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耐挫力培养玩具设计研究

2022-07-18 06:04邓卫斌陈思妤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邓卫斌 陈思妤

摘要:文章通过剖析耐挫力基础概念,系统分析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归纳总结学龄前儿童的挫折种类,从符合用户年龄和认知需求出发,确定学龄前儿童耐挫力的培养方向,从玩具设计的角度探索学龄前儿童耐挫力的培养新方法,提炼耐挫力玩具产品的特征,探析适合学龄前儿童耐挫力玩具的设计原则,为学龄前儿童品质教育类产品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耐挫力;玩具设计;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TS95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4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自杀现象逐渐呈低幼化发展,国家和社会开始重视学龄前儿童的耐挫力培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幼儿园活动中除了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之外,还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勇于应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界学者开始探究幼儿时期开展耐挫力训练和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幼儿耐挫力训练大都集中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玩具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可以培养耐挫力的儿童玩具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具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市场缺口巨大。

1 耐挫力理论概述

耐挫力又称挫折承受力、抗挫力、心理弹性等,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发端于研究者关于逆境及危机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探讨[1]。最早对将耐挫力训练进行专业研究的人是著名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他于20世纪中期就率先开始研究抗挫折能力,将其界定为个体抵抗挫折后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力量,并展开了相关试验。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耐挫力理论的研究,都是基于挫折理论展开的。文章将其归纳为挫折成因、挫折引起的反应以及挫折的应对理论三个层面。

1.1 挫折成因理论

关于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挫折被认定为一种挫折情绪,涵盖挫折本能论、社会文化理论和挫折ABC理论。弗洛伊德、麦孤独是挫折本能论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是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思考挫折,认为个体的本能对挫折情绪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沙利文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交往有利于缓解挫折情绪的产生;著名的挫折ABC理论则认为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取决于个体对挫折的认知。挫折成因理论说明个体的认知和信念对挫折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对挫折的理解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反应与处理方法。在训练儿童耐挫力时,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才能对挫折有准确的理解。

1.2 挫折反应理论

不少国外学者研究挫折引起的反应,其中由多拉尔德、杜波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指出,挫折会导致个体产生攻击或侵犯性行为。巴克则认为个体受挫时,会产生一种防御机制。后来学者阿姆赛尔提出了挫折奋进理论,指出个体受挫后会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呈现积极状态[2]。自卑与补偿理论则认为个体在遇到挫折会产生自卑感,从而激发个体对脱离现状的强烈渴望,转向通过补偿行为来减轻自卑感。例如,家境贫寒的同学会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尖子生,这种行为便是补偿行为。补偿行为会转变成积极补偿和消极补偿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分析挫折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更应该关注儿童受挫后产生的情绪,加以合理引导。

1.3 挫折应对理论

为进一步完善挫折理论,有学者对个体应对挫折的反应展开研究。比林斯和穆斯提出了经历挫折后的三种应对形式:一是积极认知应对,指个体面对困难时持正面态度,从心理层面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压力;二是积极行为应对,指个体采取行动来解决困难;三是回避应对,是指个体企图用其他方式逃避挫折,缓解消极情绪。由挫折应对方式可知,不同个体应对挫折的反应不同,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训练和辅导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制定适合各阶段儿童的策略,引导幼儿掌握处理问题的策略,锻炼其抗挫能力。

2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与耐挫力培养

2.1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表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一直处于变化中,耐挫力的高低与儿童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联系,年幼的儿童对挫折的理解尚浅,对所处挫折情景无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不能有效抵抗挫折。为了更好地探究如何提升学龄前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应全面探究这一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文章将学龄前儿童划分为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三个阶段,展开详细分析,对其遭遇的挫折进行归纳和分类,如表1所示。

根据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的挫折承受力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态势[3]。其中小班儿童的耐挫力最差,这与幼儿离开家庭来到全新的环境、学习和人际交往都要重新熟悉有关,加上此阶段儿童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主要包括生活、语言和情感挫折。幼儿大都会选择用急躁的方式回应挫折,吸引成人关注。相比小班儿童,中班儿童不再因为一些需要耐心和持续性的任务而产生挫折感,大部分儿童不会害怕生活挫折。但面对学习和与他人交际领域的挫折,部分儿童仍存在畏难心理和逃避行为。中班儿童受挫时,可以做到适度忍耐,会用语言沟通的方式寻求成人的帮助,具有克服挫折的主观能动性。大班儿童的理解能力比前两个阶段儿童更强,具备对一些挫折情景客觀的认识,能够初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面对学习或交往中的挫折,如因为玩具吵架时,会尝试自己解决困难,明白自身意志和努力的重要性,利用已有的问题解决经验来面对新挫折。

2.2 学龄前儿童耐挫力培养方向

学龄前儿童各阶段身心发展迅速,经历的挫折种类和应对挫折的方式存在异同,文章以此归纳儿童耐挫力培养方向。

2.2.1 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

从幼儿常见的挫折归类来看,幼儿在步入幼儿园后,首先面对的是生活自理方面的新挑战,如独立穿衣、洗手、吃饭等,生活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成为幼儿树立信心的最初源泉。其次,幼儿的很多能力并未发展完善,在玩耍时不慎磕碰摔倒,在幼儿的认知中都会被归类为困难和挫折。对此,应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幼儿的耐力和意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2.2 增强幼儿的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

小班儿童多发生交往挫折,这是因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尚不完善,无法正确地向同伴传递信息和情绪,从而造成误解,产生挫折感。中班和大班的儿童则会因为合作和竞争时产生的摩擦而产生挫折感。因此,不少幼儿园教师会利用合作竞争的小游戏来锻炼儿童的耐挫力,减少幼儿交往时的挫折感。

2.2.3 促进幼儿智力发展,锻炼其解决困难的能力

学习是一项终生能力,幼儿的生活中充满学习,新的规则、新的游戏玩法、新的知识对于儿童而言都是挑战,需要依靠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来完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儿童的耐挫力,应该让儿童掌握解决困难的能力。

2.2.4 遭受挫折后的情绪安抚

幼儿受挫后的情绪是家长和教师应关注的重点,情绪的波动影响着幼儿对挫折的认知,合理的情绪安抚、排泄和移情可以改变幼儿应对挫折的行为。近年来,不少幼儿园都开始加强儿童心理咨询室建设,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基本原理和知识,辅以游戏的设计和玩具,引导儿童共同游戏,使儿童在互动中释放出因挫折产生的压抑情绪和消极的心理能量。

3 耐挫力培养玩具特征提炼

游戏法是教育学者和幼儿园推崇的常用且有效的培养耐挫力的方法之一,创设游戏情景,让孩子轻松融入游戏,比直接的言语教育更高效。玩具作为游戏的重要辅助工具,有利于儿童接受挫折教育[4]。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国内外对耐挫力培养玩具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根据前文总结的耐挫力培养方向,笔者归纳分析出耐挫力培养玩具的类别。市场上的耐挫力玩具大致可以分为建构类玩具、策略规划类玩具、竞技合作类玩具、情绪发泄类玩具。其功能特点如表2所示。

提炼耐挫力培养玩具的特征,具体为通过创设挫折情景,设置多重关卡,让儿童体验轻量的挫折感,认识挫折,通过个人的努力或者多人的合作,在游戏的乐趣中吸取挫折应对经验,提升耐挫力。

4 耐挫力培养玩具的设计原则

耐挫力玩具作为品质培养玩具,相比传统教育玩具,需要考虑更多内容,既要符合3~6岁儿童的发展特点,又要契合学龄前儿童耐挫力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龄前儿童特点和需要的耐挫力玩具。经过综合考虑,得出耐挫力玩具的五个设计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

学龄前儿童会被形式各异、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同时幼儿还不具备判断危险和规避危险的能力,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会以成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使用玩具,导致玩具成为潜在的危险产品。据统计,在儿童游乐中出现的事故,有16%都是因为玩具结构的不合理设计[5]。因此在耐挫力培养玩具的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安全性。

避免玩具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要在设计时仔细考虑玩具的造型、结构、材质等方面的安全性。在造型上尽量圆润,采用大圆角设计,避免意外刺伤或者划伤;在结构上尽量少用体积过小和零散的设计,添加透气孔,防止儿童误食导致窒息;玩具壳体不能过薄,厚度不够会导致玩具易磕碎,边缘太薄会使儿童被意外划伤;材料也要保证安全,玩具表面的涂层要采用安全、无污染的材料;在增设声光功能时,需要考虑声音的音量和闪光对儿童是否会造成伤害,过度的声光刺激会对幼儿的性格产生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儿童易激动、注意力难以集中。

4.2 体验性原则

耐挫力培养玩具的核心设计要素便是创设挫折情景,让儿童体验轻量的挫折感,因此体验性是耐挫力培养玩具必不可少的。体验包括感官体验、情感体验以及行为体验,遵循体验性原则,关注儿童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结合该年龄段儿童的思维、身体和社交等方面,制定符合学龄前儿童能力的体验性玩具。在设置玩具的玩法和关卡时,难度不宜过高,否则会使儿童直接放弃游戏,而难度过低又会使儿童丧失兴趣,需要循序渐进地使儿童适应难度。身体参与感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调动自身能力来体验应对遭受的挫折,既可以锻炼身体机能,又可以提升耐挫力。

4.3 互动性原则

将互动性融入玩具设计中,可以增强参与者的沟通性,大部分儿童都更容易在娱乐玩耍的环境中领会更多知识。互动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个体与玩具进行互动,也可以是个体通过玩具与同伴进行互动。在设计耐挫力培养玩具时,首先要考虑使用者与玩具之间的互动,如技术互动,增设语音交互功能,幼儿在完成某一项游戏任务时,提供语音鼓励,给予儿童及时反馈;功能互动,玩具增设变换性,以多功能的玩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其面对挫折时的能动性。其次还要考虑玩家和玩家之间的互动。交往挫折是贯穿学龄前儿童阶段的主要挫折。儿童必须学习处理与同伴发生矛盾时的应对方式。这意味着设计耐挫力培养玩具时需要多考虑儿童情感层面的体验,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与同伴的交流互动能力。其主要表现有语言沟通、模仿、合作、竞争。在玩具设计中可以增添一些符合儿童认知,同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群体合作玩法,促使儿童在合作中共同解决困难。心理学研究表明,调动儿童参加比赛的激情与动机,能够使儿童进一步提高自我。在竞争互动时,引导儿童产生良性竞争行为,通过同伴比拼的方式,调动儿童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性。

4.4 引导性原则

在设计耐挫力培养玩具时,需要考虑引导功能。在玩具的玩法上,可以拟定游戏规则和目标任务,引导儿童进行游戏角色分配,促使儿童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如礼貌、自我协商、同伴分享等,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儿童的意志,使其不惧怕困难[6]。针对存在一定难度的游戏玩法,则需要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和推理,可以在玩具的造型上增加一些指示性的造型和功能,如动态的玩具中,需要儿童调动肢体动作时,在脚踏上设置具有方向性的防滑标志,指引儿童完成游戏。

4.5 趣味性原则

耐挫力培养玩具设计还应遵循趣味性设计原则,趣味性泛指一切可以引发个体兴趣、使其感到愉悦的特性。玩具的核心就是要足够好玩、有趣。学龄前儿童爱动爱玩,注意力不持久,无趣的玩具无法抓住儿童的心,必将失败。

耐挫力培养玩具的设计重点是教育,不是只是通过挫折感向儿童施加压力,而是让孩子在产生轻量挫折感的同时,也对玩具产生兴趣,从而建立更长久的情感联结,才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应立足于儿童的情感与互动性,从使用者的主观情感入手,通过设计玩具形状、选择材料、确定把玩方法等增加玩具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儿童眼球,激发儿童对玩具的好奇心与想象,并带给儿童幽默感、亲和力等,使儿童觉得新鲜、好玩。通过在儿童和玩具之间形成情感上的交互与沟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儿童舒缓情绪、释放压力。

5 结语

文章提出学龄前儿童耐挫力培养玩具的设计原则,包括安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为挖掘耐挫力培养玩具的潜在需求和设计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耐挫力是一种复杂且广泛的意志品质,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耐挫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从家庭、学校教育、儿童活动等多方面入手。目前将耐挫力理论引入玩具設计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后续的设计实践和验证来完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坤.我国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3(4):58-64.

[2] 周岸.少年儿童耐挫力培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13-14.

[3] 刘丽英,刘云艳.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1(2):41-45.

[4] 方琴.以体育游戏为载体培养幼儿耐挫力[J].学周刊,2022(9):179-180.

[5] 张雯.面向健康成长需求的儿童玩具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24):242-247.

[6] 商艺娟.基于情商训练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38-39.

作者简介:邓卫斌(1970—),男,湖北武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娱乐产品设计、玩具设计。

陈思妤(1998—),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娱乐产品设计、玩具设计。

猜你喜欢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教育对幼儿园儿童龋病情况影响的调查研究
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及口腔健康行为探析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城市安置小区的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探析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及其危险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