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红 朱伟霞 巢自莲 李晓霞
压力性损伤是指压力对皮肤和皮下软组织所致的损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还会增加经济负担[1,2]。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高危人群,预防压力性损伤是手术室重要工作之一[3]。目前,临床常采用啫喱垫、泡沫敷料和液体敷料等缓冲减压方式来预防压力性损伤,但该种方法只能减轻骨隆突处压力,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会逐渐增大[4,5]。本研究探讨充气式气囊联合自动压力充气仪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1)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预计受压时间>2.5 h;③手术体位是仰卧位或截石位;④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入手术室前骶尾部、肩胛骨处皮肤有破损或已有压力性损伤;②合并严重皮肤病;③中途因个人原因退出本次研究者。将2019 年4 月至2021年3 月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医院手术室符合研究要求的150例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并按患者入手术室先后顺序分成A组、B 组、C 组,每组各50 例。A 组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龄28-71 岁,平均年龄(42.92±9.97)岁;平均BMI(23.84±1.19)kg/m2;平均Waterlow 压疮风险评估评分(14.18±2.29)分。B 组中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22-94 岁,平均年龄(45.36±13.58)岁;平 均BMI(23.86±1.05)kg/m2;平 均Waterlow 压疮风险评估评分(14.64±2.83)分。C 组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龄24-86 岁,平均年龄(46.10±14.87)岁;平均BMI(23.91±1.16)kg/m2;平均Waterlow 压疮风险评估评分(13.92±1.87)分。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1)C 组:使用常规方法进行防压护理。手术床上铺放啫喱垫,手术患者的骶尾部和肩胛骨骨隆突处涂抹液体敷料进行常规防压护理。(2)A 组:在常规防压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充气式气囊与自动压力充气仪进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见图1-3):在臀裂顶点旁开2 cm 左右两侧臀部及两肩胛骨中间沿身体纵轴各放一个充气式气囊袋,气囊袋上用啫喱垫覆盖;将气囊袋连接自动压力充气仪并设置参数:臀部气囊袋压力设为20 kPa,肩胛骨间气囊袋压力根据体重调整为8/10/12 kPa(体重<40 kg:8 kPa;体重40-60 kg:10 kPa;体重>60 kg:12 kPa),充气时间均为1min;当患者初始卧位时间到达2 h 时,启动充气开关,仪器自动充气到设定压力,维持1 min 后自动放气,各点先后进行;之后,每间隔30 min 解压一次。(3)B 组:在常规防压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充气式气囊与自动压力充气仪进行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具体方法与A 组相同,仅解压频率与A组不同,该组患者每间隔60 min 解压一次。
图1 产品结构
图2 摆放示意图
图3 使用示意图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术毕即刻(T1)、术后30 min(T2)、术后1d(T3)、术后3d(T4)观察患者骶尾部、肩胛骨处皮肤情况。根据目测判断患者皮肤受损程度:皮肤无红(O级)、轻度肤红(1 级)、明显肤红(2 级)、水疱和溃疡(3 级),1 级、2 级、3 级视为皮肤受损。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护理人员对防压措施满意度。比较三组患者皮肤受损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不同时点皮肤受损发生情况比较三组中受压4 h 以内的患者数分别是17 例、21 例、16 例,T1 至T4各时点均无皮肤受损发生;三组中受压4 h 以上的患者数分别是33 例、29 例、34 例,A 组、B 组在T1 至T4 各时点均无皮肤受损发生,C 组在T1、T2 发生4 例、1 例皮肤受损,T3、T4 无皮肤受损发生,C 组发生皮肤受损率明显高于A、B 组,P<0.05。
2.2 护理人员对防压措施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对防压措施满意度比较[n=50,例(%)]
目前,临床常采用啫喱垫、泡沫敷料和液体敷料等缓冲减压方式来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但这种方法无法有效解除压力,只能减轻骨隆突处压力,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其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仍然很高[6]。如何有效合理的解除术中骨隆突处压力、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是护理界的一大难题。采用充气式气囊与自动压力充气仪创建解压装置“术中撑抬器”具有以下特点:①解除压力:采用充气式气囊作为局部靶点支持面,使受压部位悬空,解除骨隆突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功效;②不影响手术进程:通过参数控制,可以严格控制术中撑抬器撑抬的幅度;③按摩功能:因阶梯式充气和放气的气囊对局部部位的挤压和挤压力的消退,会同时产生按摩功效;④人工智能:人工点击仪器启动开关,仪器驱动气囊撑抬身体并定时放气,驱动装置代替人工,从而降低了护士的工作负荷。在实践中还发现气囊逐个充气和放气不适用于截石位患者,因此将截石位患者的解压流程调整为2 个气囊同时充气,同时放气,以维持体位的舒适性。
压力性损伤可于手术过程中发生或手术结束后立即发生,也可发生在术后几小时至6 d 内,以术后1-3 d 最常见[7]。本研究结果显示:受压4 h 以上,A 组与B 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C 组(P<0.05),提示:随着受压时间的延长,只使用常规防压措施,已不能满足防压要求,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较高,对受压时间较长患者,使用术中撑抬器进行防压护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另外,每隔30 min 进行一次解压的防压效果与每隔60 min 进行一次解压的防压效果相当。本研究结果还显示,A 组、B 组护理人员对防压措施满意率明显高于C组,提示:与常规防压护理相比,使用术中撑抬器进行防压护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但和60 min 解压一次相比,30 min 解压一次会降低护理人员满意度。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常规防压护理措施针对4 h 以上手术时间的病人存在不足,患者压疮出现率升高,这会明显增加护士心理负担,使满意度较低;和60 min 解压一次相比,30 min 解压一次会使得防压器具使用频率偏高,影响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术中撑抬器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尤其对受压时间超过4 h 的手术患者,防压效果明显,且可降低护理人员心理负担,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