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娅
【摘 要】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年代—“文革”时代。作者以朴实的叙事话语深入到中国的苏北农村,为我们再现1976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生存困境。在权力和欲望的压制下,停留在乡村生活的男女的异化表现的触目惊心。小说为我们展示了在那个特殊时期关于人们的不断“逃亡”的故事,与此同时,也将人在权利,欲望面前的奋力出逃而不得的悲苦境遇刻画的淋漓尽致。端方,吴曼苓,三丫作为故事叙述的主体,混世魔王,老鱼叉,老骆驼等作为故事叙述的参与者,不自觉的交织在一起演绎了一场关于出逃而不得的悲歌。
【关键词】逃亡;乡村;爱情
在作家的创作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以期通过他的作品来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理解。我们也藉此来窥探作家的思想情感。纵观毕飞宇的乡村题材小说,农村的人都是以一种边缘人的身份出现的。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乡的生活差距日渐拉大。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逐次的被背叛和抛弃。农村人对城市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求,尤其是对于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思想的人,这种渴望逃离的情绪更是强烈。《平原》当中的端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叛逃结构了整部小说。
一、乡土农村的叛逃
端方,端方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积极的“乡村逃亡者”。尽管他高中毕业之后回到了王家庄,但是他已经和这片土地有了隔阂,很难再轻易的与之相融。端方的形象是七十年代农民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代表。端方从回到王家庄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一辈子就要在此生存下去了,他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到农村,即便是读了几年的书那又有什么用,还不如一开始就不曾出离。在他知道逃脱挣扎无用的时候,他就渐渐地失去了挣扎的力量,彻底的失去了反抗的意识,一切对于他而言都已成定局。像小说当中说的那样:“端方躺着,嘴里头吹着小调调,心底里却对背脊低下的泥土突然产生了一丝恐惧,还有恨,泥土,他不是别的,说到底它就是泥土,没心没肺,把你的一生摁在上头,直到你最后也变成了一块泥土。”端方读书到高中,他有知识,他曾经到过城市,但那不是他的落脚点,他回来了,他的知识也逐渐的失去了用武之地,他想要通过当兵走出去,但最终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试图逃离他所生活的农村,但是他对土地的反叛和批判力度不够强烈,所以他最终也只能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的徘徊。
二、情爱的叛逃
学者李敬泽曾说:“囚禁与出逃——这是自现代主义以来的基本主题之一,从鲁迅、卡夫卡起,无数小说家都在这个闸门前攻坚。”毕飞宇也一直在继续探寻着这一主题。在《平原》当中,端方,吴曼苓,三丫等等都是在不断的逃离和追寻中斗争着,生活着。三丫是个热情奔放的女孩子,她喜欢端方,面对家人的说媒,她愿意赌一把:“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往往会铤而走险,赌,拿一生去赌。”这是她的选择,但是在家人的逼迫下,她被反锁在屋里,她决定以喝药来反抗,以此来吓唬人。结果却不想被灌了肥皂水,打点滴。而事实上,她根本就没有喝药,那只是手段而已。她害怕死亡,她不想死。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竟是被打错吊水而丧命的。端方起先追寻城市,在环境的制约里始终不得,追寻爱情,却在最后的时候怎样都无法记忆起他曾以为自己深爱着的女人三丫的容貌,只记得三丫的身体的火热。大辫子曾在痛斥女儿夜晚出门时讲说夜是鬼魅的东西。而端方和三丫的结合都是在空洞鬼魅的黑夜里。在某种程度上,三丫起初只是端方在青春期的狂乱和环境苦闷压制下释放情欲的工具而已。尽管后来两人的确升起了情愫,但三丫却以一种极其戏谑,极具讽刺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所谓的爱情,在二者之间亦是昙花一现,最终不得。
吴曼苓在追寻权力之后在参加一场婚礼时无意瞥见自己的样貌时震惊了,那沉睡已久的与女性相关的情愫开始逐次被唤醒。她开始想要追寻爱情,而在这样一个把持着权力的几近男性的女性眼里,在王家庄这片小天地里,能入得了她的眼的也就只有端方了。她爱端方,却不想端方对这个女人有的只是敬畏,或者掺杂着那么一点怜悯。单单却没有爱情。吴曼苓最后把自己搞得狼狈不堪,无论是和混世魔王的苟合,还是与狗的变态性交,这些都将其异化,注定了最后的凄惨结局。在命运这张大网面前,人终于还是太过于渺小,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最终逃离不得。
三、小结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人的存在是荒诞的,人本身充满了焦虑感和危机感。萨特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生来是痛苦的,为了逃离痛苦,我们渴望成为固定本质的人,也就是渴望找到一个真正的“自我”,但是这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人会继续感到烦恼、焦虑和恐惧。这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存在”与“虚无”是人类生存的真实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的西方现代文化思潮都传到我国,并因此兴起了西方文化热潮,以萨特哲学为主要核心的“存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它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为对人的发现和重视。《平原》刊发于2005年收获杂志的第四、五期。虽然届时“萨特热”已经过去,但是他的影响却依然存在,它具体的已经嬗变为新时期文学中的一种文化精神。在潜意识里,毕飞宇是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精神的影响的,他从存在主义的意义上对人的生存现状和困境作了深层次的思考。
《平原》当中的人物一生都在逃离之中,逃离就是生命的过程。人总是试图改变现状却改变不了,想要追求梦想却又寻不到,挣扎一生却仍旧找不到生活的归宿。逃离是为了追寻,但他们永远追寻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追寻的过程就注定了的是一场逃亡。但是在人物的不断追寻当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前路依旧是渺茫的。学者李敬泽曾经说过:“我看见平原上有一个年轻的男子走过,他从70年代走过来,他身后是萧条的村庄,他走向灯火灿烂的地方,他健壮而疲惫,他不知道他能否走到那里,但是他即使走到了那里,即使他混入了嘈杂的人群,他也发现他的心里,身体里依然伸展着那个广大的平原。”毕飞宇笔下的人物始终逃脱不了命运的阻隔。端方在农村权力的左右下不断的抗争,企图逃离,但是所有的抗争都演化为惨烈的悲剧。他无所皈依,他又当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
[1]毕飞宇.平原[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2]李前刚.破碎:叙事的向度和强度——评毕飞宇长篇小说<平原>》[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李敬泽.那是一颗“平原”式的心 [N].文艺报.2005-10-18
[4]王咪咪.逃离与追寻—论毕飞宇城乡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 2011
[5]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