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明 王园
【摘要】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其不仅关系到高中学生的高考成绩,还关系到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生活化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及小组合作教学等几个角度出发,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而不仅仅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数学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时,就需要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构建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只有真正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高中数学知识学习与探索当中.反之,如果学生对于高中的数学知识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即使数学教师再努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也难以见到成效,由此可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开展高中数学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知道,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抽象,而且逻辑性较强,这也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提高了要求,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倍感吃力.对此,数学教师就要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一课时,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趣味化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1=3”,然后要求学生添加一笔保证该式成立.因为学生以往学习的都是等式,没有接触过不等式,所以多数学生依旧从等式的角度进行考量.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这是脑筋急转弯,这样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面对脑筋急转弯普遍存在较高兴趣.如此一来,一些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就会提出将等式变换为不等式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于不等式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了铺垫.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中数学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深度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如此便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其实,基于“学以致用”的考量,如今的高考题也在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转化,这样除了能够更加精准地检验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之外,也强化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时,首先要提前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做好课前的教案设计准备工作,而不是到了课堂之上随意发挥,这样不利于提高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其次,数学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生活化课前导入、生活化课中教学及生活化课后作业.可以说,这三种教学形式贯串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开展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而不必完全按照课前导入、课中教学及课后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一课时,数学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高考成绩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同学们,假如你们高考都考上了重点大学,那么保证实现这一结果的充分条件是什么?”学生:“是努力学习.”老师:“没错,那么老师到中午了还是一点也不饿,保证这一结果的充分条件是什么?”有的学生:“早上吃得多.”有的学生:“老师的胃不太好.”老师:“两种思路都正确,因为从早上吃多了或者老师的胃不好都能够推导出老师中午不饿的结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并没有直接从数学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而是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这样既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充分条件的学习与认识,同时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充分条件的思维认知,因为学生对现实生活更加熟悉,所以其在接受生活当中的理论内容时也就会更加轻松和容易.虽然数学教师向学生讲述的是生活,但是高中数学知识的认知理念已经包含其中.这里教师还需要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因为数学教师通常都是为学生布置书面化的作业,而且高考题目也是以书面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數学学习能力进行考核,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后作业布置形成引导,即多数布置书面作业,很少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而这不利于锻炼和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集合的概念”一课之后,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班级学生所能构成的集合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作业以学生自身为内容,不需要学生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能够深化学生对于集合概念的理解.
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教师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传输高中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认识.但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不同于日常的课堂提问教学,因为日常的课堂提问教学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利于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逻辑性认识.数学教师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提问教学,进而保证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效果.
具体而言,数学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提问教学的开展形式.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以知识的正向传输为主,学生都是坐在讲台下被动地接受知识.问题引导教学与之正好相反,其是通过数学教师将知识转变成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高中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在课前需要对问题的设计进行思考,否则难以保证在课堂上始终把握学生的学习思维.此处依旧以“集合的概念”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上直接提问学生:“同学们,什么是集合?”学生:“集合就是把大家聚合在一块.”这是学生从集合的生活化角度出发给出的答案,虽然与高中数学的集合概念相通,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此时,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深一步的提问.老师:“说得很好,但是同学们所说的‘大家’具体指什么?”学生:“‘大家’指的就是我们自己或者需要聚合在一块的所有人.”这里教师应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而不是直接否定,因为鼓励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接下来,数学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还能不能指代其他内容呢?或者说集合就是单纯地指人的聚合吗?”学生:“不会,范围应该更广.”老师:“没错,那么还能指代其他什么内容呢?”数学教师深入性地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和学习方向.
四、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指的是数学教师通过小组划分的方式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还能够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需要先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合作探究问题,而且该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否则不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合作探究.以“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类型,并举出相应的实例.数学教师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部分数学教师会按照前后桌对学生进行分组,但是这种分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为了保证合作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展开深入地沟通和交流,数学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以此保证学生之间展开更为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完成小组划分之后,数学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巡场监督,以了解学生的合作探究思路,也可以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引导.在学生合作探究结束之后,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类,并注意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和深入性的教学.
五、身份转化教学
身份转化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探索,即学生替代教师展开高中数学知识教学,而教师坐在讲台下倾听学生的讲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当老师的愿望,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讲解能力.但是教师需要事先告诉学生次日的课堂教学将由学生自主展开,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度,也能够极大地保证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二元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身份转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正式上课时,教师随机抽选学生上台讲课.在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聆听,因为学生的讲课经验不足,所以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先不要加以干预,更不能嘲笑学生,否则就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讲解积极性,甚至会打乱学生的讲课思路,可以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知识学习理解的表达,尽管其中可能存在错误,却可将自己的知识学习问题彻底暴露出来,而这也为教师后续展开教学提供了方向.当然,教师可以不只邀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课,可以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上台讲课,或者让学生分别就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如此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保证了身份转换教学的公平性.最后,教师应针对学生讲课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错误进行修正,同时针对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身份转化教学成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如此才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效.
六、微课辅助教学
微课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展开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只是其时间相对较短,阐述的内容较精,所以称之为微课.微课既可以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安排在课后,课前微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则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例如,在教学“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一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将这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整理,使得學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有所方向.在本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重点设计成微课,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制作微课,以做补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微课学习.因为网络当中的微课信息极为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性的微课学习.又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思维不同,所以其可以在网络中搜索与自身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微课进行知识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当然,学生也可以自主进行微课设计,并上传至网络,分享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经验,满足学生自身的学习成就感和荣誉感.
总而言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课堂构建并不简单,其需要数学教师真正从学生的知识学习角度出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深化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保证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丰芹.浅析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高考,2021(6):133-134.
[2]张则惶.基于数学文化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9):81.
[3]翟爱红.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如何发生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7):32-33.
[4]陈旭.以“深度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下),2019(8):200.
[5]房兵.关于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36):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