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2-07-14 09:46汪燕华
教育界·A 2022年1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课堂

汪燕华

【摘要】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在初中生学习、认识、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初中生的唯物史观,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以史实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继而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这也是教师突破自我、完善当前教学模式的契机。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课堂

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家国情怀的培育是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让初中生能够从中找到有助于自身成长的知识,汲取营养,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体会历史的魅力。本文拟结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的教学,浅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家国情怀素养内涵,落实情感目标指向

家国情怀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串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该言论彰显了我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即家国一体。而今我们对它有了新的界定:家国情怀不仅是个人对国家及社会的爱,也是对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家国情怀能够体现出个人对国家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可以彰显自身的责任感。

历史教学是培育初中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初中生在习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其家国情怀也得以培育。培育初中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家国情怀是每位历史教师应尽的职责。

二、在导入环节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营造特定历史氛围

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初中生形成创新意识,有效应用学科知识,不断提升心理素质。这一教学法是链接现实与历史的媒介。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可以使初中生置身于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将历史事件直观地呈现在初中生眼前。教师可以使用多样化的材料如文字资料、照片、地图、歌曲、影视资料等创设情境,笔者尤其推荐影视资料,通过具体的声像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更加真实,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冲击他们的内心。

在“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就使用了时长4分钟的《我是中国人》的片段,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遗照及一段文字:莫忘烈士鲜血满地,但愿朝阳常照我土。(学生对孙中山是熟悉的,知道他为挽救民族危亡奉献一生)

然后是正面战场上战士们厮杀的场面,同时滚动播放各个将领的誓词: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黄启东,第27军第23师参谋长,牺牲于徐州会战

“吾一日不死,必尽我一日杀敌之责;敌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贞至死而已。”

—张自忠,第33集团军总司令,牺牲于枣宜会战

“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牺牲于孟关

之战

这些滚动的文字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透过历史看到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体会到战士们生当作人杰的豪情,以及他们在困境之中團结与坚韧的态度。这些体验与感受会定格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和大脑意识之中,而这样的情感、态度与人生的价值观定将成为每个学生成长历程中获得的关于生命认知的

财富。

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历史细节,感受鲜活历史

历史细节可以是一张照片、一组数据、一个历史人物、一封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需求选择生动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细节。同时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展示这些历史细节,注意有效把握其形成的轨迹与节奏,让学生通过探究细节突破问题,形成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使学生充分了解历史事件,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历时较长的战役(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937年11月上海及其周围完全沦陷,历时3个多月),但教材对这么重要的正面战场的战役的介绍却非常简略。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这场抗日战争中的大型会战,笔者补充了两个典型的历史细节,使学生能更加具体、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将中日双方在这场会战中的兵力投入及伤亡情况做了一组对比,使初中生可以从这组对比数据中了解淞沪会战的概况。

(1)中日双方将领的对比:

中国:张治中、冯玉祥、蒋中正、陈诚

日本:柳川平助、松井石根

(2)投入兵力的对比:

中国:70万

日本:30万

(3)投入的武器装备对比:

中国:飞机一百八十架,装甲战车十七辆

日本:战机五百架,军舰一百三十艘,坦克三

百辆

(4)伤亡人数对比:

中国:27万人

日本:5万人

(5)结果对比:中国失败,南京保卫战提前开战,日本胜利。

提出问题:淞沪会战有何意义?

第二,结合影片《捍卫者》介绍姚子青与宝山保卫战。影片中姚子青的一句“丈夫许国,不必相送”使初中生感受到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影片接着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战役情况。影片结束后,学生陷入短暂的沉默中,甚至有的学生眼眶都湿了……笔者相信前面抛出的问题在学生心中已有了答案。这些材料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体现出了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弱御强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一段段历史材料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国人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深刻认识,这些精神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的沉淀。

四、在课堂结尾环节升华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在十四年抗战中的巨大牺牲,笔者在结尾环节做了两个处理。

一是将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战役的主要伤亡人数用文字呈现出来,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冲击。太原会战:10万人,淞沪会战:27万人,南京战役:5万人,徐州会战:2万人,台儿庄战役:2万人,武汉会战:40万人,广州战役:1.1万人,第一次长沙会战:4万人,第二次长沙会战:7.2万人,第三次长沙会战:3万人,桂南会战:2.3万人,常德会战:5万人,豫湘桂战役:9万人……这不只是一组组数据,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正是这些人的奋勇抵抗才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不倒。

二是用名人的讲话做最后的情感渲染,笔者让学生齐读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片段,在朗读中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平的不易。

五、依托历史资源,激发家国情怀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历史遗址等。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可以考虑适当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方案中。在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本地区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历史知识的兴趣。在新知讲授环节,教师可借助史料或者图片,将历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缩短现实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另外,在巩固知识环节,教师可收集本地区的县志或者其他史料,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寻找本地的历史资源或是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

在教学“正面战场的抗战”这一课时,笔者设计出一条路线,然后在周末带领学生按照设计的路线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历史资源背后的故事。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将参观的内容汇总成一份书面报告。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感悟历史的魅力。读史可以明智,无论是初中哪个年级的教学,教师都可以将爱国情怀渗透其中,促使初中生进入历史情境中,体会历史蕴含的家国情怀,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另外,德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历史教师也要将德育贯穿其中,将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智兼备的人。

六、讲述历史故事,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家国

情怀

吉洪昌先生曾说过:“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历史故事能給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的启发,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当年的风采,激发自身的力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历史故事,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革命英雄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先烈们为国捐躯的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正面战场的抗争”的教学中,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保卫大武汉》这本书,并为学生讲述了武汉会战中的故事:1938年6月,日军全面进攻武汉,中国军队为应对日本的进攻,在武汉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武汉会战。在这场战役中,每一位中国军人为了国家、亲人冲锋陷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阻止日军的侵犯。这些参加武汉会战的中国人都是英雄,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不怕牺牲,不畏困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七、分组讨论,有助于明辨是非,培养家国情怀

分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收集资料,结合书本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场,正面战场的每一场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消耗了日军的兵力,为后期的全面反攻奠定了基础。而有的学生认为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作用较少,只是部分缓解了当时敌后战场的压力,而敌后战场起主要作用。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爱国官兵不怕流血牺牲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分组讨论可以增强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形成客观评价问题的意识。教师要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

怀。

【参考文献】

[1]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初中历史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