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银浩 龙 航 张艾丽 李德彧 林伟清 桑 明 颜廷凯 方 杰 王 芳
增生性瘢痕是机体受到损伤后,纤维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疼痛等,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且因影响美观还可造成患者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3]。目前,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冷冻、放射治疗、物理压迫及皮损内药物注射等[4],其中皮损内药物注射因具有损伤小、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的治疗[1],但有关皮损内注射药物的选择尚存争议。为给予小面积增生性瘢痕皮损内药物注射提供指导,本研究笔者对比分析了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8例。观察组男性5例、女性13例,年龄 (37.44±9.33)岁,瘢痕面积 (3.32±0.74)cm2;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37.38±9.78) 岁, 瘢痕面积 (3.29±0.79) cm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对比采用卡方检验,χ2=0.131、P=0.71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年龄、瘢痕面积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t=0.019、 0.093, P = 0.985、 0.762,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增生性瘢痕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6~55岁之间;增生性瘢痕面积≤5 cm2;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增生性瘢痕破溃和感染;入组前接受过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治疗;合并有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基础疾病;合并有严重全身感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合并有结缔组织疾病或可能影响结缔组织代谢的疾病;合并有严重心、肝、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成分过敏或为过敏体质;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对照组:瘢痕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5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0 ml的混合液,自瘢痕边缘以平行于周围皮肤表面的方向进针,将药物均匀、缓慢注射至瘢痕组织内,直至瘢痕组织肿胀变白后停止,每4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治疗5个月。
观察组:瘢痕部位常规消毒后,采用5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0.5 ml+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0 ml+5⁃氟尿嘧啶注射液0.1 ml的混合液,进行瘢痕内注射,方法同对照组。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瘢痕评分及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估患者瘢痕增生情况,量表共包含色泽、厚度、血管分布、柔软度4个维度,总分为0~15分,分值越高表示瘢痕增生越严重。随访1年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瘢痕完全萎缩、软化,疼痛、瘙痒等症状消失,随访1年内无复发为治愈;60%及以上瘢痕出现萎缩、软化,疼痛、瘙痒等症状有所改善,随访1年内无复发为显效;60%以下瘢痕出现萎缩、软化甚至加重,疼痛、瘙痒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随访1年内复发为无效。总有效率 = (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总例数 ×100%[5]。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VS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V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VSS评分对比 (分,±s)Table 1 Comparison of VSS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small⁃sized hypertrophic sc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 ±s)
表1 两组小面积增生性瘢痕患者VSS评分对比 (分,±s)Table 1 Comparison of VSS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small⁃sized hypertrophic sc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 ±s)
注:VSS为温哥华瘢痕量表;观察组患者采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Note: VSS - Vancouver scar scal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5⁃fluorouracil, whereas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jection alone
组别Group例数Number of cases治疗前Before treatment治疗结束后1个月One month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 18 11.89±1.94 2.00±0.77对照组Control group 18 11.05±1.92 6.22±1.93 t值t value 1.306 8.616 P值P value 0.200 <0.001
随访1年后,观察组患者中治愈8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3例、显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77.78%(Z= -2.340,P=0.019)。
患者,女性,30岁,因外伤致背部瘢痕增生8年,伴疼痛、瘙痒收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外伤致背部遗留增生性瘢痕,近1年逐渐出现疼痛、瘙痒等症状,为求治疗,遂来本院就诊。专科检查:背部可见体积约3.2 cm×1.5 cm×1.2 cm的增生性瘢痕,边缘充血明显,质地较硬。临床诊断:背部增生性瘢痕。患者入院后,予以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 (方法同2.1观察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明显萎缩、变平,表面出现红色浅表血管;随访1年后,瘢痕未复发。治疗过程典型图片见图1-3。
图1 治疗前背部瘢痕增生情况;图2 治疗3个月时背部瘢痕增生情况;图3 治疗结束后1个月瘢痕萎缩、变平Fig.1 Scar hyperplasia on the back before treatment; Fig.2 Scar hyperplasia on the back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Fig.3 One month after the end of treatment, the scar shrunk in size and flattened
瘢痕是创伤修复的必然结果,而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后组织仍继续增殖而形成的产物,主要病理学特征为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毛细血管异常增多、结缔组织基质过度沉积[6-7]。目前,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血管形成是其生长及复发的关键因素[8],但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常用药物,其中以曲安奈德和复方倍他米松最为常见。复方倍他米松主要含有倍他米松磷酸钠及二丙酸倍他米松两种成分,其中倍他米松磷酸钠吸收快、起效迅速,二丙酸倍他米松吸收慢、但作用时间长,是唯一同时含有速效和缓释两种药效成分的注射用糖皮质激素[9]。复方倍他米松的效价是中效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的5倍,可通过与成纤维细胞胞浆内的特异性糖皮质类固醇受体结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合成,进而改善瘢痕增生情况[10]。5⁃氟尿嘧啶是临床常用的抗肿瘤类药物,可通过破坏DNA复制,干扰细胞合成过程,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防止瘢痕形成[11-12]。 相关研究发现, 复方倍他米松与 5⁃氟尿嘧啶联合使用可明显抑制瘢痕形成,减少瘢痕复发[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注射治疗的观察组患者VS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采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与单纯应用复方倍他米松相比,应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可显著改善瘢痕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与单纯应用复方倍他米松相比,应用复方倍他米松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小面积增生性瘢痕可有效促进瘢痕组织消退,改善瘢痕症状,疗效更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更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且未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均有待后续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