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紧密联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准。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领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能。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不足之处,未全面贯彻落实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及发展。因此,本文围绕新课标下提高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途径展开研究,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新课标;时空观念
随着教育领域的繁荣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获得显著地位,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历史思维、情感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课堂是彰显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具有关键意义,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更加理想。早期的高中历史教学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帮助学生了解相应的史实,并不注重培养学生价值观及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缺乏明确、有层次的目标,从而导致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历史属于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是所有学生学习发展道路上的必修课程,历史学包括三种社会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重点,认识功能是前提,借鉴功能是目标。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明确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属于“习史使人明智”的真实写照[1]。随着教育领域的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刻不容缓,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往往通过历史课开阔自身的历史视野,所以学生必须高度重视高中历史,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历史学习中,形成灵活性的历史思维。由此当学生毕业后,自身吸收的历史知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二、统编版教材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衔接点
(一)思想指导——统领全局的唯物史观素养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其不仅属于五大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高中统编版教材的核心。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历史教材具有重要作用,引领学生回顾我国的历史事件,在不同史观的指导下,历史教科书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所以唯物史观引导的高中历史教材较为特殊,无论是课程内容的任何一方面,都与唯物史观素养息息相关,为人们探索唯物史观素养指明新的方向。
2017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围绕唯物史观进行阐述,认为唯物史观处在历史观与方法论的范畴内,主要作用是使人们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彰显出历史客观基础。可见,唯物史观素养存在两种内涵,首先,历史观是唯物史观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理念,是学生积极看待历史的基础;其次,方法论侧重于唯物史观包含的内容,与一系列科学方法相关,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技巧的有效途径。
(二)体例编排——回归构建的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的组成部分为三点:分别是人物、时间、空间,历史是在某一时间段某个人物做出的活动,所以“时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2]。明确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性时,时空观念具有显著作用,也属于本质体现,不仅能够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还可以充分了解历史规律。自从通史体例教材再次投入使用后,更加彰显出时空观念的价值,课程内容与教学对其重视度不断提升。在高中統编版教材中,主要以时间叙史为主,提升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契合度,避免时空观念培养渠道较为单一,为高中历史教育增添新的生机。
(三)内容呈现——循序提升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2017年高中新课标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定义是“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将历史解释素养定义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由此可见,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历史解释则是史料实证完成的最终表达,历史解释必须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
由于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无法重现,不可重来,所以承载着过去信息与记录的史料就是我们重构与还原历史的证据,解释历史的依托,“获取和检验‘史学的真实’,只能依据保留着过去实况信息的史料,而不可能是过去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依赖于史料”,强调史料的价值,是历史学科特性的要求,通过可靠的史料,无限靠近真实,则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永恒目标。因此,对于史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严格的考证与辨伪,不仅是学生必备的历史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批判意识、逻辑意识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的内在要求。
(四)价值引领——彰显底色的家国情怀素养
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属于最高境界,是价值目标的写照,主要是为了通过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帮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确保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相一致。家国情怀是五大核心素养的重点,因为只有家国情怀涵盖了情感、态度这两项因素,并与价值观相关联,是高中历史教育热切追求的重要目标[3]。所以,为了使高中历史教育更加完善,高中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家国情怀,树立较强的家国情怀意识,感悟家国情怀的魅力与内涵,使家国情怀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确保学生能够被深深感染。
三、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并未理解历史核心素养
一些历史教师并未透彻理解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教学时出现了两个比较严重的误区,一个是核心素养的目标化,另一个是核心素养的功利化。这两个误区大大降低了核心素养的使用价值,导致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必须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碎片化”教学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
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碎片化”教学现象,这种“碎片化”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支离破碎,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生能力的整体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消除教学“碎片化”现象是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教学方式单一、陈旧
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大多数历史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不用考虑学什么、为什么,只需要认真听讲,抄写笔记。教师多是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导致学生只能学到表面知识,学习兴趣低下,同时教师也缺乏教学技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历史教学内容总量多,存在难度
部编版教材试行后,历史教学内容总量有增大的倾向,上、下两册必修课本增加了许多学习要点。此外,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也比较突出。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初中历史学习未能为学生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自身素养不高,学校未设立相应的教师专业培养机制,导致历史教学难度增大。
(五)评价方式仍以纸笔测验和关注结果为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但现行的应试教育仍是阻碍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原因,考试压力导致教师难以花费精力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排演历史剧的活动难以常态化实施,教师需要在前期做很多准备,缺乏充足的时间。
四、新课标下提高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制订科学、明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对教学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制订科学、明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确保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向不会出错,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首先,教师应以目标的指向性错误为出发点,对此进行不断改正,转变以学生行为目标为主的局面,采用更加有效的表达方法,即使动用法。例如,在“郑和下西洋”的教学中,主要通过郑和下西洋使学生了解到当时我国是科技水平最领先的国家,帮助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形成“我是中国人我骄傲”的观念。其次,教师应分析如何提升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将这些措施落实。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历史小论文的任务,在阅读学生历史小论文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家国情怀,分析学生是否具有灵活的历史逻辑思维,从而实施更加针对性的教学。最后,教师应使五大核心素养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领域提倡整体性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各个方面的培养目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不可较为盲目,杜绝僵化套用的错误方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统编版高中教材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打破以往模块化编排方式的局面,以通史的编排方式为主要手段。出于对实际教材的考虑,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为前提,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彰显出本课时重点。
首先,教师应以课中各子目间为切入点,明确彼此间存在哪些逻辑关系;其次,教师应分析哪些内容可以删减,哪些内容需要保留,统编版教材内容较为多样化,有的地方十分简略,所以在教授重大历史事件时,教师无需再次讲述学生与已了解过的基本史实;最后,教师应分析哪些属于重点内容,对此详细说明。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这一课不仅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关,而且还涉及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知识点,三个子目之间体现出层次性[4]。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制作思维导图与表格,以不同视角分析武昌起义的内容,了解中华民国建立时多方的各种表现,全面分析多方因素,降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另外,课文中没有详细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内涵,教师应帮助学生展开细致的解读,不仅体现在积极意义方面,还需阐述辛亥革命带来了哪些局限性,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提供保障。
(三)合作探究,突破学习重难点
良好的歷史课堂要求明确学习重难点,使教学层次更加清晰。对于课本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高中历史教师应了解难度所在,提前制订科学、合理的突破方案,全面贯彻时空观念,以史料探究为主要手段,从而实现突破重难点的目标。在开展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链形式。
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将五四运动的知识点制作成图片、视频为学生播放,或者为学生播放有关五四运动的电影,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在观看完图片、视频、电影后分享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五四运动的内容,探讨环节完毕后,鼓励学生进行展示,给予学生一定的认可及表扬,使学生更有自信心。
(四)关注热点,渗透历史核心素养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分析,其与“立德树人”要求息息相关,渗透历史核心素养十分必要。高中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师生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历史问题,与其他同学分享自身的历史感受,确保所有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中发光发热。“主题+问题链”式教学法是目前教学领域所提倡的,该教学法要求拓展课堂知识,注重情感价值观的融入,是培养学生价值观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关键途径。
仍然以“五四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应从时政热点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起讨论五四运动的特点,存在哪些实际意义,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思考五四运动的历史内涵,以全新的思路研究历史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5]。此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展开讨论。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提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以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无形之中形成家国情怀。
结束语
新课标下提高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历史核心素养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健康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以历史课堂为载体,使其与历史核心素养有机结合,不断学习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行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并且,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带来现代化的教学,在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历史学科素养,强调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当作教学重点,使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赵伟.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情境教学策略研究[D].喀什大学,2020.
[2]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33-39,20.
[3]陈淑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13):61-62.
[4]张艳梅.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52.
[5]李丽欣.基于统编版教材的初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20.
作者简介:赵静华(1973— ),女,汉族,吉林大安人,吉林省大安市第六中学校,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