而更深层次的去感悟和思考异文化与自己文化的差异。体验式参与所得到的手工艺作品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带走作为纪念,让参与者和文化主体都切实感受到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透明工厂”,通过线上平台让消费者选购自己喜爱的产品,同时开启网上流量监控,将制作过程向顾客透明化,消费者只要购买产品就可以得到一个生产线账号,只要在网站中输入账号便可远程观看制作过程,在实体店购买的顾客也可直接在实体店中看到纯手工制作过程,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透明工厂”。

民族文化体验馆,不仅仅针对普米族这个民族与纺织这项工艺,而是可以同时展现多个少数民族的工艺,从中了解到文化,并提供体验式服务,使其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向参与者展示了自己的历史文化,也销售出了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增强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这对提升社会参与度,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多途径促进资本之间的转化

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变的过程中,单纯依靠传承人自身的努力很难解决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尽可能在职能范围内促进资本间的转化。

1、政府与社会共建

针对价值规律在文化生产中的一般规律,胡慧林在《文化经济学》中提到解决两种价值的矛盾和价格与价值的不等性,许多国家采取的对策是“对现代文化生产中价格与价值的差额从市场以外的渠道寻求补偿,即政府的适当投资和社会赞助。这种“补偿”虽然并不一定就能使价值规律恢复完整性,但是可以使它的两种调节功能中的一种得以恢复……除了政府的投资外,另一种“补偿”渠道就是社会赞助……这个补偿过程和补偿量(资助额度)的确定,就是价值规律调节的结果。这一运动可以看作是价值规律在现代文化生产运动过程中的变异,是社会自觉运用价值规律调节文化生产所发生的作用力的结果。”[22]即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资助补偿传承人市场中的缺失。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将外面的一些优秀的社会组织、企业引进来,为纺织工艺传承人提供合作机会与平台,发挥招商引资综合带动作用,为更多传承人进入市场提供可能性。同时也应该发挥造血功能,培育本土的创业者、“民族精英”,建立本土人才培育的相关政策,帮助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为本土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此激发本土人才优势,激发建设家乡的热情,从而带动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换。相关文化展会与民族文化宣传时,相关部门及主办单位应邀请传承人参展并向游客进行宣传,增加传承人在旅游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开展传统工艺进校园、进社区的活动,也可以连同其他的手工技艺,进行项目合作。

2、传承人应进行自我提升

传承人作为主要经营者,其自身的高度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店铺的经营状况。首先,传承人应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水平以及纺织工艺。游客在购买相关产品时,购买的不仅仅是那块布料以及其他手工艺品,他们更为看重的是其所蕴含的内在文化,如果传承人本身对于这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其在向游客讲解时就会较为单薄,甚至会出现偏差,造成文化误解,游客不能很好的认识到产品背后的价值,就很难为文化“买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量。

其次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传承与发展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产品,从市场、产品、创新的角度看,都应该进行思维的强化。

第一是电商思维。不能固守传统的实体店面,需要插上电子商务的翅膀以扩大销售。线上销售,不仅仅是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网店,微信等社交平台的销售渠道更值得利用。有眼光的经营者,可以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海外华人、喜欢东方文化的“地球村”村民,对价格不敏感,是非常优质的潜在消费者。越早布局,红利期越长,未来成长的空间越大。

第二是爆品思维。在普遍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尤其是电商平台上,专注做好一款产品,比同时卖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产品,更容易成功。例如通过纺织工艺所制作的羊毛围巾,传统的羊毛围巾颜色较为单调,款式新颖程度不够,那我们的经营者就可以通过优化这一款产品,从而打造出颜值更高、工艺更精、材质更优、价格更合适的爆品,以此更快、更好地建立竞争优势。

第三是场景思维。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针对消费者特定生活场景,开发与之契合的产品,将自带传播属性,激发出更多的购买需求。比如,在结婚仪式场景下、在孩子成年礼场景下、在老人祝寿场景下,肯定需要一些与之相对应的产品例如喜服、香包等产品,通过这种特定生活场景来开发产品,就可以更容易锁定消费者群体,占领市场。

六、结语

本次调研,笔者去到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地调研,以普米族纺织工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生产性保护的视野下,围绕普米族纺织工艺流程、传承现状、产业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分析普米族纺织工艺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转化的情况,探讨工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适合“少小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希望以此让文化主体切实感受到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增强文化主体的社会参与度,让当地人从中体验文化自觉及民族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知普米族传统文化及其技艺,更好的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及融合,为社会治理助力。

猜你喜欢
羊毛纺织工艺
澳洋纺织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新西兰不仅有羊毛,更有教育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Golden fleecers
摸羊毛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