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2022-07-15 06:37贾悦姜毅然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124
名作欣赏 2022年24期
关键词:源氏物语俄狄浦斯日式

⊙贾悦 姜毅然[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 10012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下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世界文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恒久的人文命题。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到精神分析理论下的恋母情结,此命题在西方文论领域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但在非西方世界文论领域的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该命题在东方的运用、影响、延伸,以及该命题在东西方的比较研究呈现出“空白”状态。本文以西方文论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理论依据,以日本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海边的卡夫卡》为例,探讨俄狄浦斯情结在日本文学中的特殊表现方式及其意义,进而发掘其中展现出的带有日本本土风格的美学特色,探讨东西方传统文化审美的本质区别。

一、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作恋母情结,是著名神经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撰的术语,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术语中的前半部分“俄狄浦斯”一词源自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后半部分“情结”一词则源自荣格的“单词联想实验”,意为“情绪上的紊乱”。该术语最早出现在弗洛伊德1910—1918年间所著的《爱情心理学》一书中,于1918年公开使用后产生广泛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地位斐然,在其他领域如文学和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可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大部分,“本我”代表欲望、潜意识,即人的天性,它是盲目的,如婴儿只拥有本我;“自我”负责应对现实世界,它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本身一直努力要达到的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一个平衡点;“超我”则是道德判断与约束,它并非理性的,而是与“本我”相同,亦是盲目的。个体年幼时对这种“本我”即性本能的压抑便形成了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恋母情结,只是在成长过程中超我压制了本我的爆发。也就是说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压制了人的“性本能”,“三我”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趋于平衡,最终完成了人格的发展。

二、《源氏物语》中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的创作时间比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术语提出的时间要早将近九百年,可以说《源氏物语》是较早一批明显体现出日式俄狄浦斯情结的文学作品之一。《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光源氏的感情经历可以说是由俄狄浦斯情结所驱动的。光源氏幼年丧母,其成长过程中母爱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他一生中对恋慕追求之人的选择倾向。母亲这一形象的缺席让光源氏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潜意识中渴望有一个温暖包容的角色来填补这份感情上的空白。对于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来说,“母亲的特征渗透到以后的对象选择之中,所有这一切变成了极易辨认的‘母亲替身’”。因此,继母藤壶女御作为接近于其生母形象的“替身”受到了光源氏一生的痴迷,而形象酷似藤壶女御的紫姬又作为藤壶的“替身”成为光源氏感情经历中的另一位女主角。

《源氏物语》中详细描写了光源氏对于继母藤壶女御近乎痴迷的恋慕:

(光源氏)心中一味认为藤壶女御的美貌盖世无双。他想:“我能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才好。这真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啊!”……少年人是专心一志的,源氏公子这秘密的恋爱真是苦不堪言。加冠成人之后,不能再像儿童时代那样穿帘入幕,只能在作乐之时,隔帘吹笛,和着帘内的琴声,借以传达恋慕之情。有时隐约听到帘内藤壶妃子的娇声,聊觉慰情。

桐壶帝也对藤壶女御说:“你不要疏远这孩子,你和他母亲异常相似。他亲近你,你不要以为无礼,多多地怜爱他吧。他母亲的声音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你们两个作为母子,并不无相似之处。”

《源氏物语》作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当然不只是为了描写一段不伦之恋的表象,而是要通过这些感情经历的前因后果来映射日本人对于母性温柔力量的崇拜、潜意识中对美和解放天性的追求、对禁忌人伦的试探或挑战所产生的快感,以及宿命无常的哀感。光源氏一生都在对藤壶女御的痴迷求爱与触碰伦理禁忌的惶恐悔恨中度过,当性本能得到满足后,他的“本我”开始受到“自我”与“超我”的压制,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让他意识到“本我”的冲动性与可耻性,但光源氏并没有视这种道德人伦为完全不可侵犯,这种隐忍、哀戚、细腻的感情矛盾处理才是《源氏物语》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再融合、再塑造的可贵之处。

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内容包含弑父和恋母两大要素,如《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弑父娶母对抗命运的故事中便有所体现,而在《源氏物语》中,日式俄狄浦斯情结的温柔神圣性体现在其强化“恋母”而弱化父子冲突的特点上。日本文化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源于远古母系社会的影响。在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作为最高主神一直受到万众景仰,于是大和民族一直以来对女性,尤其是母亲有着天然的眷恋和依赖。这种情结扎根于日本血脉的潜意识里,并发挥释放于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一种具有日本本土色彩的美学特色。

与《俄狄浦斯王》中浓重的悲剧色彩与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日本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主题的表现异于西方。日式俄狄浦斯情结往往显得更为温柔、神圣,更具禁忌美学色彩,少有古希腊悲剧中的悲怆感,更接近于日本本土古典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具有日本独特的“物哀”美学之悲戚,表现无常、凄美和徒劳之爱。日本崇尚“物哀”之美,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物哀”为“知物哀”“感物哀”,而非道德劝惩,知物哀之“哀”后,并不试图去填补它的遗憾,不试图去圆满它的空缺,而是把这种遗憾、这种空缺作为一种宛如高空明月之盈缺美来珍惜、崇尚。“日式俄狄浦斯情结”并不需要道德人伦来劝诫约束,而是作为一种“物哀”美来刻入经典文学作品。西方描写俄狄浦斯情结作品的结局往往倾倒于社会秩序与道德人伦的高墙之下,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物往往会受到社会的指责,背负道德人伦的压力,最终以悲剧收场。而日本文学中体现的“日式俄狄浦斯情结”,一般是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来表达,人物感情隐忍而哀戚,违逆道德人伦的恋情却往往能被自然美、人性美和淡穆静泊之“物哀”美所稀释美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日式俄狄浦斯”恋情不属于乱伦,它不压抑人的自然情欲,而是“本我”的自然流泻,其细腻的情感无法用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来单一评判,是真爱的表现,是日本“物哀”美学的体现,也是日本传统“物哀”美学理念与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一次融合与重塑再造,迸发出新的生机。

三、《海边的卡夫卡》中所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在故事情节、人物设定上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村上是将《俄狄浦斯王》之框架模式作为神话原型运用于《海边的卡夫卡》的创作之中。因此,《俄狄浦斯王》可视为一把解读《海边的卡夫卡》的重要钥匙。村上春树将神话之框架复刻于自己的作品中,其用意显然并不是对一个传世经典的单纯复述,必然有其不同于神话原型的隐喻,即将一段普世性的寓言进行不同角度的再创造,借此引发人们不同的思考。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模式显露出西方哲理化、伦理化倾向,以俄狄浦斯欲推翻诅咒、反抗命运却终究不敌宿命落得悲惨下场为结局,突出了一场宿命性、天定式的因果轮回,一种背叛了伦理道德而引发社会灾难的悲怆。俄狄浦斯刺瞎双目、惨遭流放的悲剧结局看似是对自己弑父娶母触犯伦理禁忌的赎罪,其实质却是一种对自己无法逃离命运悲剧的退缩与逃避,本质上他并没有实现自我的升华与解脱,余生一直在赎罪和自我谴责中度过。西方俄狄浦斯悲剧之美学意义在于人虽然知道命运的不可违抗,但依然奉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西绪弗斯式反抗,同样,西方俄狄浦斯悲剧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人反抗命运的反复无常和荒诞性,而不在于人是否征服了神意。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

村上春树沿用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框架,有意识地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隐喻与再创造。主人公的设定给两段相同框架的故事带来了不同的走向。《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智慧但传统的成年男子,而《海边的卡夫卡》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却是一个处于成长迷惘期、人格还没有定型的少年。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俄狄浦斯试图反抗自己的命运,最终这份反抗却成了人永远不敌宿命这样一种潜意识上的牢笼,而村上把这份“弑父恋母”的沉重诅咒加诸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身上,显然不是为了再次证明命运的无奈和不可战胜性,田村卡夫卡并没有有意地去反抗命运,他只是选择了去这种命运的“里世界”去探索,进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对于诅咒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心想如果那里存在诅咒,那么就应该主动接受。我想迅速解除那里的程序,想争分夺秒地从其重负下脱身,从今往后不是作为被卷入某人的如意算盘中,而是作为完完全全的我自身生存下去。”他通过“里世界”自己的“分身”中田之手杀死自己暴虐的父亲,以此来作为终结自己厌恶的基因、释放自己自由灵魂的开端,并且在“里世界”自我意识的森林中达成了与自己恋慕的“拟似母亲”佐伯之间的和解,实现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的愿望,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的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美好。”这就是村上春树想呈现给人们的世界,也是村上春树给出的日式“俄狄浦斯式悲剧”,以及面对“弑父恋母”等命运诅咒时所采取的解决方略。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烈的悲剧不同,日式俄狄浦斯情结是想通过与“替身母亲”的和解、与对过去所厌恶的自己的告别来呈现一条迷茫但温柔的灵魂探索之路。《俄狄浦斯王》树立了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之高墙,而《海边的卡夫卡》不是为了跨越这种高墙的不可侵犯性,而是为了在这种高墙之下寻求自由灵魂的出路,让人格成长完善,找到真正的自我。

四、结语

俄狄浦斯情结在东西方文学领域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为世界文学作品与人文命题增添了一定的色彩。西方俄狄浦斯情结,自其源头《俄狄浦斯王》起就充斥着浓烈的悲剧色彩与宿命意味。俄狄浦斯不敌诅咒与命运,象征着西方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禁忌性、不可侵犯性,体现了难以反抗命运的无奈与悲怆。而日式俄狄浦斯情结在西方禁忌意味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温柔、神圣、哀戚、超脱之美。《源氏物语》中光源氏为了填补母爱之空白,毕生追求母亲替身的情感经历,可以映射出大和民族对女性,尤其是母亲这一角色的眷恋与依赖,这种对母性形象的敬仰以及光源氏一生爱而不得的悲戚,反映出日本本土独有的“物哀”美学特色。从《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卡夫卡与“替身母亲”佐伯的和解、走出“里世界”自我意识森林、人格成型走向成熟、探索自由灵魂出路的奇幻经历,可见日本作家对待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方略。

“日式俄狄浦斯情结”在继承日本传统古典文学、借鉴西方经典悲剧戏剧的纵横轴上,努力寻求文学表现的概念张力和隐喻深度。在日本文学中,日本人寻找母性归宿的诉求与渴望,是“超我”对“本我”的压制,是对原始母性力量崇拜的本能体现,是追寻“拟似母亲”“母亲替身”等文化恋母情结与广泛的生理恋母原理之间微妙区别的呈现,也是俄狄浦斯情结投射于日本文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日式俄狄浦斯情结”相较于西方俄狄浦斯情结的宿命性,少有西方悲剧中的悲怆感,具有独特的“物哀”美学之温柔悲戚。它于社会法则中呼吁自由,于自我意识构建的“里世界”中看见孤独、荒谬、凶顽的现实世界,又从孤独、荒谬、凶顽的现实世界中看见温柔与美好、自由与成长,更具东方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禁忌美学色彩。

①②蒋趁心:《从个体无意识到社会表征:多重视野下的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学位论文,第1页,第2页。

③单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12期,第68—69页。

④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第630页。

⑤⑥〔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第15页。

⑦秦鹏举:《〈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意蕴》,《文教资料》2021年第15期,第18—22页。

⑧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⑨⑩〔日〕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24页,序言。

猜你喜欢
源氏物语俄狄浦斯日式
小叔木江
大瘟疫和俄狄浦斯
读画笔记·自我放逐的俄狄浦斯
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
“日式脸型”也能打造时尚感的妆容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瀛海饮魂 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