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文
摘要:灌输理论对于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灌输理论源流、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灌输理论与融入机理有内在契合之处,尤其灌输理论中所内蕴的从自发到自觉、从内化到外化、从方法论到方法等一系列指导思想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突出表现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四位一体”融入目标的设定,理论建构、教育教学、青年成长等三方面规律的统合,以及贴近时代发展实际、课程教学实际和青年大学生生活实际等方法遵循。
关键词:灌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2)04-0120-07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提取智慧是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途径。灌输理论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基本遵循。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灌输理论的指导。探索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首先要从灌输理论中获得丰富学理滋养,深入探析理论转化为思想武器的内在规律,为破解融入工作的瓶颈性难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一、学理肇源:掌握灌输理论的核心要义
(一)灌输理论的源流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无产阶级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俄国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也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灌输理论创立过程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普列汉诺夫、列宁等均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学界对灌输理论“首倡者”的看法并不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个体说”和“集体说”两类。
“个体说”从时间维度定位灌输理论发起人,有的认为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德萨米,理由是其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有类似观点表述;有的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因为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提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这里的“理论掌握群众”观点与灌输的理念相契合;还有的认为考茨基于1901年在谈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新的纲领草案中就提出了“灌输理论”的雏型,而且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也强调考茨基说过“一段十分正确而重要的话”[2]325;当然更多的学者还是倾向于最早将“灌输”这个词引入政治教育领域的是列宁,因为正是列宁在《怎么办?》中对灌输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之后,才使得理论界提高了对灌输的重视[3]。
“集体说”则从整体视角出发,认为灌输理论的创立者可统合认作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际上分别从不同方面对“灌输理论”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灌输理论”的思想源头来看,无疑可以而且应该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从“灌输理论”的理论化过程来看,其首倡者是考茨基(这种观点更符合目前科研成果认定和评价的一般标准);从“灌输理论”在理论上的完善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其社会影响的扩大来看,这又要归功于列宁[4]。本文观点倾向于“集体说”,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正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才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诞生的科学理论,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全面阐释了为什么要灌输、怎样灌输以及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等一整套理论体系。鉴于列宁为灌输理论作的巨大贡献以及后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更多是在列宁创设的理论框架下进一步丰富和运用灌输理论,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列宁经典著作《怎么办?》,立足问题逻辑视角,尝试从三方面解读灌输理论的内涵。
在理论前提上,灌输理论创立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革命的理論,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2]311,另一方面是“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317。灌输理论的逻辑起点始于对自觉性与自发性关系的关注。按照列宁的论述,自发性与自觉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甚至原始的骚乱本身就已表现了自觉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觉醒”[2]317,另一方面自觉并非自发的自然发展阶段。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放任自发发展,结果“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317,而不能形成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革命理论,由此得出结论,“群众的自发高潮愈增长,运动愈扩大,对于社会民主党在理论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方面表现巨大的自觉性的要求也就愈发无比迅速地增长起来”[2]339,进而为灌输理论提供了靶向。
在实现过程上,灌输的实质是一种由外向内、由自发到自觉提高工人群众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教育活动。灌输的主体是社会民主党、知识分子与革命家组织,通常以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灌输的客体是工人群众,灌输的方法是宣传、鼓动、全面的政治揭露、号召以及“社会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2]315,灌输基本遵循的是“同自发性进行殊死的斗争”[2]327-328,最终实现外在影响因素作用于工人群众,从而不断增强工人群众的社会民主主义意识。
在目标旨向上,灌输的落脚点就是善于利用每一次事件来向工人群众说明社会主义信念、民主主义要求以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用党的先进理论和革命精神对工人群众积极开展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工人群众的政治意识,不断克服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大大提高工人运动的自觉性,逐步将无产阶级中一批又一批的阶层激发起来并吸引到社会民主党阵营中来,将每一个特别有才能的工人发展成为职业的鼓动员、组织员、宣传员、交通员和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不断培育共产主义新人。
(三)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
灌输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原理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自20世纪初列宁系统阐发灌输理论以来,学界对于灌输理论的争议与质疑一直没有中断,主要集中在灌输的首倡者是誰,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灌输是否持肯定态度,为什么要灌输,怎样灌输,列宁所提的灌输理论今天是否已经过时,灌输是否具有强制性,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与西方学者所提的灌输有何区别,灌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灌输的本质是什么等①。综合分析林林总总的争议与质疑,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学者们对于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认识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其他问题。进一步说,灌输理论所强调的“从外面灌输”到底指的是方法论还是方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事关对灌输理论精神实质的把握,而且关系到灌输理论的传播效力与价值依归。
当前学界关于灌输理论精神实质的论述主要包括三种学说:一是“方法论说”,其认为灌输是相对于“自发性”而言,作为一种原则、方针、理念、理论、动态过程和传播规律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世界观,而不是具体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对此都有过重要论述,认为灌输实质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和掌握群众,因此灌输教育在新时代既不能削弱,更不能抛弃,必须加强②。二是“方法说”,其认为灌输式的教育是一种压迫教育,是一种使人丧失人性的教育,由于缺乏实效逐步成了较为单一、呆板的灌输教育模式,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是在某些方面不一定靠得住的信仰和价值观,其方法主要是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中充斥着有意无意的灌输,为减少教育中的灌输,应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对话。当代国内外几乎所有教育理论,无不把“灌输”远远抛诸脑后。因此要摒弃灌输式教育,主张对话教育③。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如果把灌输视为方法,很可能对实施科学的灌输带来各种负面影响。三是“方法论-方法综合说”,其认为灌输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只把灌输看成原则或方法,都是片面的,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理解。灌输理论既包含阐发灌输的意义从而确立灌输原则即为什么要灌输的问题,也包含灌输之方法即怎样灌输的问题[2]6。本文倾向于第一种学说观点,倘若回归列宁经典著作《怎么办?》不难发现,灌输理论重点关注的还是如何实现用革命理论武装工人群众、指导革命实践的问题,因此,灌输理论从整体上揭示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遵循。
二、理论借鉴:洞悉灌输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自发-自觉视角廓清融入目标的多维旨向
灌输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我们开展融入工作指明了方向,列宁在《怎么办?》中指出,“我们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就是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而把它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2]327。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总目标也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使之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人类关怀的时代新人,笃志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作出积极奉献。具体表现在:从理论维度出发,彻底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意涵,比较共同价值对西方零和博弈、文明冲突、普世价值等伦理观念的超越,消除青年大学生对理论的漠视和因受不良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谬误与迷茫,不断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感”,着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全面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定力和角色担当;从思政课维度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灌输原理,积极丰富思政课的教改理念、研究视阈和内容供给,持续积淀和夯实思政课理论基础,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过程中,对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特点与青年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理论化与大众化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统一,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融入维度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科学理论与传播载体的融合,既体现出理论对载体的方向性引领,又体现出载体在推动理论落地生根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要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彻底性,立足于关心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为青年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指点迷津,不断增长其才干,提升其责任感和理论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借助高校思政课平台,对标现实形势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不断推动理论落实、落细、落地,并在实践检验中逐步丰富理论内涵。
(二)内化-外化视角把握融入机理的作用过程
灌输不是天然存在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目的驱动下,由特殊主体向指定对象实施一定影响的实践活动,历经内化、外化的过程,最终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因此,灌输是有条件的,它产生的前提是理论与群众发生联系,动态过程离不开相关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的相互作用,考量标准是推动理论落地生根的效果达成度。本文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旨趣就是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被青年大学生所掌握,前提自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先要与当前社会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相联系,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相联系,如果没有这个联系,“掌握”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的生命力当然也会大打折扣,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5]。
灌输有它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融入同样也有融汇、融通和融合的过程。所谓融汇,就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性为切入点,努力寻求双方精准对接的效益最大化,积极创设二者良性互动的条件与氛围,为提升效果不断丰富载体和方法,进而向着推动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认知、理性认同、理想升华和使命担当的目标前进;所谓融通,就是在融汇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的交融与贯通,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主动创新传播方式和话语范式,推动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支撑,政策宣传话语与大众宣传话语相衔接,民族话语与国际话语相联通,拓展青年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全面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谓融合,就是结合政治要求、理论自洽发展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切实贯穿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讲义编写等各个环节,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生根作出积极贡献。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是浸润、延展和辐射的过程,换言之,是点、面、体相统一的过程,整个过程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成长、成熟、成才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所以要把每个阶段都铺陈好。
(三)方法论-方法视角推动融入方法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实践表征是从外到内,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和空洞乏味、脱离实际的说教。对于青年大学生个体而言,就是增强理论认知、形成理性认同,从而内化为理论自觉、外化為行动指南的过程,整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始于外部的灌输,推动青年大学生某种内在的自发向着指定的方向聚力,落脚点是理论的自觉和思想的升华,这就是科学思想、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灌输是一种原则和方法论,完成灌输任务还需应用具体的方法。时代在发展,灌输的主体、客体、载体和内容都有了新变化,具体的灌输方法自然要与时俱进。传统方法包括讲授、报告、演说等口头式的,也包括理论书籍、宣传报刊、通俗读物等文字式的,这些类似于列宁在《怎么办?》中所提的“宣传”“鼓动”等方法作用日渐式微,网络信息时代所独具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和虚拟性等特征令灌输方法向着渗透式、对话式、柔性化、隐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灌输理论的动态发展为融入方法的创新带来了重要启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要考虑时代趋势的风云变化,也要考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系的日益丰富,更要考虑融入对象的认知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期,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蓄势发力,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收益同在,全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悟更加深刻,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愿望进一步增强,专家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形成基础、科学意涵、体系建构、价值引领和实践遵循等诸方面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作为时代弄潮儿的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觉醒,摆脱权威、主动担当、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他们的认识视野已不再局限于与自己相关的生活范围,认识方式不再满足于上传下达、单向线性传播,认识结构也不再固化于学校教育所期待建构的“知识塔”体系,这些新变化既为融入工作创设了许多新条件,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融入工作的核心要义是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怎么教”的问题,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理论特色系统升级融入方法,是确保全面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释力、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启示:找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一)设立“四位一体”融入目标
灌输融入的起点是确立靶向。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总体上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体论,主要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溯源、形成过程、科学内涵、理论特点、重大意义和角色定位等相关内容,核心指向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身理论建构规律的探索,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系论,着重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两个大局”以及“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整合多方面发展要素,协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价值论,侧重阐释以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为主要内容的共同价值的洞察力、感召力、影响力和穿透力,以及对西方所倡导的文明冲突论、国强必霸论、零和博弈论的价值超越;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方法论,重点总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破解“世界之问”过程中所形成的战略思维、系统观念和主动意识的方法论意义④。
基于当前研究成果梳理,结合灌输融入机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设立四方面目标:一要设立知识目标,重点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础理论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问题,理想样态为借助理论教学促进青年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体系;二要设立情感目标,在辨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梦、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以及与“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中,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三要设立价值目标,通过深刻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内蕴的共同价值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契合性,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抢占人类道义制高点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夯实青年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认同;四要设立能力目标,总结凝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当中所蕴含的系统观念、战略思维和主动意识等方法论价值,提升青年大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论自觉的转化效率,全面加强青年大学生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宽视野、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引领方向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四方面目标既有特殊的价值指向,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融入过程需充分考量“三方面规律”灌输融入的关键是遵循基本规律。借助灌输融入机理的系统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本质上包含三个参与方:供给侧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需求侧为青年大学生,中介载体为高校思政课。融入过程取决于三方面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自身建构规律,主要包括理论内部结构要素的丰富与整合,理论外延的关系梳理与功能延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体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标“世界之问”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内蕴的“五个世界”的问题指向及其互动关系,整个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显著特点、历史地位及世界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起始阶段全面澄清,进而为后期融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点从对象化视角强调融入工作除了要遵循特定的灌输融入机制以外,还要按照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推进,既要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也要满足青年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要注重根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体系化、规范化和有序化整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7]三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突出表现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从指导思想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立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将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作为初心使命;从教学内容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应按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范式,进行基本原理专题化、一般理论问题化、具体理论生活化等系统性改造,全面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从教学过程来看,要找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政课融汇的契合点,疏导融通堵点,做实做强理论与教学相互融合这篇大文章,具体操作中还要做好微观知识点位与教学环节的有效对接,统筹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充分考量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生根。
(三)着重做好“三个贴近”
灌输融入的基本原则为联系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多个领域,想让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精髓和理论魅力,必然要在结合实际方面下足功夫,换言之,只有开展接地气的理论教学才能达成预期效果。鉴于灌输融入的需要,立足时空发展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一定要着力确保“三个贴近”。首先,要贴近时代发展实际。当今时代,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多极化态势愈加明显,文明互鉴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信息化潮流势不可挡;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现象有所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复燃势头日趋显著,国际社会风险系数持续拉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统观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兼顾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衍生的时代背景,也是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教学的时代境遇,只有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随时随地解答青年大学生的时代困惑,才能不断凸显理论的生命力与感召力。其次,要贴近课程教学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教材、进课堂是进学生头脑的前提。高校思政课主要包含四门主干课程,结合课程定位与内容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唯物史观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立场相通、观点相继、价值相契的特质,重点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与“自由人联合体”的区别与联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习近平外交思想专题全面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背景、形成过程和科学意涵,重点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但并不仅限于习近平外交思想范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以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世界人民福祉所作出的积极贡献,进一步佐证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以贯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结合2021版教材中“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等相关知识板块,重点讲清楚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再次,要贴近青年大学生生活实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教学只有对接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才能便于其掌握,进而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理论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对接青年大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需求,对于如何理解两种社会制度怎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问题必须给予正面回应,并在激浊扬清的过程中提升青年大学生反思批判的能力;二要做好话语转化,尤其要注重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转化,充分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解读“普遍安全”“荣辱与共”“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理论术语,有效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三要提高角色自觉,尤其在讲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等问题时一定要将青年大学生摆进去,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担强国使命,并立志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而不懈奋斗。
四、结语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灌输理论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的奠基性理论,其内蕴的从自发到自觉、从内化到外化、从方法论到方法等一系列指导思想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带来重大借鉴和实践启示,尤其在目标设定、机理挖掘和方法遴选等方面的思路牵引为我们设定“四、三、三”融入工作法提供重要理论遵循。其中“四位一体”融入目标突出运用分层与并进的思维重点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相互咬合不紧密的问题,“三方面工作规律”重点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内在机理不调和的问题,“三个贴近”重点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高校思政课对接过程中出现的不匹配、两张皮等问题。总之“四、三、三”融入工作法是灌输理论的实质,所涉三个领域横向相依、纵向协同,是上下配套、左右联动、前后衔接、系统集成的工作体系,诚然整个工作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目标、机理和方法等三方面要素,诸如环境、载体等互动环节是否涉列其中,互动规律有哪些新特点等问题都有待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中给予更全面的解析。
注释:
① 争议内容主要参考以下学者的研究:杨新宇、李菲、马力、陈占安、孙来斌、高岳峰、郭勤艺、姚菁菁、王立仁、李润海、左鹏、王效仿、韦冬雪、彭世国、涂俊礼、姜金林、申海龙、易强、王建中、王静波等。
② 本部分主要参考以下学者的研究:孙来斌、宋俭、程艳、熊伶、赵飞、陈选华、舒新、许醴、刘新跃、朱炳元、吴君、郭金创、金鑫、张耀灿等。
③ 本部分主要参考以下学者的研究:葛新斌、陈捷、李令清、邓毅、李秀娟、张正江等。
④ 以上内容主要基于以下学者的研究:陈曙光、石云霞、王公龙、刘方平、孙来斌、田鹏颖、梁占军、王伟光、秦龙、赵永帅、高地、刘同舫、卢黎歌、郑永廷、李慎明、金应忠、林伯海、秦宣、王义桅、颜晓峰、刘建军、宋才发、王永贵、张雷声、宋才发、郭凤志、刘奇葆、项久雨、骆郁廷、叶小文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 列寧.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王萍.关于“灌输理论”研究综述[J].探索,2005(4):135-139.
[4] 孙来斌“. 灌输理论”思想源流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9-123.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
(责任编辑:颜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