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电生理研究分析

2022-07-21 07:09岳荣超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4期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针灸

岳荣超

(泰安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山东 泰安,27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颈椎病,患病率高达70%。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体及相关软组织长期在不良姿势的影响下导致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从而致使颈椎出现运动、感觉异常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麻木、颈性眩晕、根性肌力障碍等。中医将其归为“肩颈痛”“骨痹”等范畴,瘀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其病因。现阶段,因手术治疗为侵入式操作,对身体的影响较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且有研究表明,非手术治疗中针刀、温针灸相比于牵引、推拿等相对保守的治疗手段,其减轻患者疼痛、颈性眩晕等临床症状的效果更理想。但随着针刀、温针灸在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广泛应用,发现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单一使用温针灸的治疗效果。基于目前关于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本研究选取8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11 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其中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2~54 岁,平均年龄(37.16±1.24)岁;病程6~24 个月,平均病程(13.01±2.59)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8~21 kg/m,平均BMI(20.14±0.31)kg/m。研究 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30~54 岁,平均年龄(37.20±1.19)岁;病程6~22个 月,平 均 病 程(12.98±2.61)个 月;BMI 18~22 kg/m,平均BMI(20.17±0.28)kg/m。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泰安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现代脊柱外科学》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判断标准者;②中医符合《中医骨伤科学》中关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判断标准者;③无颈部手术史者;④非急性发作者。

排除标准:①外伤导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者;②先天颈椎异常者;③年龄>60 岁者;④治疗部位患有皮肤疾病者;⑤伴有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者等。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温针灸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选取大椎穴、双侧百劳穴、阿是穴、风池穴、合谷穴、后溪穴等穴位,采用温针电针综合治疗仪(生产企业:江苏云联智能医疗装备有限公司,型号:XY-WD-Ⅴ)对患者进行针灸(或在针柄上套上艾条,点燃后进行温针灸),30 min/次,每3 天进行1 次,3 次为1 个疗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刀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确认并标记患者最为明显的阳性痛点(3~6 个)。常规消毒后,选取合适的针刀,松解患者患病部位关节囊、神经出口、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以及肌组织的张力点,并进行剥离,2~3 刀即可,使针感向肩、臂等部位传导至骨面,治疗后,对刀口进行消毒,并观察有无出血,若出血,压迫止血,无菌包扎即可,每5 天进行1 次,2 次为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 个疗程。另外,研究组在行针刀治疗时,因椎动脉在横突上缘处行走,注意不要在横突上缘刺入针刀;松解肩胛上缘的软组织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不同的交感神经症状,在患者的脊柱两旁选择相应的支配其病变的反应点来决定针刀位置、深浅。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麻木、眩晕等临床症状消失,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没有异常,疗效指数大于95%,并能正常进行工作和劳动为痊愈;眩晕、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趋于正常,不影响患者进行正常的活动,同时疗效指数大于70%,但不超过95%为显效;疼痛、麻木、眩晕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患者的颈部活动依旧受限,且疗效指数介于30%~70%(含70%)之间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100-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颈椎病症状评分、颈性眩晕评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颈椎病症状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颈椎病病症改善状况,分为上、下肢运动功能(各4 分)、感觉(3 分)、膀胱功能(6 分),总分为17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好;颈性眩晕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估两组患者颈性眩晕情况,分为眩晕(16 分)、肩颈痛(4 分)、头痛(2 分)、日常生活及工作(4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4 分),总分3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颈性眩晕程度越轻;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共分为4 级,无痛0 分;轻微疼痛≤3 分;中度疼痛≤6 分;重度疼痛≥7 分,总分为1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 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共36 项,包括生理机能(10 项)、生理职能(4 项)、躯体疼痛(2 项)、一般健康状况(5 项)、精力(4 项)、社会功能(2 项)、情感职能(3 项)、精神健康(6 项),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③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肌电图仪(生产企业:日本光电,型号:MEB/2312C)检测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作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潜伏期、运动传导速度以及诱发电位波幅。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 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颈椎病症状评分、颈性眩晕评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颈椎病症状评分、颈性眩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

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作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潜伏期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电位波幅、运动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主要为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的趋势。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痹证”“眩晕”等范畴,因经络受阻、气血不畅所致,故临床治疗多以温针灸、针刀等为主。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长期保持一种姿势,使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病情易反复,难以根治,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亟需找到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以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电生理现象及其临床疗效,取得了一定成果。

温针灸通过温热的效果可加快椎动脉局部的血流速度,同时还可缓解肌肉与关节韧带部位的紧张感;针刀可发挥松解粘连的作用,同时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平衡颈部动力学,从而达到改善眩晕症状的效果,两者联用,不仅可发挥自身优势,还能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发现,治疗3 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5.00%,说明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与单独使用温针灸治疗相比,可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治疗3 个疗程后,研究组患者颈椎病症状评分、颈性眩晕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正中神经作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诱发电位波幅、运动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正中神经作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与单独使用温针灸治疗相比,其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更具有优势。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与温针灸相比,针刀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脑部血流量,进而改善眩晕;同时松解血管神经粘连、疤痕、挛缩和颈椎病变部位及其周围软组织等,直接起到化瘀散结的作用,从而改善颈椎病症状;另外针刀剥离病变组织可激发机体内免疫-内分泌-神经系统,形成镇痛物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多重功效同时发挥,进而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刀联合温针灸通过刺入相应穴位和阳性痛点,促使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正常,修复受损的神经根,从而加快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缩短其潜伏期以及升高诱发电位波幅。

综上所述,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缓解患者颈性眩晕、疼痛、颈椎病病症,改善电生理指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少,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选取数量较少,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临床建议扩大样本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选取数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针刀颈椎病针灸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针灸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