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鑫 李娜
[摘 要] 小学生规则意识是指小学生自觉地以某种行为准则约束自己,并当自身需求和规则之间发生冲突时,能够及时对自己的行为施加控制,做出调整。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存在对规则意识地认知存在偏差、对规则的遵守缺乏自觉性、对规則内容缺乏认同性等问题,需要学校采取树立正确的规则教育理念、提升规则制定的有效性、加深学生对规则地理解、巧用技巧施展规则教育等策略,促进小学生规则意识地养成。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规则意识;养成策略
规则意识是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内容。任课教师常以教材作为载体,采用游戏贯穿、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规则意识,突显规则行为落实的重要性。但在小学低年级课程设置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占比较小,仅靠任课教师课堂讲解,无法完全促使学生规则意识地形成。因此,要发挥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功效,利用日常活动加深学生对规则地认同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低年级小学生受外部规则地支配,对于行为地操作常倾向于理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生常常将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种服从教师权威和命令的义务感,规则意识尚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在实际学校生活中,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具体表现为如下三点: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规则意识地认知存在偏差
低年级学生大多可以理解规则内容。例如,学生知道走廊内不能跑跳、教室内不能疯闹、上课要认真听讲、排队要井然有序等。但因为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比较薄弱,所以对规则意义地理解普遍存在偏差。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服务于人,但学生却将规则视为对自由地束缚,认为规则限制了他们自由本能地发展。例如,上课不一定要身坐正、脚并齐,走路不一定要踩线走。学生过于看重规则对于自身行为的限制,忽视了规则给自身和他人所带来的好处。事实上,上课姿势端正既可以保证自己的听课状态,也可以避免对他人造成干扰。走路踩线既可以使走廊内畅通无阻,也可以避免造成他人受伤。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规则地遵守缺乏自觉性
通常,低年级学生能够很快根据场景限定说出行为规则的具体要求。但当他们现身于实际情境中时,面对规则地要求,却总是表现得言行不一。学生知道对与错,但当规则要求与自己的主观意愿相冲突时,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也正符合了低年级学生自我意志差、自我管控能力弱的性格特征。另外,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告状现象普遍存在。当学生破坏规则时,总有“小眼睛”转告给教师,学生时常会因为害怕教师的惩罚而在外部因素地迫使下遵守规则。这种规则意识出于学生对教师的恐惧以及反抗的无力,并不是自主规则意识地支配。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规则内容缺乏认同性
小学规则地制定和标语地粘贴,多是以成人的口吻进行表述,缺乏儿童化的语言情感,且常常带有命令性的口吻。这种缺乏童趣性的规则简述会给学生带来很强地束缚感,阻碍学生与规则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对于规则内容他们常常会产生抵触心理,对规则的情感意识也比较淡薄,缺少对规则客观地认同感。通常,在规则实行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逆反心理,而对规则提出挑衅,屡次做出违反规则的行为。有些学生还会存在侥幸心理,逃避规则的执行,当以上类似行为不断得到强化时,学生的规则意识就会逐渐变得淡薄,进而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
学生道德品质地熏陶和培养也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想更好地培育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规则教育的重要性,进而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将规则意识内化、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一)树立正确的规则教育理念
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具有效仿教师的自然行为倾向。班主任作为主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其言行语态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在规则示范方面,班主任如果经常言行不一,总是轻易破坏规则地实施,甚至无视规则地制定,那么这种对待规则的态度就会降低规则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与用言语不断劝告相比,良好行为地示范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还会激发学生对规则产生积极的情感。
另一方面,在规则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班主任既要对学生给予尊重,又要对学生给予宽容,绝不能用成人的标准约束要求学生,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到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班主任要允许学生犯错,不要因学生对某一规则地违反而对其下达终身的否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规则教育的实施技巧并不是始终如一的,班主任要具有一定的反思意识,通过日常的教学片段反思自己在规则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一次次教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使自己具备更加丰富的教育机智。通过反思意识地生成,班主任不仅可以加深对规则教育地理解,还可以更加详细地剖析学生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探求学生的真实情感需要。
(二)提升规则制定的有效性
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提倡班主任将权力下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各项事务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中。关于班级规则地制定,班主任同样也要做到真正放手。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拟定规则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生活探索中体会规则合理性和实施可行性的重要。由学生主导,班主任辅助制定的规则,会使学生感觉缺少束缚感,进而将规则的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约束,使学生从内心接受规则地制定。另外,通过对规则内容地研究,学生可以进一步将规则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越性,增强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意识。
班主任在辅助学生制定规则时,不可全凭学生的想法来,要在规则制定之初告诉学生制定规则的目的,以及规则制定过程中需要遵守哪些原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一般而言,规则地制定要细化,不要粗枝大叶;要有规范性,不要显得很随意;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要无指向性。在规则话语地描述上,班主任可以让学生以趣味性的口吻进行阐述,使规则描述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对规则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共情性。在对规则内容进行修订时,班主任要以本校的校园文化为依据,确保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三)加深学生对规则地理解
班级规则由学生参与制定,并不代表学生都可以正确理解规则内容。因此,在规则制定之后,班主任要利用班会时间带领学生对规则进行解读。首先,要明确解读规则制定的目的不是为了遵守规则,而是为了维护班级的利益,给予學生更好的成长空间。其次,班主任要解读各种行为标准,解读时要形象生动,不要过于照本宣科,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在解读过程中,班主任要告诉学生遵守规则会带来哪些益处,破坏规则又会带来哪些害处,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规则遵守的重要性。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知识经验积累不足,所以班主任不能只注重对内容地理解,而忽视对规则实施的体会,换句话说,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规则内容地认知,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片段将规则地执行演示出来。例如,在日常喝水环节,班主任在没有提出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去喝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集体行动,一起挤在空间比较狭小的喝水区域,难免会出现拥挤、撞头、告状的现象。因此,班主任可以在情况比较混乱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询问:“在喝水时总是会发生碰撞,时间到了有好多同学还没有喝到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通过班主任地提问,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班主任将规则内容与喝水事件结合起来讲解给学生,学生就会明确有序排队的重要性。借助这种方法,在学校日常生活的片段中,将规则内容引入,可以使学生欣然接受,并将规则内容地理解内化到自己的经验认知中。
(四)巧用技巧施展规则教育
班主任的一日教学工作十分忙碌,除了要教授所负责的科目外,还要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因此,利用好碎片时间以及主题班会时间对于规则教育地开展、学生规则意识地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寄规则于歌谣之中
朗朗上口的歌谣因内容短小精炼、富有节奏感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歌谣富有趣味性,便于学生记忆和熟诵。因此,班主任可将规则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提炼,使学生能够在诵读歌谣的过程中,将规则要求熟记于心。
在上课时,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可以在铃声响起时齐诵:“叮铃铃,叮铃铃,铃声响,快坐好。书本摆放要整齐,坐姿端正看老师。”走在走廊里可以默诵:“小脚丫踩线走,眼睛目视正前方,身体一侧靠右行。不跑也不跳,不吵也不闹,安静有序懂礼貌。”
2.寄规则理解于社会环境中
班主任可从社会大环境中捕捉教育契机,利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规则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践行规则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通过对生活事件地解读,不仅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还可以促进低年级学生道德观念地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对社会行为做出评价。例如,在“我是小小播报员”的环节中,主持人通过讲述深圳两姐妹过斑马线向礼让的司机师傅鞠躬,以及某校两名小学生在路边嬉笑险被过往车辆撞伤这两个事件,使学生们明白文明礼让的重要性。
显然,以新闻现场播报的形式向学生们传递规则意识,既使学生感到新颖,也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发生的热点培养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规则施教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的重要性自古就被人们所证实。班主任在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时,切勿操之过急,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为学生设定易达成的目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行为改正过程中收获层层递进的成就感。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正时,也要告诉学生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班主任评价时要注意评价的细节,即表扬要说出学生行为好在哪里,批评也要说出学生的行为不好在哪里。
例如,针对听课状态不集中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在课下与学生进行单独沟通。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为学生制定易达成的小目标:如每节课举手回答一次问题、上课不可以摆弄东西、眼睛要看着老师。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如果学生严格遵守约定,班主任可以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进行表扬,并且进一步制定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只是在速度上或快或慢。因材施教,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他们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一点点从小事做起,一次举手,一次与老师的互动都是学生迈向成功的垫脚石。
4.师生合力,强化落实规则教育
班级管理权地下放,不仅意味着班主任要发挥民主,使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还要求班主任可以选拔学生,组成班干部集体,使学生班级管理的参与感真正得到提升。优秀班干部的建立,不仅可以在班级中起到榜样的强化作用,给其他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还可以起到一定地监督作用。一方面,班干部会注重自身行为地监督,另一方面会对其他学生进行督促。在发挥班干部力量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灵活调动其内的组织成员,尽可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机会锻炼。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可以将学生和班主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师生之间沟通的良好中介。他们不仅可以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地管理,还可以在班级中起到行为带头示范作用,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例如,班长的善良勤奋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可以为营造班级规则意识起到良好地示范作用。在班级,班长地责任感比较强,乐于帮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经常在其他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援。课余时间,也会带领其他班干部成员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卫生的打扫以及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总之,良好班干队伍的建设,不仅可以使规则教育得到有效地落实,还可以形成同心协力、团结向上的班级精神。
5.构建完善地评价奖励机制
规则意识地养成不仅需要学生产生迫切的心理需要,还要注重学生外在动机地激发。这就需要班主任建立起有效完善地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地追踪,并借助先进地评价技术,及时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而实现家校评价信息的共享。班主任评价时可以设定一段时间为周期,待一周期内的评价结果统计出来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奖励。针对那些行为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进行教育。
在环卫之星评选时,班主任发现某位学生屡次因乱丢垃圾、桌椅附近有废纸、桌子里面杂乱而丢分。针对该生的这种不卫生行为,班主任经过思考后决定,下周由他担任卫生委员,在班级里主要负责检查同学桌椅周围和课桌里的卫生,在班级外监督同学乱扔垃圾的情况。一周时间结束后,再次进行评选时,该生没有在环境方面扣一分,在班主任和其他学生地认可下当上了本周的环卫之星。
事实证明,卫生委员这一职位,激发了该生的责任感。使他在对班级的卫生进行监督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从而在班级学生面前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己卫生委员的威信。班主任在评价时,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采取一定的惩罚举措,使学生产生重视。但惩罚要注意技巧,既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惩罚过程中力求使学生生成自主教育的意识。
6.借助主题班会强化规则意识
召开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每周的定期工作,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施加规则教育的重要途径。班会的主题内容包罗万象,班主任可以根据近期的社会生活环境、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近况等确定班会的主题,主题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深度,可以引发学生地思考,主题内容的设定也要集知识、趣味、科学于一体。在班会组织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未雨绸缪,调动学生一起做好班会的准备工作,使学生通过班会各个环节的布置而加深对班会内容地理解,从而加速学生规则意识地生成和强化。
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带领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新冠病毒知识,掌握科学预防新冠病毒的方法,使学生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疫情安全教育是特殊时期班级必须组织的一次教育活动,结合疫情当下的现状,使学生知道公共场所有序排队、保持间隔,口罩不要随意丢弃,日常生活要注意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吃饭不可以挑食等。通过这一系列防护举措的学习使学生再次意识到遵守秩序,服从规则,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规则教育虽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也要在尊重低年级学生天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理解、熟知、遵守规则。确保在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助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此外,班主任在施教时切勿操之过急,也不可半途而废,毕竟规则教育地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结合科学的教育方法循序渐進地开展才会取得更好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扬.小学规则教育实施困境的省思[D].西北师范大学,2020.
[2]邱芳婷.合作性学习中规则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