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萍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部编版教材中共有近90首古诗詞,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诗歌情感是解开诗歌密码的一把钥匙,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情感,成为了教师在面对教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标题;作者;注释;意象;诗眼;典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提出,7-9年级学生应该“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喜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可见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应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这也是近年来中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主要方向,更是我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细读标题,洞悉情感先机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进而为进一步鉴赏组品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包含了诸多信息,有的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缘由;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有的可以让我们推知诗歌的题材从而明确诗歌的情感走向。因此细读标题,并且注意抓住题目中“送、忆、别、怀、寄、赠”等词语,有助于我们辨别诗歌类别,推知诗歌情感。如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除夜”交代了时间(除夕夜),“石头驿”交代了地点(离家在外)。由此分析,诗人在本应该和家人团聚的除夕之夜,漂泊在外,因而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至少包含了一种羁旅在外,思乡未归的情感。
二、研读作者,把握创作风格
“文如其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他们的诗歌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所以他才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无奈慨叹;杜甫半生漂泊,却又心系国家,忧国忧民,才会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名句。
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详查注释,助力情感把握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等比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消除阅读障碍,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不可不看。如2018年长沙中考真题《天末怀李白》诗: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 ②君子:指李白 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由注释1可知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诗人当时客居秦州,而李白被流放,诗歌流露出其漂泊他乡的悲苦之情和对李白不幸命运的同情与关切。注释3和注释4则对诗歌颈联两个难点进行了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由此可见,详审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四、抓住意象,明确情感载体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抓住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有时是我们读懂作品了解其情感的关键。
但是要注意,意象所包含的情感也有多义性的一面,切不可生搬硬套,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与“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三句诗中,都有“子规”这个意象,但它们所寄寓的情感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句中子规的啼叫异常凄切动人,与听到友人被贬的满怀愁思与担忧相切合;第二句中子规的啼叫与具有鲜明色调的景物相映成趣,烘托出了农人紧张劳作中的那一份从容恬静的气度;第三句中子规的啼叫与孕育无限生机的兰芽、洁净无尘的松间小路一起,给诗人带来的却是一种愉悦之感,使作者从中感受到一种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情调。
当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还有很多,像明月、落花、青鸟、浮云等等,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运用时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去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
五、关注诗眼,直视作者真意
很多诗词中,作者还会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它的特点是诗人直接袒露心迹、表白情感,所以我们在做题时,要抓住诗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字、词,如愁、忧、悲、恨、孤、思等 词,它们往往即是诗歌的“诗眼”,关注这些诗眼,我们就基本可以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一个“愁”字就点出了全诗的情感内蕴,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杜甫的《登岳阳楼》最后一句“凭轩涕泗流”,这涕泪之中,既有贫病交加,漂泊无依的悲伤,又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悲痛;苏轼的《东兰梨花》中“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中“惆怅”二字写出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因此,诗中的情感词就是一面明镜,从中我们可以直接观照诗人的情感。而且古人往往讲究“卒章显志”,从位置上看,这些情感词或者说“诗眼”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处出现,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所以我们要多多关注尾句。
六、熟知典故,解开情感面纱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用典”做过解释,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是诗人经常在诗中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使诗歌显得典雅,也常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如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向秀闻笛作《思旧赋》怀念嵇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友,无限悲痛之情,借王质烂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惆怅之情;李白在《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姜尚公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成就伟业这两个典故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满怀希望,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表达自己既想归家又渴望建立军功报效国家的矛盾情感。
理解诗中所叙之事,所用之典故,可以帮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情感的脉搏。这些课内和课外的典故,需要学生平时多多的积累。
想要很好地鉴赏诗词中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的几种方法也不是相互独立,各自为阵的,需要我们在实际使用中灵活综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万春芬.意会情感,言传精髓——如何答好古典诗歌鉴赏题[J].语文天地.2018(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