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要】如厕是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活环节,也是幼儿园生活教育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一个幼儿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为此,教师需要创设干净卫生、温馨适宜的如厕环境,让幼儿愿意如厕;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教育让幼儿了解如厕的好处,掌握如厕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如厕环节;自理能力;卫生习惯
一、如厕问题分析
(一)幼儿还小,没有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
如厕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可能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它对3岁左右的幼儿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如厕这个活动充满了精细动作的尝试和练习,而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手部力量和手部精细动作尚未发展好,手眼协调也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所以要他们去完成脱裤子、蹲下来、穿好裤子等一系列动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二)如厕环境的改变,加大幼儿的心理压力
幼儿从熟悉的家庭过渡到陌生的幼儿园,他们的心里是紧张的、害怕的、退缩的、缺乏安全感的,因此有的幼儿有尿意宁愿憋着也不愿意去洗手间上厕所,有的幼儿家里是坐便式的如厕器具,而幼儿园是蹲便式的如厕器具,面对这样一个幼儿没有接触过或者比较少接触的如厕器具,幼儿不知道如何使用,因此也不想去上洗手间。
(三)家长的包办代替,幼儿缺乏动手的机会
有的幼儿在家可能是由两个或者多个家长共同照顾,幼儿被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当幼儿有需求时会得到及时的满足和照顾。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多数家长们不放心幼儿自己如厕,担心幼儿不会或者擦拭不干净,大多时候家长直接干预、包办代替,幼儿缺少自主如厕、自我服务的机会。
二、教师指导策略
针对以上观察幼儿如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自己的思考,尝试总结出以下三点方法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绘本等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并且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是模仿为主。因此,笔者借助直观形象的视频和绘本进行教学,旨在让幼儿了解到如厕是人的生理需求,知道当自己有便意的时候要及时去排便,并且懂得及时排便的好处。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绘本,幼儿还能知道如厕的方式男女是不同的,帮助幼儿初步建立性别意识,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绘本让幼儿知道如厕之后应该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阅读绘本有:《我要拉粑粑》《我会上厕所》《妈妈我要尿尿》《出发,尿尿消防队》《出发,便便救援队》等。
(二)创设温馨适宜的如厕环境,减轻幼儿的心理负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合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水平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在指导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衛生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如厕方式时,创设出适宜、有指导意义和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幼儿行为的如厕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帮助幼儿消除恐惧,让幼儿感觉像是在家里一样,能够在自主、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如厕,从而真正发挥环境的教育意义。通过观察幼儿如厕,发现部分幼儿在蹲下来小便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裤子尿湿,有的幼儿大便后不会正确使用便纸,用了很多纸巾但是还是没办法擦拭干净,并且用完纸巾后,纸巾总是掉落在地板上,造成污染和浪费的现象,还有部分幼儿在自己以往的生活过程中,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到蹲便式的如厕,所以他们不知道怎么上厕所。因此,笔者通过创设如厕流程图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脱裤子、如何蹲下以及蹲下来的时候脚应该怎么放和手应该扶在哪里,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感知到如厕的方法。
(三)家园合作,帮助幼儿掌握如厕方法
幼儿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能只有幼儿园加强培养就可以了。除了幼儿园的培养,还需要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家长不能再包办代替,不能帮幼儿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而应该放手、鼓励幼儿自己完成、自我服务,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发展,在自我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除此之外,家长也应该像幼儿园教师一样,耐心地“一对一”地指导幼儿自主如厕,及时纠正幼儿不恰当的如厕行为,家长要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家长需要转变观念,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自我服务和锻炼的机会。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适宜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更好地提升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结束
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式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转变观念,需要教师放手,给幼儿提供一个自我服务的机会,给幼儿提供一个宽容、自由、自主的环境。只有我们相信幼儿,相信幼儿的发展潜力,那么幼儿定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孙楠.小班幼儿如厕环节的组织策略[J].幸福家庭,2020(20):33.
[2]陈海玲.小班幼儿文明如厕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8):20.
责任编辑 陈 洋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