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洪江 闫华平 孔晓娜
(1.荣成市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山东 威海,264300;2.荣成市虎山镇卫生院检验科,山东 威海,264305)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而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多为突发性的,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病,常表现为头痛、意识模糊和肢体瘫痪等症状。脑卒中在中国和日本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西方是第三大常见疾病,在欧洲和美国每年约有150 万例新发病例。同时,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病伴随着一系列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并且预后效果不好。因此,如何有效促进肢体瘫痪患者的康复、促进患者养成自我调节的健康习惯,良好的康复管理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一个社会认知理论,以行为表现为依据将保护动机理论的框架分为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及应对模式三个部分,用来解释人们如何应对健康威胁。研究数据表明,保护动机理论在解释干预预测个体以保护为目的的行为这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保护动机理论的应用在现在是十分广泛的。该理论在刚提出时主要运用于一些个体健康行为方面,之后被应用于临床上研究与疾病相关的行为方面。本研究对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健康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荣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 例,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0~74 岁,平均年龄(67.44±1.55)岁;病程6~15 d,平均病程(10.33±1.96)d;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3 例,高中以上7 例。对照组40 例,其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6.83±1.55)岁;病程7~15 d,平均病程(11.46±0.98)d;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0 例,高中以上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荣成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年龄>55 岁。
排除标准:①并发失语症状、严重情感障碍等;②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③存在意识障碍且不能配合护理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管理,具体管理措施:①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疏导不良情绪和鼓励遵医行为等教育。②心理指导。了解患者心理和情绪状况,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家庭康复管理。提供健康信息,引导家庭成员有效交流,为其介绍解决问题的措施。④健康训练指导。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自身素质,根据中医学体质辨识结果进行生活干预及指导。⑤饮食指导。注意控制每日的饮食,不食用禁忌的食物,每天按时的服用药物控制病情。⑥入院指导。为患者进行入院指导,通过了解其病情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料,缓解其紧张情绪,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法。①成立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保护动机理论相关知识的培训,从客观角度全面评估患者严重性、易感性、内外部回报、反应效能与自我效能等,制订详细的管理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他们的认识,2 周/次;评估患者康复情况,为其解疑答惑,并且结合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以及康复状态等,及时调整策略方法,告知患者遵医嘱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坚持康复计划,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督促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护动机理论的行为分析是通过对于认知中介过程的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的分析研究来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改变的过程。保护动机理论着重改善患者的自我效能以及反应效能,同时关注患者个体差异,针对个体进行干预,在个体健康行为上具有显著影响。②心理康复。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疗养环境,获取患者的信任。加强与家属沟通,劝导家属充分支持患者,满足患者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多对患者表达鼓励、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针对焦虑、紧张情绪严重的患者和家属,护士应及时察觉患者内心疑虑,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开导。对于悲观消极情绪严重的患者,护士可向其介绍临床成功案例和先进治疗手段,或指导恢复较好的病友进行经验分享,提高患者康复信心。③语音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型练习,练习鼓腮、抿嘴、伸舌等动作,锻炼面部肌肉,学习汉语拼音的发音、阿拉伯数字的发音以及一些简单的生活常用语,帮助患者首先解决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用到的简单短语,鼓励患者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指导患者每天阅读报纸、诗歌等,帮助患者建立起阅读的兴趣。④肢体训练。患者在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的基础上,同时并行虚拟现实(VR)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即采用BioMaster 作业分析与运动训练系统(生产企业:广州综康贸易有限公司),指导患者对运动传感器进行固定,分别固定于其膝关节、小腿、踝关节、脚掌等处;在患者前方放置一48 英寸屏幕虚拟系统,结合患者的运动能力及个人意愿,对其所适宜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场景进行选择;运动方式有模拟抬腿、跨越障碍等,进而进阶为模拟跑步、踢球、竞走等;运动场景有模拟客厅、街道、河岸、公园、森林、沙滩等;指导患者在系统的活动平板上运动,同时观看面前屏幕的场景,场景的运行速度与活动平板的速度设置匹配,制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上训练20 min/次,1 次/d,持续训练3 个月。
①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F)评分。生活可自理,能独立行走,神经系统症状基本消失为0~15 分;生活无法自理,可借助外力站立,体征与神经系统症状显著改善为16~30 分;生活无法自理,无法站立,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加剧为31~45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成负相关。
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GQOLI-7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健康状态、社会功能、身体功能及心理健康4 个维度,总分为各维度评分之和,满分为100 分,评分与其生活质量成正相关,该量表Cronbach’s 评分为0.889。
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后Barthel 指数量表(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9 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干预前,两组患者间ND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DF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为(80.78±4.46)分,高于对照组的(61.43±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脑卒中在中国居民的疾病死亡率中排名第一,具有发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有学者指出,60%~70%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探讨了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NDF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健康管理模式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这是因为,根据保护动机理论,在应对威胁(如脑卒中)时从事保护行为的倾向是由人们对从事(或不从事)所期望的保护行为以及对威胁事件本身的信念所决定的,意图是行为最接近的预测因素。反过来,意图是由两个平行的过程决定的,在保护动机理论的整个认知中介的过程中,信息源(心理康复过程中的知识传递)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而信息源又是由环境因素和个体特征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认知水平和中介过程是由个体的特征和环境因素来共同决定的。威胁评估是由个人对健康威胁负面后果的严重性(严重程度)、对受威胁事件负面后果的脆弱性(易感性)和表现不适应行为的好处(不适应反应奖励)的信念所决定的。通过对患者进行威胁评估,了解对患者疾病的威胁因素,并通过干预患者自身健康行为来消除威胁,避免发生或威胁事件的负面影响(响应功效),信心的能力成功执行预防性的行为(自我效能感),和障碍的预防行为的性能(响应成本)。在应对评估的过程中,个体对于自身所采取的健康的行为是否主观上认为其有作用的想法称为反应效能。例如,如果脑卒中个体对于MOTOmed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和虚拟现实(VR)训练系统对其康复有积极作用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那么他参与训练的概率就会很低。保护动机理论的核心部分是自我效能,即个体对于自身采取健康的行为有主观上的主动性和认识。也就是说,如果个体主观上认为上述训练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有好处,那么他就会主动的去避免少参与训练甚至不参与训练等不利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健康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管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