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左旋乳酸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术在下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2022-07-14 04:36王景涛
淮海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下颌骨张口常规

王景涛

下颌骨骨折是颌面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占颌面部骨折的40%~62%[1]。患者咬合关系异常、骨折端移位导致咀嚼功能出现异常,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下颌骨骨折治疗的关键是骨折复位、修复咬合关系,目前临床以手术复位为主,传统固定方式主要是微型钛板及螺钉内固定,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存在局限性,如材料与骨质硬度存在差异,应力无法排除,导致骨折愈合延迟;金属材料长期留于体内,增大感染、肿胀、炎症发生风险;固定材料需二次手术取出[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提升,以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为代表的可吸收骨固定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可降解吸收,能避免二次手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3]。本资料选取下颌骨骨折患者114例,予以分组治疗,旨在分析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为患者选择固定材料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21年1月于我院行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114例,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研究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18~75(46.85±8.96)岁;骨折类型:单处骨折20例,双处骨折19例,粉碎性骨折1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3例,高处坠落12例,摔伤15例,其他7例。常规组男29例,女28例;年龄20~77(48.17±9.76)岁;骨折类型:单处骨折19例,双处骨折22例,粉碎性骨折1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高处坠落11例,摔伤12例,其他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符合手术指征;张口动作及吞咽功能异常患者;牙齿咬合关系紊乱;下颌骨完整性破坏患者;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影响沟通患者;陈旧性下颌骨骨折;合并脏器功能障碍;髁状突颈部骨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端移位明显患者。

1.3 方法 术前:患者均接受X线、CT检查,确定骨折情况,口腔卫生对症治疗,维持口腔卫生,于额骨置入牵引钉,以橡皮圈颌间牵引,待咬合正常,进行手术。鼻腔插管进行全麻,于牙龈颊沟形切口,分离软组织,暴露骨折端;清除血块、肉芽组织,解剖复位骨折端,恢复咬合状态。对照组以微型钛板贴合骨折固定线,钻孔后清理,螺钉固定。研究组PLLA贴合骨折固定线,需要弯曲,置入75 ℃生理盐水3 s,取出后使其根据骨面形态贴合骨折固定线;骨面垂直钻孔,攻丝,可吸收螺钉固定。清晰术区,确定无出血点,以可吸收线分层缝合。术后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治疗3~5 d,口腔护理2次/天。

1.4 观察指标

1.4.1 临床疗效比较 优秀:拆线后,患者下颌骨骨折完全消失,骨折端无移位,下颌功能恢复正常;良好:拆线后,患者下颌骨骨折基本消失,骨折端轻微移位,下颌功能轻度受限;差:患者拆线后骨折明显,骨折端移位,下颌骨活动明显受限[4]。总优良率=(优秀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2 张口度及咀嚼功能 张口度以CT检测;以称重法测定咀嚼功能,方法:准备2 g花生,咀嚼20次,收集花生残渣,蒸馏水均混,筛子过滤,对剩余残渣称重,重量越轻表示咀嚼功能越好。

1.4.3 2组患者AXB角、AF-BF距比较 患者均采用CT或头颅侧位X线片检测术前、术后3个月AXB角、AF-BF距并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越趋于正常值,表示下颌骨稳定性越好;其中AXB角正常值(4.80±0.80)°,AF-BF距正常值(4.80±0.40)mm[5]。

1.4.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包括局部感染、牙根损伤、咬合异常、神经损伤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6个月,研究组总优良率96.49%,高于常规组的84.21%(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张口度、咀嚼效率比较 术前,2组患者张口度、咀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张口度、咀嚼功能均高于术前(P<0.05);2组患者术后张口度、咀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张口度、咀嚼功能比较

2.3 2组患者AXB角、AF-BF距比较 术前2组患者AXB角、AF-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AXB角、AF-BF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AXB角、AF-BF距比较

2.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51%,低于常规组的14.03%(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位居面部骨折第二位,临床多以恢复患者咬合关系为治疗目的。目前,医学上认为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是下颌骨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对术后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6]。钛和钛合金固定材料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纯钛有较好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且无毒副作用,可长期留于体内,但强度较低、耐磨性差、价值高[7]。而钛合金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价格低廉,临床实践中同样存在弊端[8];钛合金材料刚度大,延缓骨折愈合;口腔酸性液体侵蚀钛合金材料,释放钛离子,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肿胀、疼痛;无法降解,需2次手术取出,增大患者痛苦;引起交通安检报警,影响患者生活;儿童患者影响发育。因此,研究新型内固定材料一直是医疗研究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内固定材料不断更新,可吸收固定材料逐渐应用于临床,且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PLLA是高分子材料可吸收材料,可弥补钛合金材料缺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可塑性,且能生物降解,临床多用于受力较小的骨折固定。PLLA经过拉伸能改变其硬度、韧性,减少应力遮挡,使其性能与人体骨相似,可增强人体骨亲和性;可经过降解吸收,且无需再手术取出,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和痛苦;具有可塑性,避免骨质疏松,不影响安全检查及术后放、化疗,且不会出现抑制骨生长现象[9-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优良率96.49%高于常规组84.21%,与曹凯楠[11]在其研究中观察组97.50%高于对照组80.00%相似,提示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能提高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

下颌骨包括下颌体和下颌升支,升支外侧附着强有力咀嚼肌;下颌骨正中联合、下颌角及踝颈部是下颌骨结构较为薄弱区域,为骨折多发部位,下颌骨骨折后,咀嚼肌牵拉下发生移位,出现张口受限、咬合关系异常,从而使咀嚼功能出现异常;骨折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12]。研究[13]显示,骨折复位后,骨折区域负荷传递不是依靠内固定板进行,也就意味着内固定板作用主要是维持骨折断端紧密结合及其形态。本研究以同样的手术方式采用PLLA内固定材料及钛合金固定材料,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研究组与常规组张口度、咀嚼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2种固定方式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在复位骨折段、恢复咬合关系方面均能展现良好的应用前景。

AXB角、AF-BF距是评估下颌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14],其中AXB角可以反应上下颌骨矢量关系,可评价垂直位置改变程度;AF-BF距可反映颌骨前后位置关系。下颌骨骨折后,AXB角、AF-BF距发生变化,是上下颌骨咬合关系出现畸形,AXB角、AF-BF距异常程度与骨折程度呈正向关,可评估病情程度。本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研究组AXB角、AF-BF距均高于常规组,且更趋于正常值,提示PLLA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能促进下颌骨稳定性改善。究其原因可能是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可随意塑形,长期滞留于体内,不会对骨受力造成影响[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可见,PLLA可吸收骨固定材料因公用于下颌骨骨折治疗能减轻机体炎症状态,促进骨折断端愈合,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可知,采用PLLA可吸收骨固定系统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在改善患者咀嚼功能、下颌骨稳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下颌骨张口常规
常规之外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1例
集束化护理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及张口受限的影响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个性化钛修复体在下颌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仰天大笑
种植体植入下颌骨内生骨疣的临床观察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