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鄢 雷, 黄 山
(东莞健力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东 东莞 523000)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是一种发生于下颌骨的颌骨缺损性病变,常不伴有局部症状,临床较为少见[1]。本文报道下颌骨发育性缺损一例,并对其病因、诊断、治疗进行讨论。
患者,男性,60岁,以“上前牙牙龈红肿数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无明显右下颌不适,否认右侧面部及下颌外伤史,否认下唇麻木。查体可见上前牙固定义齿修复,牙龈边缘红肿;右下磨牙缺失,牙槽骨丰满,牙龈无明显异常,右下唇感觉较对侧无明显改变。行曲面断层片检查发现,右下颌骨体部空腔性改变,边缘可见骨白线,疑为右下颌骨囊性病变,遂行CBCT检查。CBCT检查示右下颌骨体部下牙槽神经下方部分舌侧骨皮质及部分骨松质缺损,骨质缺损区域与颊侧骨皮质相邻,颌骨缺损区域下牙槽神经管骨壁部分缺失,诊断为下颌骨发育性缺损(图1),建议患者定期复查。9个月后复查CBCT,示下颌骨缺损范围大小较前次无明显改变(图2)。
图1 患者首次就诊时的影像资料Figure 1 Radiographs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 visit
图2 患者9个月后复诊时的影像资料Figure 2 Radiographs and 3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visit 9 months later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好发于年龄为30~70岁的男性,主要发病年龄为50~60岁,发病率为0.10%~0.48%[2]。该病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1-2],多数是以其他主诉来医院就诊,行影像检查时发现。
+前为止仍不明确,现在大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唾液腺增龄性改变、增生后压迫邻近下颌骨使下颌骨吸收所致[3]。在部分手术探查并取组织病理活检的病例的病理结果中也均可找到腺体结构[4-5]。目前已报道过发生下颌骨缺损的部位有下颌骨体部舌侧、下颌升支舌侧、下颌升支颊侧,也有穿通下颌骨体部的报道[6-8]。大部分下颌骨发育性缺损为单发,但也可为多发[8-10]。Philipsen等[3],Barker等[11]认为颌下腺与下颌内体部后缘的发育性缺损相关,舌下腺与下颌骨体部前份的发育性缺损相关,腮腺与下颌骨升支的发育性缺损相关。More等[8]根据下颌骨发育性缺损发生的位置将其分为4类:下颌骨体舌侧前份型、下颌骨体舌侧后份型、下颌升支颊侧型、下颌升支舌侧型。其中,发生于下颌骨体舌侧后份的较为常见,发生于其他位置的较为少见。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的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多数患者因行曲面断层片检查时发现。在曲面断层片上,下颌骨发育性缺损可表现为具有硬化边缘的单房透射影像[12],与颌骨囊性病变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13]。因此,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辅助影像检查比如:CT、核磁共振[14-15],能显示颌骨缺损的位置及范围,可作为诊断指标。而涎腺造影却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下颌骨缺损侧填充物可能为涎腺、脂肪、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或淋巴结[6],造影剂无法显示;另外,下颌骨缺损侧腺体也不一定能被涎腺造影剂充盈;其次,舌下腺造影操作困难且给患者带来较强的不适感,对诊断发生于下颌骨前份的发育性缺损难度较大。
Carmen等[16]对11例下颌骨发育性缺损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这些病例均无进展性改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下颌骨发育性缺损是解剖结构异常,而不是病理性改变,因此不需要手术干预[19]。但为了排除部分因肿瘤占位引起的压迫性颌骨吸收改变[2,8,17-18],建议定期随访,行影像学检查。
综上所述,下颌骨发育性缺损是一种好发于下颌骨舌侧的凹陷型骨吸收病变,以发生于下颌体部后份多见;其内可含颌下腺等正常组织,无需治疗。下颌骨发育性缺损在曲面断层片上表现与颌骨囊性病损有相似点,容易误诊,这需引起影像科医生及颌面外科医生的重视,可行CT或核磁共振以明确诊断,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