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传东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CT 室,黑龙江 哈尔滨,150056)
骨骼受到外力的冲击作用后,失去了其完整性与连续性,即为骨折。临床将无显著症状表现的微型骨折叫做隐匿性骨折,常见于四肢骨关节,且多集中在骨髓形态、解剖结构复杂与位置隐秘的部位,如腕关节、踝关节等。组成腕关节的骨形态、大小均不相等,由此决定了其比较复杂的解剖关系,而于常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之下,很难发现那些隐匿性骨折亦或是不完全性骨折,导致临床发生漏诊和误诊。尤其是在我国交通行业迅猛发展、人口结构老龄化特征加重的大背景之下,临床隐匿性骨折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和参照的重要前提。X线是诊断骨折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然而因隐匿性骨折的特殊性,进行X 线诊断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导致患者病情加重。CT 检查具有用时短、图像显示清晰等优点,可呈现骨与关节的三维立体结构;MRI 不仅组织分辨率较高,而且可以区分肌肉、骨骼肌韧带,能划分骨折类型、观察损伤情况。本研究主要针对CT、MRI 两种诊断技术,分析和比较其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得到更能有效检出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方法,促进疾病的早期检出率提升。
分析2017 年5 月~2020 年5 月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拟诊为四肢骨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92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28~67岁,平均年龄(47.55±19.45)岁;受伤时间24~40 h,平均时间(32.00±15.34)h;就诊原因:跌倒/扭伤27 例、硬物砸伤19 例、车祸伤46 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哈尔滨市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标准:①有确切外伤史,以及长期运动、训练史;②损失部位有显著疼痛、肿胀、淤血和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但并不具备骨折特有体征,例如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等;③在常规X 线平片与普通CT 上并未发现骨折线;④经由CT 薄层扫描和图像后处理功能能够显示出骨折线,在磁共振图像上,T1WI 序列表示为骨皮质与髓腔内骨折线呈片状、线状或是不规则状的低信号,并无清楚边界,T2WI序列亦表达为骨皮质和髓腔中的低信号,四周伴有呈斑片样的高信号,于STIR 脂肪抑制序列上的骨折线则表现出显著高信号。
纳入标准:①确切外伤史;②就诊时伤处发生关节软组织疼痛、肿胀表现,有活动受限;③常规X 线检查并未见明确骨折线、但高度存疑;④患侧既往无骨折史;⑤同时接受MRI与CT 检查;⑥无分泌代谢性疾病;⑦未使用会影响到骨代谢的药物;⑧临床资料完整、准确。
排除标准:①骨折为病理性;②未完成CT、MRI 两项检查;③中途转院;④临床配合度低;⑤影像学资料不完整者。
1.3.1 CT 诊断
使用螺旋CT 机(生产企业:美国GE 公司,型号:Light Speed VCT)诊断,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检查,参数设置分别如下:电流为110 mA、电压为120 kV、层距为5 mm、层厚为5 mm。检查时两手保持朝头侧伸平的状态,脚先进,指导检查者深呼吸、屏气,此时进行扫描。获取图像数据上传到系统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等方法处理。自横断面、斜面、矢状面等进行阅片。
1.3.2 MRI 诊断
使用扫描仪(生产企业:飞利浦,型号:3.0 T)与相应配套线圈进行常规矢状位下和冠状位下的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针对患肢膝关节、踝关节等处做矢状位、冠状位与轴位的扫描,检查膝关节时,患者仰卧位平躺,膝关节外翻10°~15°行常规检查。SE 序列T1WI 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R 为600 ms、TE 为200 ms;STIR 序列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E 为90 ms、TR 为200 ms;T2WI 扫描参数设置如下:TE 为100 ms、TR 为4 000 ms;扫描层厚、间距、矩阵分别设置为3 mm、3.3 mm、245×245。
由两名骨科医师综合检查伤情等情况,作出最终统一的诊断,手术或关节镜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图像观察者委派两名有着超过2 年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采取双盲法观察,即将患者姓名随机分配给观察医师,且观察医师并不了解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隐匿性骨折诊断评价依据:CT 观察到骨皮质连续中断或发生骨碎片移位,骨小梁有清楚骨折线;MRI 可见骨折线为低信号,于T1WI 及T2WI 上皆表现出不规则线状、条状或者是网状,T1WI 为低信号影,T2WI 呈高信号或者是低信号周围高信号;骨小梁骨折线清楚,亦或是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①观察骨折发生位置,比较CT、MRI 的检出率,检出率=CT/MRI 检出例数/金标准检出例数×100%;②记录影像学有关指标: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等,检出率=CT/MRI 检出例数/金标准检出例数×100%;③比较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使用哈尔滨市第二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为百分制,非常满意为≥85 分,基本满意为60~84分,不满意为≤59 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④结合不同损伤累及部位,将各部位隐匿性骨折分成3 型:Ⅰ型为隐匿性皮质下骨折(骨皮质并未受到损伤),Ⅱ型为隐匿性骨皮质骨折,Ⅲ型为隐匿性骨软骨骨折。
92 例拟诊为隐匿性骨折患者,经手术或关节镜诊断76例(82.61%),其中腕关节骨折30 例、踝关节骨折20 例、膝关节骨折10 例、肘关节骨折9 例、肩关节骨折5 例、髋关节骨折2 例。
MRI 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较CT 检出率高,具体数据表现为MRI 检出准确率94.74%高于CT 检出准确率72.36%(P<0.05)。见表1。
在76 例明确诊断的隐匿性骨折中,MRI 检查对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及软组织影主要影像学指标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0.05);具体数据表现在CT 的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检出率分别为67.39%、66.30%、65.22%、63.04%,MRI 的双边征、骨质破坏、充气征、软组织影检出率分别为78.26%、77.17%、79.35%、76.09%。见表2。
在接受检查的92 例患者中,患者对CT 方法的满意度较对MRI 方法的满意度低,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隐匿性骨折于MRI 的T1WI、T2WI 上均呈现为低信号带,具体分型:Ⅰ型患者53 例,观察到骨折线并不清晰,骨皮质、软骨未受累及,T1WI 为低信号表达,T2WI 序列为片状高低混杂信号,STIR 像为明显的高信号,较于其他序列更为显著;Ⅱ型7 例,观察到线状、放射状等低信号影,牵及至骨皮质,骨皮质低信号带中断;Ⅲ型10 例,关节软骨骨折、断裂骨折线以及软骨形态不规则,或见临近关节软骨为缺损表现。
四肢作为人体活动、承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较于身体其他部位更容易发生骨折。由于骨关节结构较大、骨折不彻底、骨折线的显示不够明显,常规X 线片检查很难显示出骨折线与移位情况,而CT、MRI 则是临床两种应用比较广泛的骨折诊断方法。
CT 通过容积式的采集方法完成诊断,CT 检查有扫描迅速、范围广及分辨率高等应用优势,可规避解剖结构带来的重叠影响,明确显示骨折发生部位及四周骨碎片影,为临床诊断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但是CT 诊断的骨折平面透亮度低,对骨折线走形成像效果差,这是其诊断局限所在。
MRI 亦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常用方法,无论是对软组织、软骨还是骨骼都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显示出骨折发生位置,并提供其形态与四周软组织损伤情况,并且通过图像重建,可在多层面下提供骨碎片与骨折线信息,能使临床医师良好和全面地了解骨折发生位置、波及范围、病灶四周软组织受损情况,由此有效判断、定位骨折位置。MRI 检查利用T1WI、T2WI 产生的变化来观察骨显像信息,若出现骨皮质T1WI 表现为条线状低信号、不规则线状情况,或者是T2WI 表现为高信号,那么就可以确诊为隐匿性骨折。
本研究显示,MRI 较CT 对隐匿性骨折的临床检出率更高,尤其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上,因该处存在较多重叠,CT 检查在此便体现出其诊断局限性,很难确切显示骨折信息。而MRI 则能良好地显示出隐匿性骨折双边征、充气征、软组织影等影像学指标信息,快速定位骨折位置,有效避免关节结构重叠造成的诊断影响,清晰显示出隐匿性骨折的骨折线走向与移位,为临床医师做出准确判断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分析MRI 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高于CT 原因有以下几点:①CT 在诊断骨折线走行方面有着一定难度,然而MRI 通过多序列的诊断方式,可以动态观察骨折线位置;②MRI 可以清晰显示出血及骨髓水肿信号信息,提高了诊断准确率;③当隐匿性骨折伴有骨质疏松等征象时,想要通过CT 进行诊断,有一定难度;④针对胫骨上端等部位的骨折进行MRI 检测有着独特优势。
王杨的研究结果显示,CT 检出隐匿性骨折、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关节面软骨破损及水肿、韧带损伤、半月板软 骨 损 伤 率 为53.30%、40.00%、0.00%、0.00%、0.00%、0.00%,MRI 检出率为100.00%、90.00%、40.00%、30.00%、33.30%、26.70%,由此得出结论,MRI 诊断隐匿性骨折的准确率比较高,针对疑似隐匿性骨折者可通过CT 实施MPR 成像处理,扁骨或者不规则骨的隐匿性骨折则需要进行MRI 检查。可见,MRI 在隐匿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综上所述,MRI 与CT 诊断隐匿性骨折时,MRI 的临床检出率更好,可清晰显示出骨折影像学特征,建议作为检查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