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芳 赖萍萍 黄桥 刘燕文
冠心病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以中老年为主要发病群体,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若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或干预措施,病情不断进展,易引起相关并发症,慢性心力衰竭便是其中之一,进而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1]。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并辅助必要的干预措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要的护理方式,具有延续性、持续性等特点,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护理保证,但是还需进行完善,尤其是患者对护理需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还需融合相关的护理理念或模型[2]。跨理论模型是一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构建的健康行为改变理论,从心里层面出发,给予生理和心理双重干预,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而提高生活质量[3]。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跨理论模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将我院收治的40 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01 月至2021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0 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科伦审【2021】19 号)。经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 例)和观察组(20 例)。对照组:男、女各14 例、6 例,平均年龄、病程分别为(63.28±2.14)岁、(5.02±0.78)年。观察组:男、女各12 例、8 例,平均年龄病程分别为(63.37±2.16)岁、(5.04±0.79)年。两组各资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比。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2)意识清晰,认知正常;(3)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4)临床资料完善、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类型的严重心脑血管疾病;(2)伴有严重肝肾肺等器质性病变;(3)自身免疫性或传染性疾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肿瘤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延续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注意事项的说明,告知用药、饮食、休息、锻炼等事项合理进行的重要性,叮嘱院后加强自我管理,做好必要的血压监测,按医嘱返回医院进行复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融入跨理论模型,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1)前意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对于健康行为改变的意识不足,自护意识缺乏,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2)意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干预后,健康行为改变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无明确的自我规划,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3)准备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患者,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干预后,自护意识明显增强,也有了一定的规划,护理人员应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掌握相关技巧,同时建立微信群,每日上午10:00 按时在群内进行健康宣教,并就患者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和检查。(4)行动阶段: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管理,针对患者普遍年龄偏大的特点,告知外出时随身携带药物,并与家属取得密切联系,借助家属的力量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患者饮食管理。加强对患者心理管理,与患者进行密切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指导播放一些舒缓、柔和的音乐,来放松身心。(5)保持阶段:处于此阶段的患者,已经执行了自我护理技能,但是可能保持能力不足,护理人员应加强监督和检查,防止返回前意向阶段。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自护能力予以评价,包括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健康知识四个方面,评分与自护能力呈正相关。采用简易生活量表(SF⁃36)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有躯体、生理、心理、社会各功能,评分越低生活质量越低,反之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自护能力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自护能力的比较(±s,分)
表1 两组自护能力的比较(±s,分)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20)观察组(20)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自我概念16.32±2.75 23.37±3.89*16.18±2.73 26.03±4.10*自护责任感13.61±2.09 18.67±3.02*13.70±2.10 21.58±3.62*自护技能19.68±3.69 31.02±5.17*19.54±3.65 35.98±6.79*健康知识30.84±4.72 43.29±5.87*30.97±4.74 50.03±7.15*
2.2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s,分)
表2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s,分)
注:与组内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20)观察组(20)社会45.96±5.67 53.18±7.02*45.80±5.65 58.94±7.85*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躯体43.26±5.46 51.06±6.30*42.71±5.43 56.98±7.45*生理42.13±5.15 50.21±6.24*42.86±5.17 54.87±7.23*心理40.12±4.89 47.53±5.65*40.28±4.86 52.36±6.4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态,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4]。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是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而延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种由院内护理延伸到院外护理的干预形式,具有延伸性、专业性和成熟性,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但在实际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和指导[5]。因此,有必要对延续性护理进行相应的改进。
跨理论模型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上的模型,注重对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侧重于患者心理社会角度去分析行为的变化规律[6]。目前,跨理论模型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逐渐应用,对护理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关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还有待深入探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跨理论模型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跨理论模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在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干预措施。前意向阶段注重对患者自我护理意识的引导和树立,使其能够从内心逐渐接受健康行为的改变;意向阶段承接前意向阶段,已经具备了自我护理能力的意识,于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体现了护理干预的个性化,更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准备阶段视为行动阶段做准备,完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微信进行指导和检查;行动阶段从用药、饮食、锻炼等层面出发,进行实质性干预,并进行技能指导,使得患者能够更好地提升自我护理能力;保持阶段是为了巩固干预效果,进行纠正或指导,改变错误行为,推进健康生活[7⁃8]。因此,跨理论模型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指导实施延续性护理,可提高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