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
摘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思想。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结构,传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确保学生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途径
引言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和广大师生共同的责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语文教材选材内容涉及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学习语文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深入挖掘文化知识,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生会学到一些古诗词和古文。它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对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部分只是为了考试成绩。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奥秘,挖掘文字之美与内涵,有效传达赏文古诗之意,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此外,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材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全文,但教材开发不力,也没有要求学生對课文或古诗有深入的了解。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必须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整和改进,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帮助初中生完成有效的人格塑造[1]。
2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
2.1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有效丰富学生文化体验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意义,丰富学生文化体验,增强学生文化认知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内容,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力量,在丰富文化理论认知程度的同时感悟其文化内蕴。现代教学要立足课本,提倡探究合作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挖掘课本内容中的文化元素,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底蕴。比如,《苏州园林》《桥之美》《中国石拱桥》等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比如设计艺术、园林艺术、建筑艺术等等,相比较工具性而言,这些文章的人文性更值得关注。再如,学习古文《愚公移山》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蕴含的人文精神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在阅读前教师要为学讲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列子》创作的背景时代,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敢于和自然作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虽然人的力量无法与自然相比,但古人却有着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才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学习一些涉及中国近代史的相关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座大山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也会被革命先烈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革命精神所震撼,爱国主义情怀油然而生,在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同时也起到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2]。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不仅要在课本中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学生可以继续练习中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当老师讲到口语技巧时,每个学生在文章完成后都会对口语技巧的掌握表示钦佩。教师要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趁热打铁。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配合学生进行口语技巧。教师应通过资料收集和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口语技能。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对传统文化口语技能产生强烈的兴趣和钦佩。无形中,中学生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不断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除此以外,我国的传统节日也属于一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学习。例如,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专题活动,鼓励学生课前自主搜索端午节相关信息,了解屈原的身世经历和端午节相关有趣知识,并开展演讲活动。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从长远来看,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态度会发生变化,部分学生会逐渐从冷漠和排斥转变为喜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
2.3动态调整教学方案,创造良好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从课程制定的角度来看,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仅仅依靠教师课上的讲解是不够的,在课下时间,还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等,才能够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最大化。因此,教师应当在制定教学方案或者学习方案时,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水平,立足于教材中的实际内容,进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的教学,并且制定一个科学化、体系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传统节日为媒介,向学生讲述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内容,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庆祝旧历元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旧历元旦也就是春节的相关内容。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在节日方面的集中体现。从准备过节到除夕、春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诸多的感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回忆自己在春节时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而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化到学生的实际经历中,为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深化对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认知。
结束语:总之,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适当渗透,有利于积极弘扬、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雪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9(36):76.
[2]曹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33-134.
[3]亓孝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祖国,2019(2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