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龙
(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2.澳门城市大学,中国·澳门)
2016年4月,云南省印发《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要支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并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放在了首位[1]。关于“大健康产业”的概念由于涉及涵盖产业较多,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为健康产业划出清晰边界: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2]。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认知和社会技能,这种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取、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去促进健康”[3]。健康素养的提升被国际公认为是最主动、最积极、最有效、最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4,5]。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改善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也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先导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云南省昆明市近三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了解目前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而为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某区范围内按城乡分层,将区(村)委会作为该调查的监测点,采用KISH表法从每户随机抽取15~69 岁常住人口1名作为调查对象。选取对象不包括集体居住于军事基地、医院、监狱、养老院、宿舍等地点的居民[6]。
采用由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访调查,调查了解监测对象的健康素养水平。内容包括地区、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情况、自评健康状况等一般情况及健康素养情况(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3个方面)。参照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总分66 分,单选题选择正确答案判定该题回答正确得1 分,错误得0 分;多选题所有选项回答正确得2 分,多选、错选、漏选均得0分。实际得分达到满分的80%(即53分)及以上者,判定为具备健康素养水平,健康素养水平=具备健康素养的人数/总人数[7]。
通过采用EpiData3.0 进行数据双录入并核对,应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年度变化趋势使用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APC)评价[8]。运用Mplus7.0 软件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根据LCA 分析方法,先将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转化成0、1 计分。回答的正确答案记为1分,错误记为0分。然后对数据的潜在类别进行分析,从初始模型开始(假定为一个类别),逐步增加模型中的类别数目,直至模型拟合数据达到最佳。模型适配指标主要有Log likelihood 检验、信息评价指标AIC、BIC、aBIC和Entropy指数等[9]。
云南省昆明市某区2019 年调查了300 份,有效问卷299 份,有效率99.7%;2020 年调查了600份,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99.7%;2020年调查了400 份,有效问卷392 份,有效率98%,总计1289份。调查对象中男性614 人(47.6%),女性675 人(52.4%);年龄分布中15~24 岁111 人(8.6%),25~34 岁244 人(18.9%),35~44 岁264 人(20.5%),45~54 岁324 人(25.1%),55~64 岁243人(18.9%),65~69 岁103 人(8.0%);婚姻情况中未婚229 人(17.8%),在婚959 人(74.4%),分居15人(1.2%),离异55 人(4.3%),丧偶31 人(2.4%);文化程度分布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42人(3.3%),小学149人(11.6%),初中287人(22.3%),高中/职高/中专276人(21.4%),大专248人(19.2%),本科252 人(19.6%),硕士及以上35 人(2.7%);职业分布中公务员30 人(2.3%),教师48 人(3.7%),医务人员28 人(2.2%),其他事业单位人员124 人(9.6%),学生68 人(5.3%),农民243 人(18.9%),工人140 人(10.9%),其他企业人员383 人(29.7%),其他225 人(17.5%);本地户籍975 人(75.6%),非本地户籍314人(24.4%)。
通过对比2019-2021 年昆明市某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近三年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增长,具备率分别为20.7%、24.6%、26.5%(EAPC=13.20%),但变化趋势并不稳定(P>0.05)。居民健康素养3 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水平持续增长,EAPC 分别为19.60%、41.76%、54.50%。居民健康素养6 类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水平持续增长,EAPC分别为16.18%、54.50%、37.16%、16.65%、42.48%、22.51%,但变化趋势并不稳定(P>0.05),未排除其他因素对具备率变化的影响,见表1。
注:★为P<0.05,下同。
居民健康素养数据时从初始模型开始,依次建立了1-3 个潜在类别模型,拟合指数具体见表2。从表2 可知,随着分类数目增加Log likelihood检验、信息评价指标AIC、BIC、aBIC 不断减小,保留2 个类别的模型时Entropy 值为0.880 较为理想、LMR、BLRT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而保留3个潜类别的模型时LMR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可以考虑选择2个潜在类别的分类(C1、C2)。
表2 居民健康素养各潜在类别指标
2 个潜在类别的归属概率矩阵具体见表3。从表3 可知,每个类别归属于每个潜在类别的平均概率在95%-98%之间,表明2 个潜在类别模型的结果可信。
表3 居民健康素养各潜在类别被试的平均归属概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获得2 个潜在类别在47 个条目上的应答概率图(图1)。从图1 可知,相比其它类别,C1 类别在居民健康素养3 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得分概率都是较低的,这一类别所占比例为全体被试的57.2%,可以定义为“低健康素养组”;C2类别在居民健康素养3 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得分概率都是较高的,这一类别所占比例为全体被试的42.8%,可以定义为“高健康素养组”。
图1 居民健康素养2个潜在类别在各条目上的得分概率
通过对不同潜在类别间健康素养6类问题的t检验结果显示,低健康素养组与高健康素养组在居民健康素养6类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上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0.001),见表4。
本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共调查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居民1289 人,通过对比2019-2021 年昆明市某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近三年来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增长,具备率分别为20.7%、24.6%、26.5%(EAPC=13.20%),超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到了2020 年要实现20%具备率的既定目标[10],体现了云南省自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变化趋势并不稳定(P>0.05),且与2020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具备率(28.08%)[10]以及其他发达省份及城市如浙江省(36.11%)[11]、北京市(36.4%)[12]、深圳市(45.98%)[13]等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居民健康素养3 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27.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2.7%)、健康技能(29.6%)水平持续增长,EAPC 分别为19.60%、41.76%、54.50%,但变化趋势并不稳定(P>0.05),未排除其他因素对具备率变化的影响。与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3 个方面相比,2021 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27.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2.7%低于全国平均的37.15 和26.44%,健康技能29.6%高于全国平均的23.12%,表明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居民存在健康素养知识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虽然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较好掌握了健康技能,但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还有待提升。健康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在云南省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实现大健康,需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进行大健康教育,本研究提示今后针对健康薄弱知识点采取的重点干预措施,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健康理论知识指导,帮助居民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
居民健康素养6 类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水平持续增长,EAPC 分别为16.18%、54.50%、37.16%、16.65%、42.48%、22.51%,但变化趋势并不稳定(P>0.05)。与2020 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6类问题相比,2021 年云南省昆明市某区居民科学健康观34.4%、慢性病防治25.0%、安全与急救51.0%低于全国平均的50.48%、26.73%和55.23%,传染病防治29.6%、基本医疗27.0%、健康信息36.2%高于全国平均的26.77%、23.44%和35.93%,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云南省各部门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居民对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素养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阶段应着重加强居民科学健康观、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等方面素养知识的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根本,是治未病,也就是尽可能阻断慢性病的发生。
本研究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技术对居民健康素养进行探究,发现居民健康素养存在明显的分类特征,各项统计指标支持了两分类模型。这一分类显示了各潜在类别之间健康素养表现的差异,体现了个体潜在类别之间的异质性。根据被试对相关测量条目的反应模式特征,初步将其分别命名为“低健康素养组”和“高健康素养组”。“低健康素养组”在居民健康素养3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得分概率都是较低的,这一类别所占比例为全体被试的57.2%;“高健康素养组”在居民健康素养3个方面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的得分概率都是较高的,这一类别所占比例为全体被试的42.8%。以往研究多采用居民健康素养维度划分的临界分将个体划分为是否具备健康素养水平,本研究潜在类别的结果发现“低健康素养组”和“高健康素养组”之间在一些题目知晓率上仍存在交集,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居民健康素养所存在的群体性差异,并对每一类别的具体健康问题特征进行深入了解,进而能够提出更为“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的措施,最终整体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健康素养潜类别在健康素养6类问题上的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低健康素养组”存在更严重的健康素养6类问题,本研究结果对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分类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应根据各类别组特定模型制定专门的方案。例如,对于“低健康素养组”,应该全方位的关注这类群体在健康素养6类问题上的各个方面,既要注意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发现他们的健康需求,加快发展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形成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