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 赵瑾 侯学成 尹若冰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国家提出适老环境建设要求,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而集中了大量老龄人口的乡村地区的适老性较为不足。在适老环境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探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通过研究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需求,分别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公共空间设计需求。并以麻城市龟峰山村公共空间为例,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不足的问题,针对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并结合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以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路,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分别提出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年人环境感知;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0-04
0 引言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乡村的住房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仍然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强、包容性不够等问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规模逐步扩大,乡村地区的老龄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城镇地区,因此乡村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进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给乡村适老化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在乡村早期急于求快的建设中,暴露出欠缺本土特征以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缺乏细致考虑的情况,其亦是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难点与挑战。
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环境感知和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等方面。在居住环境感知方面,主要研究人体通过多感觉感知从环境汲取信息的过程[2-3],开展的工作如陈璐瑶等人[4]基于环境感知角度对城市绿道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了绿道环境特征的感知价值评估体系。目前研究主体往往面向所有年龄段,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环境感知的敏锐度也不断降低,针对老年人环境感知特征的研究却较少。鉴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老年人环境感知的特征与各类感知的设计需求。
在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方面,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空间的类型特征、形态演化、保护利用、活化更新、营造重构等方面[5]。在乡村的粗放建设与公共空间的快速增长中,欠缺对不同使用群体具体情况的考虑,导致社会供需不匹配及公共性不足,大部分公共空间适老化不足。文章从老年人环境感知角度出发,研究乡村公共空间要素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关联,总结老年人生理感知与心理感知的需求,并前往龟峰山村展开实地调研,发现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的不足之处。首先系统构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再分别基于老年人心理环境感知与生理环境感知研究公共空间内部要素适老化设计要点,并提出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建议,以期为乡村适老化建设提供参考。
1 老年人环境感知设计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感知能力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还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文章就影响老年人感知外界的主要感知系统展开讨论,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生理感知以及心理感知,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老年人感知系统的特征,分析老年人环境感知需求,全面剖析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存在的问题并完善适老化设计。
1.1 环境感知生理需求
良好的物理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充足的照明、柔和的色温光源、适宜的外噪声,使用自然材质构造的座椅、栏杆、景观小品等,这样的环境对老年人感知外界空间比较友好,老年人易形成对乡村公共空间良好的印象。文章通过研究老年人生理感知系统的特征,梳理总结出八个方面的空间设计需求,以减少老年人生理机能退化带来的生活不便,见图1。
1.2 环境感知心理需求
1.2.1 安全感
老年人由于各方面身体机能下降,感知系统敏锐度降低,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变弱,从而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不足会降低老年人外出活动的频率,因此乡村公共空间应该落实无障碍设计,同时兼顾老年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
1.2.2 归属感
乡村的历史文化、地方习俗,具有特色的景观风貌,或者是社区组织的群体活动,这些富有地域性的元素不仅能彰显乡村特色风貌,而且能带给老年群体归属感。老年人习惯以往的生活环境,会不自觉地回忆旧事,公共空间设计应融入乡村地域特色元素,从而增强空间归属感。
1.2.3 自我实现感
自我实现感是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从而收获成就感。在公共空间中,可以设计小型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留给老年人思考与感受环境,在开放性较强的空间可以开展才艺展示活动,以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特长,使其保持生活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2 龟峰山村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2.1 研究区域概况
龟峰山村地处湖北省麻城市龟峰山镇,位于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龟峰山园区内,有良好的区位环境,是生态养老的示范点。调查发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村中近一半的人口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外来老人主要是周边地区的退休老人,三四月份来此旅游度假。
2.2 实地调查分析
文章所研究的乡村公共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乡村院落、节点、交通、公共活动等公共性和可达性较高的空间,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设计问卷定量调查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通过访谈了解老年人对乡村户外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改善建议。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分析,结合已有调查研究[4,6-7],设计本次调查内容如图2所示。
本次共对龟峰山村50户人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7份,调研深入走访村民家中,面对面交流访谈,因此问卷调查内容均完整填写,有效率为94%。分析调查数据发现,村内老年人性别比例近1∶1,大多数老年人有子女陪伴居住,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下午和黄昏,活动地点主要在杨家乐前置开敞空地,活动类型以务农、聊天、散步为主,可见老年人活动地点集中,活动类型也不够丰富,表明乡村公共空间不足、类型单一。关于公共空间评价,表现为步行空间、标识系统、声环境、休憩设施、环境卫生、景观绿化、地域文化、环境安全的评分较低,表明龟峰山村公共空间设计缺少对老年人心理感知与视觉感知的考虑,见图3。此外,村中老年人大多数希望公共空间距家不超过500米,空间内多种植绿化,增加公共厕所和改善村中卫生情況。
2.3 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2.3.1 生理感知层面
视觉方面,乡村周围风景视野良好,可以远眺山体森林景观,而村内景观绿化明显不足,类型单调且杂乱,在靠近自然环境的水体、断壁处未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乡村的垃圾处理频率低,加上缺少环保卫生知识的宣传与老年人卫生意识淡薄,公共空间的卫生条件较差。听觉方面,公共空间靠近乡村主路,长时间受来往交通的噪声干扰。触觉方面,公共空间休憩设施不足、缺少公共厕所,难以解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2.3.2 心理感知层面
安全感方面,乡村主要道路的较窄路段为人车混行,导致老年人出行缺乏安全感,公共空间过渡性不足,缺少私密性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独立活动的需求。归属感方面,公共空间中新修建的建筑物、构筑物等没有融入乡村当地老民居特有的传统元素,公共设施缺少历史文化要素,邻里交往空间人文彰显不足,难以给老人带来归属感,也使得乡村建设千篇一律。自我实现感方面,村内公共空间缺少老年人自我展示的场所,整体社会活动参与度不高。
3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由于乡村公共空间性质、规模、地理环境等不同,形成的场所空间也大小不一、功能不同。文章站在规划者的角度,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开展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设计内容会有所不同,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也有主次之分。首先,从乡村活动频繁的街道空间把控老年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让安全感、归属感及自我实现感的设计需求在街道环境中的步行空间、交往空间中有所体现;其次,注重公共空间适老化细节的设计,主要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感知需求。各个层面逐步设计,从而有序进行龟峰山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
3.1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适老性设计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生理需求适老性设计注重提升公共空间的细节度[3]。老年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更为敏感,完善乡村的无障碍设计,柔和设计公共空间每个角落,有利于老年人舒适轻松地接收外界信息。
在视觉感知方面,道路沿途设置易识别的标志,比如特别的植物绿化、独特的景观小品或融入地域元素的指路牌,产生视觉冲击,使老年人能快速明确自身所处位置,增强公共空间的导向性。不同公共空间转换设计时可以提高色彩的饱和度,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同时在坡道、断壁等危险区域设置颜色鲜艳的提示牌。在场地中减少使用反光材料,空间照明选用暖色柔和光源,保证夜间活动场地明亮,确保老年人夜间活动的安全。因地制宜增加绿化,并通过适宜的栽种方式营造四季有景、层次丰富的乡村景观。标志、照明以及绿化根据人体工程学设置适宜的高度,方便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使用。
在听觉感知方面,首先,顺应龟峰山村地势设计流水梯景,从而给公共空间带来源于自然的流水声。其次,控制空间噪声,道路两旁栽种绿植,减少来往车辆的噪声污染,老年活动中心建筑及小型交往空间构筑物的围护结构使用吸音隔声材料,门窗也采用多层玻璃。最后,在靠近河岸处、硬质凸出地方等老年人易受伤的区域增加语音感应提示器,减少老年人身体磕碰伤害。
在触觉感知方面,在公共空间中老年人接触的材质尽量使用温暖柔和的材料,比如村中靠近河道、池塘等水体边设计木质防护栏,减少钢铁金属材料给老人带来的冰冷感和不安全感,同时护栏高度参考老年居住建筑扶手的标准设计,道路采用防滑材料铺装保证雨天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此外,触觉对于视障老人更为重要,因此,增加道路盲道设计,各类连接不同公共空间的路段采用不同凹凸形式的铺装,使视障老人感受到空间的转换,便于他们确定自身位置。
3.2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心理需求适老性设计
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心理需求对乡村街道进行更新改造。首先,对乡村人车混行的街道进行展宽,增加人行道,实现人车分流,营造安全的老年步行环境。其次以“旧”为新,延续公共性,延续乡村的历史肌理,建造语汇激发老年人与乡村之间的情感,唤醒老年人对生活家园的认同感[8]。街道形态延续乡村地形地貌肌理,街道空间设计融入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元素,再现乡村记忆,激发老年人回忆往事与生活积极性,增强归属感。
图4 街道更新
龟峰山村地形主要为山地和丘陵,平原仅占10%。首先,乡村新建街道应沿着周围山体布线,两旁建筑也应顺应山体地势地形,与环境协调布置,充分尊重乡村历史肌理。其次,拓宽前往龟下巴、西庵寺、卞山的乡村街道,增设人行道,对高差较大地面尽量采用缓坡坡道连接,在街道靠近自然地带预留小型港湾空间,见图4,设计交往空间同时又增加了老年人出行途中的休憩空间,同时沿街均匀布置垃圾桶与卫生宣传牌,增强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提升乡村卫生环境质量。在街道交汇的节点处,利用传统碎石和危房的旧土砖修砌乡村文化宣传墙,可以展示龟峰山村红色革命历史、老年人年轻时的生活场景照片,增强街道空间亲切感,促使老年人在心理感知层面得到归属感。在产茶地区可以建设符合当地双坡斜面屋顶的老民居建筑特色的茶文化体验园或活动服务中心,传承乡村茶文化,营造种植茶叶的务农场景,供老年人在熟悉的空间中参与茶叶种植活动,形成健康的老年慢生活,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
4 结语
随着乡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的人口结构严重失调,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养老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公共空间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研究正是当下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感知是人类了解外界环境的重要过程,人体通过不同的感知系统获取外界信息并加工处理得到自身感受,而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有着特殊的环境感知特征。文章从环境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通过延续地域文化、历史脉络完善乡村街道,以满足老年人心理感知需求,注重各类细节设计,基于老年人生理感知接受程度设计空间中的小细节,营造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文章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研究乡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设计,以期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J].小城镇建设,2021,39(11):116-118.
[2] 李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8-9.
[3] 舒平,宋籽丹,范潇潇.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群体户外环境感知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9,2(4):64-65.
[4] 陳璐瑶,谭少华,杨春,等.感知价值视角下的城市绿道环境游憩满意度评价:以重庆市九龙坡绿道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1):76-81.
[5] 罗荩,许泽港,陈翚.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南方建筑,2022(2):11-21.
[6] 尹逸坤.基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养老院适老性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17-20.
[7] 顾佳慧,丁爱琴,徐泽华,等.基于老人行为模式的乡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以宿迁市旱闸村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6):8-11,64.
[8] 任文淼.吕梁市农村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1:2-5.
作者简介:徐虹(1977—),女,湖北天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城市设计。
赵瑾(1999—),女,湖北孝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侯学成(2000—),女,湖北钟祥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
尹若冰(1999—),女,湖北麻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