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平,杨 波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截止2019年住建部第五批传统中国村落名录公布,河北省共有传统村落206个,其中与太行山地区有关的五个市(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和张家口)有201个,在太行山区范围之内的传统村落186个,涉及磁县、峰峰矿区、涉县、武安市、临城县、内丘县、沙河市、邢台县、井陉矿区、井陉县、鹿泉区、平山县、赞皇县、阜平县、涞水县、唐县、怀来县、蔚县、阳原县等共计19个县(市、区)。除张家口位于太行西麓之外,其余四个地级市均位于太行东麓,共计有143个传统村落,占全省总数量的近70%。太行山地区传统村落占了河北的绝大部分,在全国也是典型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区域。
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情况又各不相同,进行类型化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对传统村落类型区分主要有三种视角:自然地理视角、文化地理视角、村落传统功能视角。自然地理视角是基于村落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传统村落被区分为山地村落、高原村落、平原村落、草原村落、沿海丘陵村落、湖滨水域村落等类型。(1)管彦波:《论中国民族聚落的分类》,《思想战线》2001年第2期。文化地理视角通常是针对全国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而言的。冯淑华区分了江南水乡、皖赣、闽粤、北方(华北)、西北、川渝、湘黔、滇桂和西藏九个文化区域。(2)冯淑华:《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空间演化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住建部没有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类可以作为参考,主要有文化型、经贸型、交通枢纽型、生态环保型、革命历史型、军事型、建筑遗产型、民族特色型。(3)《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国家住建部官网,http:www.mohurd.gov.cn.这一分类主要是根据传统村落在历史时期的主要功能来进行的。周宏伟依据传统功能将传统村落分为农业型、工贸型、行政型、军事型、交通型、宗教型、纪念型和多功能等几类。(4)冯维波:《重庆民居上·传统聚落》,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4页。传统村落的功能常常都不是单一的,这种分类自然也是相对的。
从上面的学术史概述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分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任何一种分类都难以说是完善的。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分类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分类又常常容易形成对传统村落简单化、刻板的认识。因此,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的传统村落价值体系成了避免单一视角分类缺陷的最好办法之一。近年来,学者们已经提出对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的方法(5)冯骥才:《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从试图对传统村落进行数据采集和整体把握的角度来说,立档调查不失为建构传统村落价值体系的很好办法。这一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建立在两项基础工作之上:一方面是需要对传统村落价值体系进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能滞后于立档调查,立档调查以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在相应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价值体系的研究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多重角度的类型分析,二是对不同分类角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使得不同的分类角度相互支撑构成一个有机的价值体系整体。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差异的存在,统一化、标准化的立档调查规范是不存在的,每个区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建立符合地区特色的具体规范。这两项基础工作要求传统村落研究中需要进行区域化的、范例化的、理论化的实地调查与研究。本文即针对河北太行东麓地区进行具体研究,以对31个传统村落调查为基本依据。本文先根据前述三种角度对河北太行东麓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类型研究,再从理论角度探讨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与类型研究。
河北太行山区向西为黄土高原,向东为华北平原,是我国地形上第二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1913年,地质学家丁文江在平定和昔阳附近作调查时对太行山区的地形地貌做了详尽的描述:“太行山全部虽是一条南北的山脉,山脉里的长岭却多是从北偏东向西偏南的方向。”(6)丁文江:《太行山里的旅行(续)》,《独立评论》1913年第14号,第17页。太行山腹地是海拔较高的高山地区,从太行腹地延伸出一列一列的长岭(丘陵),长岭之间是一条一条的河流形成的小流域或小盆地。太行山地区基本上是由从太行山腹地延伸出来的一条一条的长岭(丘陵)及其所环抱的小流域或小盆地所构成的山地与低地相间分布的地形区。因此,从自然地理的类型来说,河北太行东麓传统村落主要可以分为山地、丘陵、小流域和小盆地四种类型,下面依次讨论。
山地类型传统村落位于太行山腹地,海拔通常在一千米以上。邢台县英谈村是此类村庄的典型。英谈村位于邢台市西70公里,路罗镇西8公里,毗邻冀晋省界。英谈村的地理环境是典型的太行山红色嶂石岩地貌(7)1972年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康将太行山地区常见的红崖长墙砂岩地貌命名为嶂石岩地貌,以赞皇县嶂石岩命名,和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旅游砂岩地貌。,距离邢台太行山大峡谷和天河山景区均不足5公里,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周围有雾子垴、和尚垴等群峰环绕,地理相对封闭。英谈村现存传统的古建筑规模有4500平方米,保存完好。村落建筑就地取材,利用当地随处可见的红色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形成独具太行山区特色的红色石头房村落景观。由于太行山区在历史上受到匪患影响,山区村民为求自保,整个村落形成独特的堡寨形式,四面均有寨门。
从太行腹地延伸出来的长岭将河北太行东麓地区分割成一片一片的低地,主要的城镇大多位于这些低地的中心,而这些长岭上的村落就是丘陵类型的传统村落,其中一部分还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处。此类村落数量很多,这里以石家庄鹿泉区水峪村为例来说明这类村落特点。水峪村位于鹿泉与井陉交界处,属鹿泉区白鹿泉乡,东距石家庄市区20公里。鹿泉(原获鹿)位于今石家庄市区西面,与井陉盆地之间有一道低矮的丘陵分割,水峪村就位于其上。水峪村规模不大,最高处海拔600多米。村中有一条小河,将村子分割成两部分,河南为新村,河北为老村。老村建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之上,依山就势,民居均分布在山坡之上,沿山坡修建,以石头房子为主要特色,由上街、下街、后边巷、庙巷、武巷、下武巷、四巷和十字街口组成。丘陵类型传统村落主要特点是绝对海拔不高,相对高差较大,依山而建,靠近水源地,规模较小。
小流域一般是指太行山地区几条主要大河(浊漳河、清漳河、甘陶河、绵河、滹沱河、永定河)及其一级支流或二级支流的河谷所构成的区域。从太行腹地之中延伸出一列一列的长岭,这些长岭之间是一条一条的峡谷,峡谷之间就是小河。这种山水相间的地形中的河谷就是小流域地区,太行山地区大部分村落就是位于这些小流域之中。新中国建立后在太行山地区开展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针对这些地区展开的。(8)最著名的小流域治理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所主持的邢台前南峪等村的治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典范。涉县清漳河沿线的原曲和固新是此类村庄的典型。清漳河发源于山西境内,从晋中左权县流入河北涉县境内,在涉县合漳村与浊漳河合流。原曲和固新两村紧邻,清漳河在此处自北向南流,两村均位于清漳河右岸,距离清浊两漳河合流处不远。两村落均沿河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原村落主街为南北向,南北均有始建于晚明时期的阁门作为村落边界的标志。两村均有大庙,原曲村大庙位于村南,固新村大庙位于村北,为两村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太行山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靠天吃饭,只有河谷地区有水浇地。原曲有太行山地区罕见的稻田,形成独特的农业观光景观。小流域传统村落布局与谋生方式均深受周边清漳河自然环境影响。
河北太行东麓的小盆地类型数量上相对更少,但是重要性上却更显著。太行山地区稍微大一些的盆地大多是历史上县治或重要市镇所在地,也多为今日的县政府的所在地。小盆地就像沙漠的绿洲一样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地,这种情况在今天城市化进程中更加明显一些,山区县人口出现负增长,人口表现出更清晰地向小盆地集中的趋势。井陉天长镇的城内村(9)传统村落名单中称宋古城村,今称城内村。原为井陉县治所在地,位于井陉盆地的中心。井陉盆地是太行腹地(以固关长城为标志)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区域。自西向东流淌的绵河在城内村附近拐了一个弯之后继续向东,将城内村环绕在其中,城内村因此东西南三面环水,地理环境优越。城内村仍然保留了清代井陉县城包括城墙在内的大量主体建筑,现在虽为村级行政区,但实际上却是县城的建筑规模。地理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小盆地有条件形成规模较大的聚落,成为区域社会经济中心。
太行山地区位于中原与北方民族过渡区域,北部靠近长城一线深受北方民族影响,在历史上通常是民族冲突和民族贸易的主要区域,南部则靠近以洛阳和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原文化核心区的一部分。目前所见传统村落绝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间有部分宋元时期建筑。明代大移民与明清山西商人的贸易活动将太行东西麓紧密联系起来,明清河北大部分村落村民均祖籍山西,河北也是山西商人重要的销售市场之一。因此,河北太行东麓传统村落在文化上主要具有东西交融与南北差异的特点。基于此,河北太行东麓传统村落在文化地理方面主要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类型。
以保定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区传统村落数量很少,保定二十多个县的传统村落数量比井陉天长镇一个乡镇还要少。目前公布的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也很少,时间也较晚。从住建部公布的第五批传统村落数据来看,阜平天生桥镇朱家庵村和骆驼湾村的传统建筑数量仅为4个和2个。(10)参看住建部官网,http://47.93.137.210:84/publicityPage.aspx.从实地考察情况来看,两个村落仍然具有传统村落的格局,但绝大部分建筑均为新修。村民称当地有拆掉旧屋,在原址盖新房的习惯做法,这就导致传统建筑大部分不存。太行山北部由于在元明时期受到战乱破坏,明代人口远少于南部。清代中叶以后人口逐步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非常落后,现在仍然是太行山地区贫困县最集中的地区。明清时期,北太行地区村庄社会分化程度低,以自耕农为主,缺少村社或乡地那样的村落组织,村庄凝聚力差,是涣散无力的自耕农社会。黄宗智称之为小农经济或贫农社会。(1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的数量少、质量不高的现状反映了其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村落凝聚力差的情况。
以井陉为代表的太行中部文化区包括石家庄和邢台的部分地区,也是通常所说的中太行地区。美国学者李怀印利用获鹿档案对这一区域的乡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中华书局,2008年版。这个区域生态环境和收入稳定,流动人口少,亲族关系牢固凝聚力强,以自耕农为主社会分化程度不高,因此形成了村民自发联合的乡地制度。乡地制度增加了村落凝聚力,提高了村落抵御自然和政治风险的能力。李怀印说:“如果我们把华北大部分地方涣散无力的自耕农社会与华南强大的士绅、宗族统治,视做20世纪早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形态的话,那么,流行于获鹿一带的乡地制所反映的,则是此一关系的中间状态或第三类范畴。”(13)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以河北获鹿县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清中叶之后,伴随着晋中商人的强势崛起,沟通晋中与华北平原的中太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棉花种植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也同时兴起,成为华北重要的产棉基地。河北省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县域就是属于这一区域的井陉县,特别是沟通冀晋两省的井陉道沿线,大部分村落都是传统村落,这和这条商路在历史上的发达是分不开的。
以涉县为代表的太行南部文化区包括邯郸和邢台的部分地区。南部太行地区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类型区。从宋元开始,这个区域就出现了比较有特色的民间信仰和演艺活动,同时出现的是这些活动举行的场所——祠庙建筑。涉县原曲大庙即是始建于宋代的崔府君庙(14)嘉靖四十四年《重修府君龙王庙记》,现存涉县原曲村大庙。,磁州(今磁县)崔府君信仰兴于唐代,是这个区域的特色。庙中献殿同时为乐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具有明显的金元时期建筑风格。(15)李刘根:《涉县固新镇传统聚落庙宇建筑研究》,河北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由于创建早,历史悠久,南太行地区常见的村落大型庙宇在其它地区非常少见,北太行和中太行庙宇大多比较小。现存宋元时期的散乐、百戏和杂剧考古发现几乎全部出自南太行这一区域(16)赵永军:《金代墓葬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6-68页。,传统村落武安固义村的傩戏是这一区域戏曲非遗的典型代表,也同样是南太行这一历史传统的体现。建筑、戏曲和民间信仰是南太行地区主要的文化特色。抗战时期,南太行地区是八路军最重要的根据地,这里的传统村落中几乎村村都有红色文化的内容,最突出的是涉县赤岸村29师司令部旧址,武安冶陶的晋冀鲁豫军区旧址。红色文化也成为这一区域的鲜明特色之一。
绝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功能都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就其价值而言,某个方面更为突出,因此就称作这种类型的传统村落。目前,学者对河北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主要是按照村落功能特色来区分的。(17)聂湘玉等:《传统村落类型与价值认定——以河北石家庄市域传统村落为例》,《规划师》2015年S2期;王科等:《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古村落为例》,《衡水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这里尝试将这一区域传统村落分为地理形胜型、生态环保型、社会经济型、特色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历史型六种类型。
此类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地理位置的特殊重要性,井陉地都村是典型个案。地都村位于晋冀两省交界处,原属于山西平定县,1958年因为争水诉讼而改属河北井陉。地都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的井陉道的交通要道上,位于绵河右岸边,倚山面河。村落沿河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东西有阁门作为进出村落的标志。村内主要道路名为晋阳街,体现着河北与山西两省之间的密切交往。战争与贸易是地理形胜类村庄的两个主题,和平时期从事贸易,战争时期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村民说,地都在清代有不少人在张家口从事皮毛贸易,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路过地都,焚毁村中阁门。无论是村落的布局、建筑,还是文化和传说都与地都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传统村落并不仅仅包括人工建筑,同时也包括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生态环保既和区域自然气候条件、历史上人类活动的长期效应等有关,也与当代村民的改造利用有关。涉县王金庄以石板路为主要特色,而自然环境才是其最大的亮点。梯田所代表的粮食种植和花椒所代表的经济作物共同构成了王金庄优美的自然环境。站在传说为战国时期始建的兵寨之上眺望整个村落,层层的梯田美景和阵阵的花椒香味能够带来很好地乡村生活体验。传统村落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农业的生活方式与农业遗产景观构成了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传统村落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价值常常不容易得到充分的重视,因为它很难得到可视化的呈现。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非遗遗产实际上根源于传统村落在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何挖掘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井陉南横口村通过建筑特色很好地展现了其历史上烧瓷的经济特色,绵河与甘陶河在南横口村附近合流,此后改称冶河,这是井陉最主要的几条河流。清代在南横口村河流沿岸分布着大量的瓷窑,烧制瓷器。南横口村的民居就地取材,利用烧瓷所用的坩埚作为建筑材料,房屋特色非常明显。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瓷窑遗址。南横口村通过坩埚房屋这一民居特色很好地将历史上的社会经济与传统村落的景观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是此类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
远近闻名的固义傩戏成为武安固义村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固义位于南洺河谷底左岸,与附近的其它传统村落什里店、冶陶等相比,未必有多少优势,但是固义靠着傩戏具有远超其他村落的知名度,具有鲜明的文化亮点能够让传统村落走向很大的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与此类似的还有井陉南张井的“老虎火”,“火”是井陉县南张井村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类似这样的特色文化大多都属于非遗类,如何充分进行非遗的活化是这一类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物质形态的建筑为主要特色的传统村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庙宇建筑为主的木构建筑类型。如前述原曲村大庙献殿在河北太行东麓地区就非常罕见,完全具有申报国保单位的可能性。如果说庙宇建筑主要以罕见、古老和技术复杂为主要特点,那么民居就以成规模、有特色和具有观赏性为主要特色了。井陉于家村如今以石头村而闻名,虽然此类石头房子在太行山地区并不罕见,但是于家经过修整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将石头村建的非常有观赏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革命历史型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南太行地区的邯郸的涉县和武安。位于清漳河岸边的赤岸村是抗战时期129师总部所在地,抗日将领们当年的旧居主要位于村西南角。由于抗战时期的旧址或故居之类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部分均为当时村中比较好的传统建筑,保护这些旧址实际上就是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保护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在这里是统一的。这些建筑实际上都是比较普通的民居建筑,因为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不同角度对传统村落的分类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反而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村落的认识。前提是这些不同角度之间的关系得到科学的说明,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些不同角度就变成了盲人摸象,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从传统村落的基本内涵说起。
传统村落就是历史文化遗存保留较为丰富的村落,而历史文化遗存实际上可以分为器物、人事(行为)和制度三个层面。就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而言,比较注重的是以建筑为主要代表的物质文化遗存和以演艺活动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它们都具有艺术性,前者是空间的艺术,后者是时间的艺术。它们又都具有观赏性,前者是移步换景的游览,后者是表演活动中的观赏。无论如何,传统村落的保护对象都是那些能够进行“可视化转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实际上,任何历史文化遗存都可以进行“可视化转化”,只是难易程度不同,越是物质性的东西和具有观赏愉悦性的东西就越是容易可视化。从理论角度来说,突破传统村落保护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束缚,在更为宽泛的历史文化遗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
图1是历史文化遗存构成的示意图,也是传统村落价值体系的构成示意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类型研究。图上越是靠近左端,其自然的物质的成分就越多,越是靠近右端,其文化的人为的成分就越多。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自在的自然界而言的,泛指一切与人活动有关的广义文化。图中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化的自然)、可移动文物遗存和不可移动文物遗存基本上都属于器物的范畴,其中由于不可移动文物体积大,观赏性强,在其中最为显著。行为仪式遗存与语言知识遗存都属于人事或行为的层面,是依托于器物而进行的人的文化活动,其中部分行为仪式因为具有观赏的愉悦性而最为突出。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均是对文化的概括,它们大体上都属于制度层面,是已经形成了习惯或惯例的文化行为,最终可以概括为一定区域的文化特征。
图1 传统村落价值体系与类型分析示意图
在这个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传统村落类型分析的多重角度就可以整合在一起了,以图中任何一项作为标准都可以进行传统村落的分类,但有些分类标准由于过于复杂而可操作性很差。自然地理视角和文化地理视角其实是分别从自然和文化两端对传统村落的分类,就传统村落而言,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千差万别,难以尽述,从中间任何一个环节进行的分类都会无穷无尽,从而难以实际操作,对它们的总结和概括最容易从两端来进行。自然地理是一个最确定的要素,可以作为分类基础。传统村落所有的历史文化遗存表现形式最终都可以概括到区域文化类型之中,而形成一个总结性的分类,再结合文化地理分区,就可以得到一个分类体系。文化类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它们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论关系,两种分类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匹配的问题,两种分类就会存在差异。村落功能角度的具体类型其实可以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不过是从上述历史文化遗存中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的亮点来突出强调。只要是作为历史上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区域,任何一个传统村落都具备全部的要素,只是不同村落因为历史传承、现实人们的主观动机驱动以及未来期望和需要等因素而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种侧重点可能还会因为人的认识改变而发生改变,并不是绝对的。所以,这种分类的相对性最强。
基于价值体系的传统村落类型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学术研究和保护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在此结合河北太行东麓的具体情况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长期以来,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被视作是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经验性很强,理论性很弱。遗憾的是,由于传统史学大多重视上层政治事件,不能从历史角度给传统村落研究太多的理论和材料的支撑。这就造成传统村落研究越来越流于现象罗列,甚至更多地被现实利益所驱动,丧失学术的独立性。就河北太行东麓区域而言,从根本上说,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近代化以来的破坏程度共同决定了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传统村落的现状。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黄宗智和李怀印等人对于华北乡村社会的研究对于我们把握明清时期太行山地区的村落的总体文化特征是多么重要。同时,诸如社会调查、州县档案、庙宇碑刻、民间文书等史料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村落的价值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同样地,历史自然地理所揭示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水系变化等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村落也同样非常重要。只有当我们跳出当前传统村落保护聚焦的可视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狭隘限制,将视野放到历史整体面貌的时候,我们对于传统村落的认识才有可能走向深入。
对于现实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来说,制定策略、完善制度和力量整合是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完善制度主要体现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的职能,是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秩序保障。力量整合则是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乡村精英、学者和村民多个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这是在秩序规范下的发展动力,制定策略才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对传统村落价值体系有了一个科学的整体把握,才能针对具体的村落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类型分析是一个工具,它的目的首先是对具体的传统村落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其次分析当前各方面发展的具体条件,最后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来制定发展策略。这就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