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协和小学 刘默芝
“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比较普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讲解、示范、练习”只重视技能学习,忽视了身体素质练习的重要性。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动作的认知、联系和完善这三个过程,而运动技能完成的质量,需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在“讲解、示范、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运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而“学、练、赛+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体育课程理论,为体育教育的发展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营养和膳食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及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从近年来中小学国家体质测试结果来看,现阶段青少年体质呈下滑趋向,体育课作为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却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表明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寻求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当下国情和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的提升不能全靠教师“教出来”,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练出来”。随着肥胖率逐年上升,目前的课堂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无法让青少年达到锻炼和控制体重的效果。因此,本研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提出了“学、练、赛+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拓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从而保证学生能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到提升体质健康的目的。可见,该教学模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推广及借鉴作用。
本文借助数据平台,通过“体育专业”“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改革”“身体素质提升”等词条,检索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同时关注国家对体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改革,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协和小学一年级7班和一年级5班教学实践为对比案例,研究分析实施“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在跳绳技能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变化。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需要教师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寻找另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的课堂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无法让青少年达到锻炼和提高体质的目的。因此,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把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拓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从而保证学生能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到一定量的练习时间和密度后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和提升体质健康的目标。“学、练、赛+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体育课程理论,也为体育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1.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明显上升,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青少年肥胖问题不断凸显,6 17岁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及强度不够都会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体育锻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但在当前,体育课仍然是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明确保证体育课时: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不少于4个课时,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不少于3个课时,高中每周不少于2个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然而青少年体质测试结果却告诉我们,在体育课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同期望的结果还有很大的距离。
2.“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影响
衡量一节体育课好坏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即“汗”“乐”“会”“用”。“汗”,就是在体育课一定要流汗,通俗来说,是否流汗代表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如果大部分学生在上完一节体育课后没有流汗,某种意义上就说明这节课的运动强度和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乐”即学生在体育课要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而不是枯燥呆板地学习某项技术动作,尤其是小学阶段,享受到快乐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是整个体育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会”,不仅要求学生习得一定的动作技能,还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掌握锻炼的方法。最后的“用”是要使学生将课堂上学会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并且能举一反三,主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从所要达到的效果上看,体育课程中“学、练、赛+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就是“汗”“乐”“会”“用”。
1.对“学、练、赛+身体素质”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模式的深化开展,各地各市从体育研究员到一线体育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前进,对“学、练、赛+身体素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中能否“学会、熟悉、运用、提升”且学练结合、赛训并重,是主要的衡量指标。
2.“学、练、赛+身体素质”的概念、作用及重要性
“学”是体育课堂技能学习的开始部分,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在大脑中形成对动作的初步理解,包括动作的名称、过程、动作要领及身体参与的肌肉运用,这一阶段学生会在脑中构建动作模型,记住动作的概念及要领,开始尝试动作,但动作会不稳定、不准确,动作步骤和结构紊乱,简单模仿动作,未能正确运动身体肌肉和关节,存在动作不协调。
“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多种形式的练习,它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生对动作技能从初步理解到内化吸收的过程,是技能学习的第二个环节,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核心阶段。在这部分,学生会将学习阶段初步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断地细化,使动作各个要素相互融合、连接,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不断提升。
“赛”是指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比赛,包括单人比赛和团体比赛,“赛”可以检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学”和“练””中掌握的技能可以通过“赛”来检验,还可以通过这一环节使其得到精炼和提升。
“身体素质”是指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敏感性和灵活性。身体素质是衡量一个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身体素质的提升,对身体体质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中增加身体素质训练能有效提升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研究表明,60%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THR)运动强度、36% 74%运动密度的运动负荷是维持身体基本运动能力的最小阈值,55% 74%的运动密度是引起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的最小阈值,75%以上的运动密度是健康促进效应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价值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身体素质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3.“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以协和小学一年级7班跳绳教学第一课时来设计“学、练、赛+身体素质”内容(见表1)。
表1 “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内容
4.“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实施结果
本文选取协和小学一年级7班和一年级5班跳绳教学为样本,把实施“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的一年级7班的跳绳成绩和实施“示范、讲解、练习”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年级5班跳绳成绩进行对比(见图1、图2)。
图1 跳绳教学前数据对比
图2 跳绳教学后数据对比
由表中可知,在未开始教学前,5班的一分钟跳绳成绩比7班的更好,5班跳17个以下(不及格)的只有2个,而7班有4个。通过三个课时的教学,重新测试一分钟跳绳成绩,7班的成绩有明显上升,且在87 102(良好)这个水平的人数居多,能跳到103以上的人数增加了很多,17个以下不及格的人数只有1个,证明“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并脚跳绳的锻炼和提升。
从抽样结果来看,在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样本数据较传统教学模式的样本数据有较大的提升。由此可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把各个环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遵循了这个规律,形成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真正做到学生自主的学,有趣的玩,真正的用,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达成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1.构建了“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把各个环节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从运动密度和强度来看,运动密度在72% 75%,运动强度在1.7左右,平均心率138次/分,课堂效果达到最优状态,在技能有效提升的基础上还能达到提升体质健康的目的。
2.“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从体育课的作用来看,体育课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选取样本进行教学对比后,我们发现“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在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下能完整有效地将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会”“用”“乐”“汗”。因此“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1.利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内容、时间和组织形式
结合每项运动技能的特点更加合理地安排各项运动技能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内容和组织形式,从目前课堂分配来看,“学”做得最好,增加“练”的时间,运用单人或者小组形式,增加“练”的多样性,加强“赛”的环节。“赛”才是检验运动技能水平最重要的手段,不仅要在课堂上多加比赛,在校内外都可以组织和开展比赛。“身体素质”对各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关键作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
2.根据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提升对家庭锻炼的重视程度
家庭锻炼对学生体质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部分父母只重视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对于家庭体育锻炼不重视、不配合,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反应出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家长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家庭锻炼,培养孩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依据“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提升学生体质的目标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杜绝体育教学的随意性,依据“学、练、赛+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形成完整的教学环节。保证学生的个人练习密度达到60% 75%,全班练习时间达到30分钟,平均心率要达到135±5次/分,课堂中达成“会”“用”“乐”“汗”,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提高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